为什么爱看书的人不买书、不看书了

路边小石杜辉 2024-08-11 08:32:02

文/杜辉

凑合着自己也勉强算一个爱看书、喜欢书的人,当初也是因为此而选择了做出版。因为爱看书和做出版,所以身边同样爱看书、喜欢书的人也不少。时至今日,从自己到他人,绝大部分人都渐渐地减少了购书频率、册数和金额。许多人包括自己现在已基本不买书了,而看书少的人,和个人阅读量也是在不断缩减。究其原因,有大家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有科技发展后的阅读媒介转移,阅读需求点的改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值得买、值得看的书越来越少。好看的书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书买了、翻了就后悔,就是四折三折甚至一折购买,都会觉得不值、上当受骗。

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变化是纸质图书需求减少的重要因素。另外人口基数、结构,收入的变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一直就有,只是太多的人从来没去研究,少有观察。

首先,能看书的时间少了,精力不够了。以我自己和身边的许多人为例,以前每年都会买个几千元的纸质图书。平常自己看到喜欢的,或别人推荐的,都会列个书单。到618、双十一这类促销时,会按收藏的书目买一遍,同时为了凑单享优惠折扣,还会随机挑几本书其他书凑单。这一年购书少了上百本,多了数百本。除此之外,因为做出版,还有工作上的样书,同行的赠书也有不少。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再爱看书这一年能看多少本?以前没孩子,自己的时间还多一些,慢慢的要照顾家庭、孩子,空闲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的精力越来越衰竭,忙碌了一天,还有多少精力看书?

其次,物理空间有限,图书太占地。绝大多数人终究是穷人,很多人是租房,就是自己有房,家里一般也不会太大。租房的搬家会很频繁,那弄一堆纸质图书,就是很大的麻烦与负担。就算自己有房,但物理空间有限,书不可能无限增加下去。越堆越多,最后把家里堆得满满的、乱糟糟的。且有了孩子后空间就更局促,需要腾出空间给孩子,那只能停止购买新书,清理旧书。看过的,不喜欢的就卖掉、赠掉、捐掉。

又次,阅读习惯的改变,改变了也没不适影响。阅读以前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极少途径之一,但现在有了更多选择。阅读、购买纸质图书更多的是一种以前养成的习惯,但习惯会改变的。个人以前是看不进去电子书的,但现在渐渐的快看不进去纸质图书了。习惯不会轻易改变,一旦改变了也就变了,很难再改回来,其实也没什么不适应,也不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对生活基本没有影响。买书、看书只是一种习惯,一旦不买了对生活也没影响,那就不买了呗。况且很多人都存了几百上千册书,不买书也不是没得看。再说新的媒体平台有足够多有用、有趣、有深度、有认知的内容,很多比书精彩的多,那买书行为不就成了十分鸡肋化的行为。

最次,钱不够,开源节流,图书消费是最不必须的开支项目之一。从经济环境来说,大家的银子越挣越少,但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房贷、车贷、养孩子、养老,都是开支不能省。既然不能开源,那就只能节流。又有很多存书、又有网络,不愁没得看,那为什么还要花钱去试错买新书呢?

为什么说是试错购买。因为就算自己是出版业的老油条,也会经常被书名和简介忽悠买来烂书。虽然书到手翻翻就清楚套路,但在书到手之前,只凭网店的信息一样会中招,这种冤枉钱在购书费用里占比不少。既然有更廉价、更靠谱的内容、信息,为什么还要去花钱试错买自己很大可能不满意、不喜欢的产品呢?何况、关键是没钱?

科技的发展让阅读媒介多元化,传统媒介的阅读需求快速的流向了新媒体,且越流越多,越流越快,到现在已经快流干了。

从花钱买书获取信息到知识付费获取认知力。

以前大众只能从看书等不多的渠道获取信息、内容,但现在可以从网络的众多媒体平台获得更丰富、更廉价,可以满足你绝大部分需求的信息。当然信息良莠不齐,垃圾信息居多,需要过滤、筛选、精选或推荐,这个时候人们会选择购买会员、VIP这类服务。

再后来,信息也不值钱了,因为信息获取的渠道很多、很廉价,但限于我们自身的环境、水平、认知,很多信息我们解读不了、理解不了。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结论和认识,这种不同的认知水平,就是大众稀缺的认知力,也是市场需求。如何获取认知力?那就需要找比你认知力高的群体,从他们哪里获取对信息的加工、分析、解读与理解。这个时候知识付费成为获取认知力的重要途径。当然知识付费也是良莠不齐,但总有好的、总有值的,如何选择知识付费其实也是自我认知力的一部分。

靠谱的知识付费是高认知力的输出,信息不再稀缺,稀缺的是认知力,而知识付费的价值就在认知力上。至于花多少钱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你通过付费,如果没有获得高于你的认知,你才会觉得不值,但如果你觉得获取的认知力高于你的认知水平,让你的认知力提高了,那你就会觉得花的钱值。只要值了,价格就不是最大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本书几十块大家觉得贵,而知识付费少了百千价位,贵的以万十万报价,但大众还是趋之若鹜。因为觉得值呀。那既然同样是花钱,这个花钱觉得值,那还干嘛花钱买不值、看过会后悔的图书?

好看的书、值得看的书越来越少,不是大家不花钱,而是不会花钱买没用的东西。

高净值、高认知人群得需求你满足不了。这个群体其实对图书消费是不吝啬的,阅读率、阅读册数一般也是远高于社会平均值,甚至还高于中产阶层。只要喜欢或觉得有用,或被同认知水平群体所推荐的图书,购买是不在乎价格的。但他们的阅读需求,现在的出版业远远并不能满足。

这个群体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某些专业、小众领域,对于娱乐、生活等图书基本没需求,因为人家的生活比你书里描述的精彩的多。而能被这个群体所认可和推荐的图书,也多是断版书、老书。很多二手平台高溢价的老书小路不错,很多是被这一群体购买了去。对于一个年薪上百万,身家上千万的人来说,花50元买一本书和花200元买一本书有什么区别嘛?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值不值得买。

高净值、高认知人群都很忙,没空、没精力、没耐心去看低认知的垃圾内容。你的书必须有高认知力才会形成需求,但从作者到出版者普遍得认知力不高,那你出的书如何产生需求?就算你做引进版图书这个群体同样不会买账,因为你翻译的人和翻译水平真不一定比人家的外语水平好。大部分书要不翻译错漏多,曲解了原意。要不乱改内容,使得阅读体验差,阅读价值大打折扣。那人家看他干嘛?人家不会和你蹩脚的文本浪费时间,人家会直接购买阅读、外文原著去。

所以,不是这个群体不看书、不买书了,而是你书的内容不能满足人家的需求,不值人家消费了。所以这个群体的需求正在和传统出版业说再见,当然是再也不见。

大中城市人群及中产阶层的需求与消费坠崖萎缩。现在这个群体对图书的消费也是相当的疲软。首先是收入及收入预期下降造成了消费力下降,图书成为压缩开支的首选项目。其次是中产阶层快速萎缩,消费群体基数变少了。且很多人在大城市飘着租房的,会经常搬家,且大部分是合租,只是有一个卧室。有的中产虽然有房,但工作需要是需要经常出差或者多地长期居住的,这样纸质书的搬运、携带就非常不方便。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看电纸书,或者干脆就渐渐不看书,而看其他形式的信息与内容了。最次,曾经的消费群体因为消费力的降低,虽然很多人还在购买、阅读图书,但都转向了二手书平台购买,这也就是为什么多抓鱼、孔夫子之类的平台,现在相比传统图书销售平台日子要好得多的原因。

除此之外,新的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细分市场越做越细。抖音、哔站、小红书、豆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快手、大众点评等等,随便一数,各细分领域的小头部平台就一大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在了这里,就不能用在其他处。曾经买书、看书的主力群体,现在或用电脑更多的则是用手机,在各种媒体平台玩得不亦乐乎。那为什么还要去看枯燥乏味,内容没营养且啰嗦、低效的图书?

娱乐有平台,看新闻有平台,购物、消费有平台,就是学习也有各类的App,其性价比远超传统的纸质图书。纸媒图书在这一堆媒体之中,没有半点优势和竞争力。比如我花了几百元买了个英语学习App的会员,里边有几百本英语教材。教材全部是外教发音,再结合视频、音频、文字的讲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延展知识、信息,这些功能传统图书能实现嘛。实现这些服务我只花费了几百元而已,但我要买几百本功能远远逊色的纸质英语教材需要花多少钱?且App应用是不断更新的,如果购买纸质教材图书,出版机构、书店给会我更换新版的吗?显然不能。性价比之差天差地别,那我为什么买纸质图书?其他诸如娱乐、新闻等功能性阅读更是如此,纸媒图书得优势在哪儿?

低端消费群体会看书但不会买书。这个群体其实看书的人真不多,但因为人口基数庞大,不多的看书者也是一个庞大的需求群体,且这个群体还能接受当下普遍认知力不高的纸媒图书的。这个群体会看书,但不意味着会买书,就是买书也只买特价书、9.9包邮书。为什么?因为没钱呀。有些人会说一本书几十块还买不起,但你想想你电脑里的软件是正版的嘛?你看片有多少是付费授权的?肯定不会太多。为什么?也是穷呀。对于穷人来说,版权什么的不重要。你的辛苦和出版业的发展也和人家无关,人家有今没明,有上顿没下顿,还管你的死活?购买盗版、公版书不会让他们有任何道德上的负罪感,这个群体的阅读需求满足原则是能白嫖绝对不花一分钱。

高端消费者看不上你的产品,中端消费群体规模在缩小、消费在紧缩,低端消费者以白嫖为首选。为什么图书渐渐从直播带货的大IP中消失?一方面是利润太低,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坠崖下降,人家懒得和你玩了。在供需这类行业对外的因素之外,人口基数、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也在快速变化。谁能说说传统出版业的市场在哪?谁能找到真正的市场增量点?最终算来算去,有钱、没钱的都不买书了,也渐渐的不看书了。仅有的消费群体也在快速萎缩,且还转向二手书消费。面对这种市场、社会、消费需求的全面恶化,出版从业者们有什么想法嘛?

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和他人,那只能改变自己,如何改变?以前写过很多,但说了白说,因为行业自身不可能改变。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改变,另一方面则是无力改变、不想改变。那未来如何?无须争辩,不用再说,很快就有答案了。

1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