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开挖三周,中国速度震惊世界,一位国王抵京,东南亚格局已变

经史如诏 2024-08-30 10:15:27

湄公河区域摆脱越南多重依赖的期望,可项目开工不过十天,舆论就冒柬埔寨爆发抗议活动,反对德崇富南运河开挖。

真假如何?柬埔寨的运河,又关越南什么事?

网传照片

游行者手持柬埔寨国旗,有心人士断章取义,造谣柬埔寨人为“保护环境”反对运河开挖。

更清晰视频被扒,示威团体不止越南,还有日本和韩国,根据横幅“反对柬埔寨-越南-老挝发展三角区”,断柬埔寨近2万人抗议,所求是柬埔寨政府撤出项目与运河无关,与中国更是,越南倒是“不清不楚”。

抗议人士认为柬埔寨吃亏,无由被越南割走了部分领土,庞大非法移民数量从越南进入柬埔寨四个省份,1999年签署的柬老越三角发展区自由贸易协定会让四省成为“越南控制的附庸”。

德崇富南运河重获清白,想来也是,柬埔寨首个内河疏浚项目,起于柬埔寨首都东南方向约30千米的普雷科安贝尔,途经甘丹、茶胶、贡布和白马四个省份,在白马出海,全长约180千米,跨区域水道8月5日正式动工,耗资17亿美元,应没人敢小觑或生事,公然与首相作对。

洪玛奈致辞中强调,德崇扶南运河能释放柬埔寨巨大发展潜力,引领柬埔寨进入繁荣辉煌的新时代。

“中国速度”被委以重任,洪森2023年访华,承认因基础设施陈旧、运行效率低下,制约地区经贸发展与周边的互联互通,依赖中国朋友开发柬埔寨,甜头已经尝过。

31号和33号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开工于2022年12月,中国为这些项目提供了优惠贷款支持。

迄2022年底,中国帮柬埔寨兴建3000多公里道路、9座大桥,钢筋水泥撑起出行,亦挺起脊梁,运河开挖,2028年若顺利通航,柬埔寨人终可以用自己的鼻子呼吸。

湄公河属于柬埔寨,尴尬的是,出海口在越南,享海运之福上瘾,新运河将利益拨回原主,越南方面,真会同意?

深度关注

“越方对德崇富南运河项目深表关注。”

表态迫不及待,越方数次要求柬埔寨与之共享信息,评估运河项目会否对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真假难判,成真后,柬埔寨对越南港口依赖锐减成必然,着急动机后者可能性更大,运河建成,负面影响可忽略不计,正向在,它可调节湄公河的水流量,减轻洪水风险的同时,为农业部门提供更可靠的灌溉。

运河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也会被刺激,经济多元化发展,指日可待。

不止越南,美国也认为运河项目将或对区域水资源管理、农业可持续性和安全存在潜在影响,“反华第一人”拉中国下水,诡辩中国出资运河,旨在扩大在柬埔寨的影响力,扩大在冬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

有如此盘算之人才能想到这一层,现实是,德崇扶南运河的深度和宽度难以承载中国军舰,担忧错误,揣度恶意。

前首相洪森4月批评一些不是朋友的人捏造事实发表诽谤言论,扭曲了运河的真正用途,无事生非者不能为了满足自己反华的地缘政治需要,就诋毁柬埔寨。

“我们有脑子,你们富国别瞧不起我们穷国”。

洪森清醒之态有,民众看来,他恶美难掩亲越南,新首相洪玛奈上台后,坚持推进德崇扶南运河项目,借此提升在国内的声誉和支持度。

与越南撕破脸也不行,为安抚,洪玛奈2023年12月访问越南,希望打消担忧。

切实利益面前,访问效果只会折损,做比不做强,一旦运河建成,东南亚格局定要发大变,穷国有了涅槃的可能,为表对予以援手者的感谢,柬埔寨又会对中国做些什么?

美好期待

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和太后诺罗敦·莫尼列·西哈努克26日乘专机抵京。

身着紫色长裙、颈系印花丝巾的太后尽显优雅,一点看不出88岁高龄,行程或重在体检,赶在运河开挖后,感谢之旅也说的过去。

柬埔寨王室与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友谊,定期来中国查体修养是表现之一,欣欣向荣中,有着“东南亚最穷国”之称的东南亚绿色转型领域也开始发力。

塑料垃圾对环境危害严重,洪玛奈新政府成立后,量身打造《环境循环利用战略》,终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严重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柬埔寨政府也通过合作方式清理。

事在人为,根本在公民和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新的水过滤系统安装在学校,清洁安全的饮用水代替塑料瓶灌装。

大国环保之责义不容辞,运河动工,中国出大力,但借修建运河一事造谣中国毫无根据,格外关注的越南,紧绷之弦也能松懈。

运河推动的是地区进程,获利者不止柬埔寨,越南零成本收益,万不可着西方之道。

西方呛声着急“情有可原”,中方加强在泰国湾地区实力,西方利益自要被切割,关键在,别国土壤盈自己之利并非不可以,万不该以此为野心,阻挠别人的正常发展。

富穷都是国,柬埔寨的人民也可过上好日子,运河成希望,破土动工时燃放烟花、敲锣打鼓等庆祝方式不是演的。

对中方,“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路通八方,路富世界,无论运河还是高铁,到站并非终点,路的尽头,是更为美好的新生。

1 阅读:265

经史如诏

简介:经略史海,一诏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