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阿罗汉”,是佛陀的弟子中已经达到涅槃、解脱生死轮回的圣者。在佛教艺术中,罗汉的形象往往被塑造得比较严肃,以体现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对佛法的虔诚。但是你见过如此接地气的罗汉吗?
罗汉塑像
昆明城西北的玉案山,盘旋逶迤十余里,翠峰屏列,林壑幽深。“玉案晴岚”作为曾经“滇阳六景”之一,也是远近闻名,而今天我们要讲的筇竹寺就坐落在玉案山腹地。
大雄宝殿俯瞰图
跟随小探君的脚步,一起去看看筇竹寺这座千年古刹,为什么有这么多接地气的罗汉塑像吧!
01
昆明第一佛寺!
筇竹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由昆明著名和尚雄辩重建为禅宗寺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毁于火,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清代又多次修葺,特别是光绪九年至十六年(1883~1890年)间的重修中,在大雄宝殿两侧的梵音阁、天台莱阁增塑了五百罗汉像。此后,该寺名气大增,成为昆明地区的第一大佛寺。
筇竹寺俯瞰图
筇竹,又叫罗汉竹,僧侣常用其制作手杖。关于筇竹寺的始建及名称有一则神秘的传说:相传唐贞观年间,鄯阐侯(南诏国在昆明的最高长官)高光带着弟弟高智到西山打猎,追赶一头犀牛到玉案山,只见山腰处祥云缭绕,有几位相貌奇特的僧人手拄筇竹立于云端。待他们赶到,只有几枝僧人插在地上的筇竹杖。兄弟二人使尽气力拔它不动。
第二天去看,竹杖已长成青翠的竹林。惊异万分的二兄弟认为这里定是佛门宝地,于是动工建寺,取名“筇竹寺”。寺内有明宣德九年(1434年)郭文的《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碑,就记载了这个传说。
《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碑
天王殿有一楹联对此作了概括:“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
天王殿楹联
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
筇竹寺坐北朝南,依山势建筑,共分四进,逐级升高,主要殿宇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观音阁、梵音阁、天台莱阁等。
入寺山坡
山门
观音阁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无斗拱。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为罗汉。
大雄宝殿
三世佛
两侧罗汉像
大殿左侧有一方刻着元朝仁宗颁赐的“圣旨碑”,碑高1.5米,宽80厘米,文直书,正面为汉文,背面为蒙文,汉文为白话体,故又称“白话碑”。从碑文中知道,筇竹寺在雄辩法师任主持时,曾得到武宗赏赐的《大藏经》一部,仁宗授予该寺拥有土地、人口、商店等财产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占夺。可以说,筇竹寺的兴盛,与元朝政府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圣旨碑拓印
梵音阁与天台莱阁分别位于大雄宝殿的南北两侧,梵音阁供奉千手观音和罗汉,天台莱阁供奉孔雀大明王和诸位罗汉。
梵音阁
梵音阁内部
天台莱阁
天台莱阁内部
大雄宝殿后面是华严阁,原名藏经楼,供文殊菩萨和西方三圣,左右两壁有“青狮献瑞”和“白象呈祥”壁画。华严阁原是昆明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斗拱建筑,可惜1984年曾毁于山火,1989年重修。重修的华严阁正门头悬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华严阁”匾额。殿阁为水泥仿木结构,十三踩斗拱。殿为五开间,两层。
华严阁
筇竹寺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寺后徐霞客游记中记录过的“三僧塔”,居中为雄辩大师塔,元代的雄辩大师是让筇竹寺声名大振的第一人,左为玄坚塔,是雄辩大师的弟子,曾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前往大都朝见元成宗,得到元成宗赏赐的《大藏经》。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颁敕圣旨封玄坚为“头和尚”,至今大雄宝殿外还有圣旨碑;这两座灵骨塔是元塔;雄辩塔右边的塔是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黄龙庵主无相大师塔。
三僧塔
02
好真实的罗汉!
筇竹寺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它是昆明地区的最早佛寺外,主要是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的五百罗汉雕像。
罗汉像
这五百罗汉塑像是当年的长老梦佛法师邀请四川著名泥塑大师黎广修及其5位弟子,耗时7年塑造而成的。在此期间,他为收集人物形象,积累素材,在筇竹寺山麓的黑林铺设了一家茶铺,整天坐在铺内,注意观察,揣摩各种不同身份的茶客的音容笑貌,并及时把他们捏成小样,丰富了自己的创作。
五百罗汉像分列于大殿两壁、天台莱阁、梵音阁三处,分上中下三层,上下层多为坐像,中层的罗汉更精致一些,多为立像,像高皆在一公尺以上,如真人一般大小。据说中间一层是黎广修亲手塑的,而上下两层是他辅导弟子创作的。
各种形象的罗汉
这五百罗汉塑像迥异,或跳跃、或飞腾、或静立;表情或沉思、或喜悦、或静谧、或怒视、或恬静;身体表现上或狂放不羁、或端坐修行、或低头顺眉、或与人私语、或手舞足蹈、或手持法器、或乘骑坐骑;面貌上看既有鬈发虬髯的古印度面貌,也有深眼隆鼻的中亚形象,还有中国和尚的造型;服饰上既有衣着华丽的造像,也有衣衫褴褛的乞丐;年龄上老、中、青皆有;更有携儿带女,享受天伦之乐的罗汉造像。
形象各异的罗汉塑像
在场景设计上,注重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物之间主次关系、动静搭配以及光影的运用都有明确的设计,整体布局相比较其他罗汉造像设计更为系统化、人物化、生活化。如一位头顶风巾,身披袈裟,手执大节龙头竹杖的罗汉,正张着宽阔厚实的嘴,扳着手指,凑近同伴,似在低声细语,诉说人世沧桑;而他的同伴,手捧法器,侧耳倾听,惊讶、同情、深思,各种复杂的感情集于一脸,似乎窥见他心灵的震颤。
两个罗汉正在聊天
这两个罗汉的形象也被用于山门外的雕像
两个罗汉正在看画
大雄宝殿两侧的罗汉更有特色,设计了一个波涛汹涌、各罗汉过海的场景,那向九天揽月的罗汉,手比身长数倍,神情专注,正用手中法宝勾取明月;长脚跨海罗汉涉足惊涛之中,水仅及膝下,正步朝前走去。
大雄宝殿两侧的罗汉形象
一边是长腿跨海,一边是长手揽月
各种形象的罗汉
总之,筇竹寺五百罗汉神的成分少了而人的成分多了,皇帝臣僚、官绅百姓、武士书生、侠客乞丐等均可上座,构造了一幅“皇帝与庶民平起平坐,乞丐与公卿促膝谈心”的极乐大同世界画面,其主题所表现的正是禅宗的主导思想:人人平等,人人都能成佛。
关于五百罗汉,老昆明人还有一个习俗,据说随便找到一个罗汉开始数,数到年龄相符的那一个,然后观察罗汉的表情,这就能预测一年的运势了,有没有数过罗汉的昆明人说说,到底准不准?
03
罗汉大揭秘!
十六、十八、五百罗汉?
中国寺院中常有罗汉造像,阿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果位低于佛、菩萨,为第三位,而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
阿罗汉,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供养的圣者。阿罗汉的语义有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据西晋时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和东晋时译者佚名的《舍利弗问经》说,佛涅槃时指派大迦叶(也译摩诃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即罗怙罗、罗睺罗)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这四大比丘就是最早住世的罗汉。
易县三彩罗汉像 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玄奘法师翻译的《法住记》记载,十六罗汉受佛陀临终付嘱,要他们常住人间,护持正法,使不灭没,并接受信众斋请,以便“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其塑像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详的高僧德性。
圣因寺旧藏的十六罗汉图拓片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寺庙还会见到十八罗汉,甚至是五百罗汉呢?自《法住记》译出以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奉,并因文学、画作、雕刻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十八罗汉。
我国现存最早的罗汉造像实例
杭州烟霞洞罗汉造像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前十六罗汉,皆如《法住记》所载,并无异说。后二位罗汉,则众说纷纭,并不一致:有“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或“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但最著名的还是“降龙”与“伏虎”。这是清乾隆年间,由乾隆帝钦定,将十七、十八罗汉定为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名号才最终确定。
降龙罗汉图 清
而五百罗汉也是有据可循的,其传说常见于佛教经典之中。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西晋竺法护译有《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或指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另有《舍利弗问经》记载,弗沙蜜多罗王毁灭佛法后,五百罗汉重兴圣教。《十诵律》卷四所记,释迦生时,便有随他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称为“五百罗汉”。《法华经 • 五百弟子授记品》中,也记有佛为五百罗汉授记的事。
五百罗汉是何时出现在中国的呢?据《高僧传》卷十二,他们最初显现于天台山,那是东晋时代的事。到了五代,对罗汉的崇拜兴盛。显德元年(954年)道潜禅师得吴越钱忠懿王的允许,迁雷峰塔下的十六大士像于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造罗汉像五百十六尊(十六罗汉与五百罗汉),奉安于天台山寿昌寺。在此期间,各地寺院也多兴建罗汉堂或罗汉阁。
北京碧云寺罗汉堂
至于罗汉名号,现存早期的石刻记录有两件:一件是,解放后在广西省宜山县会仙山白龙洞摩崖上,发现了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的《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刻,记录了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的名号。另一件是,宋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所立的《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石刻》,乃南宋人高道素所录,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尊者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尊者,一应俱全,原碑不存,碑文收在《嘉兴续藏》第四十三函中。
清代寺庙罗汉堂中五百罗汉像,大多延用乾明院五百罗汉的名号,比如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罗汉堂、四川新都宝光寺和云南昆明筇竹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