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密宗?佛教宗派都有哪些?

探文化古今 2024-08-05 13:46:35

《鹿鼎记》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说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却被西藏喇嘛盯上了。当时读来就觉得有点奇怪,这都是佛门中人,怎么穿的衣服不一样呢?

《鹿鼎记》中的西藏喇嘛

01

佛教东传与不同的宗派

之所以穿的衣服不同,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分属不同的宗派。佛教中宗派林立,不同的宗派会有些细微的差别。

有些宗派呢,是佛教在印度起源时就有的;有些宗派,则是到了中国后本土化的成果。让我们从故事的最开始,也就是佛教东传开始说起吧。

阿克苏克孜尔石窟前的鸠摩罗什塑像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印度大地上诞生了名为佛教的新兴宗教,很快就在南亚地区兴盛起来。大约于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首先传入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传播路线大体有两条,一条是由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地区)经丝绸之路南道首先传入于阗(今新疆和田),另一条是由大月氏、康居经北道传入疏勒(今新疆喀什)、龟兹(今新疆库车)地区,时间略晚于传入于阗时。

巴米扬大佛

西域很快成为了佛教新的中心,并影响到中国内地。最晚至东汉,佛教便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

相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在他的殿庭飞行。次日,他询问大臣,可知梦中金人的来历。太史得毅答道,西方有一位名叫“佛”的神仙,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于是,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与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求法。

河南省洛阳白马寺

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东汉永平十年(67年),蔡愔等人等西行至大月氏国(今新疆伊犁河上游)遇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便邀请他们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一起回到洛阳。

明帝特地在洛阳西门外建造白马寺给他们居住。于是,迦叶摩腾、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一般认为这是中土佛教最早的译籍。

宋元 竺法兰和摄摩腾二高僧 浙江杭州飞来峰龙泓洞

汉明帝求法的传说,从西晋以来就流传于佛教徒中间,但关于它的具体情况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所以现代佛教史家是怀疑其真实性的,进而对《四十二章经》是否为汉代所译、是译本还是抄本,也产生了争论,未能定裁。但根据保存下来的史料,至少可以肯定,东汉末桓、灵二帝时(147—189年),佛教在社会上的传播已经相当广泛。

后来在中国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的独特佛教派别,并进而影响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公元七世纪时,松赞干布在西藏开始引入佛教,因为他的两位王妃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都笃信佛教。

四川甘孜州德格印经院,完整保存了许多佛教密宗典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礼崩乐坏,佛教成为上层贵族乃至下层百姓主要的精神寄托,因而这种外来的宗教得以快速发展。在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众多分支流派,清末杨仁山总结为“十宗”,即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和密宗。

佛教宗派思维导图

02

印度佛教宗派

释迦牟尼佛逝世后,由于在世时只是口头说法,并无文字记载,弟子们所闻所记难免各有差异。为了纯洁教义,维护教团组织和戒律的统一,据说在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大弟子迦叶曾召集500名比丘在王舍城附近集会,共同忆诵佛说。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又称“五百结集”或“王舍城结集”。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 印度王舍城遗址

佛教第一次结集以后,长老们分别率领徒众到各地行化,师徒相传,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各系所传的教理与遵奉的戒律也出现了差异。最后,终于导致了佛教的分裂。

公元前三至一世纪 印度北方邦萨尔纳特 达美克塔

佛陀第一次布道的地方

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即释迦牟尼去世后100年到400年间,佛教教团出现了分裂。最初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史称佛教的“根本分裂”。这两大派后来又继续发生多次分裂,史称“枝末分裂”,形成的派别有十八部(南传说)或二十部(北传说)之多。这个时期的佛教,统称部派佛教。

南宋 重庆大足宝顶山 释迦佛涅槃圣迹像

上座部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说,音译作阿离耶悉他陛尼迦耶,或作梯毗、他鞞罗、体毗履、他毗利与。大众部音译莫诃僧祇尼迦耶、摩诃僧祇部,略称僧祇部,又称圣大众部。

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

公元前三至一世纪 印度中央邦博帕尔 桑吉大塔

大众部分成九部,最后三部是因大天五事而分出的派别:大众根本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住部。

上座部分为十一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和经量部。

公元前三世纪 印度东部比哈尔的巴特那城 摩诃菩提寺

大乘佛教

部派佛教争论的问题及其提出的观点,对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哲学理论上看,大众部的理论对大乘空宗的影响较大,而上座部的理论则更多为大乘有宗所继承。

大乘佛教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是在一世纪左右。这个时期正是次大陆历史上的所谓南北朝时期,即贵霜王朝和安达罗王朝(也称百乘王朝)分立的时期。印度的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过渡,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随着阶级关系的重新组合,新的阶级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尖锐化。大乘佛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中间绿色部分为安达罗王朝疆域

大乘佛教后来又分化为显教和密教两派,显教主要有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两大宗派。其中,中观学派后来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自续派又分为顺经部行自续派和顺瑜伽行自续派。

瑜伽行派后来分为有相唯识和无相唯识。大乘密教可以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大乘佛教发展至后期,吸收了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发展出密乘,也称金刚乘。

七至十一世纪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 埃洛拉石窟群

共有三十四座石窟,其中佛教石窟十二座。这些石窟以雕刻著称,形式上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佛教石窟中包含了寺院、佛像、讲经堂等,主要雕像是释迦牟尼像。

这一派认为其他教法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本派为密教,称所有其他宗派为显教。

八至九世纪 印度尼西亚夏连特拉王朝 婆罗浮屠

作为大乘佛教的圣坛,婆罗浮屠佛塔不仅展示了佛教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大乘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以龙树、提婆所创立的中观学派为代表的初期大乘(一至五世纪)和以无著、世亲所创立的瑜伽行派为代表的中期大乘(五至六世纪)以及密教流行的后期大乘(七至十二世纪)三个阶段。

辽 山西应县佛宫释迦塔(中国的大乘佛教建筑)

大乘佛教兴起后,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轮回之此岸到达涅槃解脱之彼岸,故称大乘,从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教义理论和宗教实践等许多方面,如佛陀观、修行的目标、修持的内容与方法等。

明 北京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中国的大乘佛教建筑)

大乘佛教的出现,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继部派佛教之后佛教内部的又一次大分化,也是印度佛教最大的一次分裂。后来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元 北京妙应寺白塔(中国的大乘佛教建筑)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又称作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之一。小乘佛教也叫作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是小车子、小的载具的意思,又称声闻乘佛教。后来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

1411年 泰国清迈契迪龙寺(具有小乘佛教艺术特点)

公元前250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并召集了第三次佛教结集,将佛陀的教义编纂成文,形成《巴利文大藏经》(Tipitaka),这是小乘佛教的经典基础。

小乘佛教的修行目标主要集中在个人解脱上。修行者通过禅修、戒律的修持,追求达到涅槃的境界,即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这种修行方式强调个人的精进和内在觉悟。

1866 -1870年 柬埔寨金边大皇宫(具有小乘佛教艺术特点)

相对而言,大乘佛教则提出了更为宏大的修行目标——菩萨道。菩萨不仅追求自身的觉悟,更将普度众生作为其修行的核心。他们发愿利益一切有情,帮助所有生命走向解脱,体现了一种无私的利他主义精神。

在艺术和建筑方面,小乘佛教的风格较为简朴和传统,强调内在修行的体现,如佛像的庄严肃穆和寺庙的宁静平和。

清 云南西双版纳曼短佛寺(具有小乘佛教艺术特点)

大乘佛教的艺术和建筑则更为多样化和宏伟,从色彩斑斓的壁画到金碧辉煌的佛像,再到巍峨壮观的寺庙建筑,都体现了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远的宗教情感。

03

汉传佛教宗派

前文中已经说过,佛教经过在中国经长期的传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众多分支流派,可以分为成实宗、俱舍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和密宗这十个。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了。

复原(始建北魏) 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

禅宗

作为中国佛教所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佛教宗派,禅宗乃中国佛学特质所在。说它是中国化的佛教思想,其实主要在于禅宗继承了道家诸多理念,同时又是超越了道家思想的。

复原(始建东汉)河北石家庄柏林禅寺

中国禅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禅宗的思想简单而言可概括为其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其他宗派重视经教、渐次修持不同,禅宗强调摒弃繁复名相理论,直入当下清净本心,快速直接的证见本性顿悟成佛。禅宗思想框架包含有心性论、本体论、功夫论、境界论等多层次内容,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即心性论。

唐-清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禅宗代表建筑)

禅宗是从心性上论佛的,众生的本心、本性就是佛,因此在探求如何解脱成佛的问题上十分重视心性,禅宗的心性论不仅其成宗立派之基础,更是禅宗理论精髓与旨趣所在。

净土宗

净土宗,一般来说是指所有信奉阿弥陀佛殊胜愿力,通过称念佛的名号或观想等多种修行途径,真诚发愿求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的佛教派别。

东晋-清(后又重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

净土宗的发源地

净,即清净无有染污,多指心清净无浊;而净土则指的是佛国,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称“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佛刹等”。

唐-清 陕西西安香积寺

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

也就是说,净土是以阿弥陀佛愿力而成就的清净国土,是一方脱离尘世间一切烦恼污秽的殊胜妙土,在此可以继续完成未就之修行事业,彻底解脱轮回,达成佛之宏愿。在净土宗修行,实际上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去“净土”,达到修行的更高层次。

密宗

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也为藏传密宗。

明 云南丽江大宝积宫 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寺庙

藏传密宗认为人体本来就有许多奥秘和潜能,只要通过各种密宗法门的不懈修炼,就可以使每位修行者发挥自身的潜能,迅速与宇宙沟通,天人一体,进而即身成佛,也就是说成为具有大智大意超功能的人。

唐-民国(重修)陕西西安大兴善寺 密宗祖庭

在具体的修炼方法上,藏传密宗尤其强调“三密(身、语、意)加持”或“三密为用”的修炼方法。就具体而言,人们如果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清净,与本尊佛的身、语、意相应,即身成佛。这在整个佛教中是一种速成法,对广大修行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这种密法使修行者不须经累世修行,即可“佛身圆满”,而达到“即身成佛”的最高境界。

唐-宋元 福建泉州开元寺

供奉五方佛是密宗仪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