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郑獬的人所著的《觥记注》,内容不到2000字,却详细记录了超过100种不同类型的酒器,其中包括古老的用犀牛角制成的“兕觥”,苏东坡制作的精美“药玉盏”,以及嵇叔夜雕刻的鸾鸟形状的“鸾觞”等等。这些酒器以大小、形状、材质等不同特征被称为彝、卣、爵、觚、碗、卮等。此书似乎就像是古至宋代各种酒器的简要清单,成为当时的酒器小字典。
在注释中,提及了一些“神奇”的酒器,比如周穆王时西域所献的“常满杯”,以及《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的能自动保持温度的“自暖杯”。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现实中的“蟹杯”了:“蟹杯,以金银为之,饮不得其法,则双螯钳其唇,必尽乃脱。其制甚巧。”这条注释仅有26字,言简意赅。所谓“蟹杯”就是一种饮酒器皿。稍早之前,北宋的傅肱在《蟹谱》中已经提及过“蟹杯”,那是一种用蟹壳临时制作的饮酒容器。而这里所说的“蟹杯”则是经过工匠精心打造,整个器皿呈现出蟹的形状,因此得名。“以金银为之”指的是蟹杯的材质,这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拥有的,而是富贵人家才能够享用的奢华品。隋唐至宋代流行金银制品,因此金蟹杯或银蟹杯才能在这个时期出现。“饮不得其法,则双螯钳其唇,必尽乃脱”意味着饮用蟹杯的酒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会被蟹杯上的大螯夹住唇部,只有将酒喝尽,大螯才会自动松开。由此可推知,蟹杯的设计是将酒置于蟹的腹部,通过蟹杯上的饮酒口来饮用,而大螯则是用来夹住喝酒者的嘴唇,这个设计相当形象。
“其制甚巧”,那么这种巧妙之处在哪里呢?除了设计、制造的巧妙之外,更重要的是:双螯如何弯曲以及大螯如何开合,以便夹住喝酒者的嘴唇;另外,蟹杯上的饮酒口是如何设计的,以便使大螯夹住唇部;而且,喝完酒后大螯又是如何自动松开的,这都包含了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从《觥记注》中可以看出,注释者郑獬对酒器十分着迷,他所注的“蟹杯”让人大开眼界,让人惊讶地发现,北宋或之前,就已经有了如此精巧、独特、新颖的酒器,而民间工匠也有如此奇思妙想、精湛的技艺,着实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