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崩牙驹,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是商业巨擘,而是港片里那些刀光剑影的江湖岁月。然而,当江湖大哥试图转型为商业大亨,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残酷。最近,关于崩牙驹“崩”了的消息甚嚣尘上,债主起诉、啤酒难卖,一系列的负面新闻接踵而来,让人不禁唏嘘,昔日的风云人物,难道真的要晚节不保了吗?
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据爆料,崩牙驹创立的洪门啤酒,不仅遭遇销售困境,还面临着来自经销商的起诉。一位债主透露,有洪门啤酒的销售方声称被拖欠50万货款,多次追讨无果,无奈之下准备诉诸法律。更令人玩味的是,这位销售方吐槽洪门啤酒“不好卖、不好喝、没有市场氛围、没有售后”。这四个“不好”,字字锥心,直接将洪门啤酒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仅仅是啤酒本身的问题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崩牙驹的商业尝试,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江湖色彩”。他试图利用自己早年积累的名气,将“洪门”这个标签打造成一个商业品牌。然而,这种“品牌”的内核,与其说是商业价值,不如说是江湖义气和灰色地带的吸引力。
疫情之前,崩牙驹曾凭借互联网成功打入内地市场,并借机推广洪门啤酒。从他举办的各种活动来看,洪门啤酒总是以“大量堆放式”的姿态出现,仿佛在告诉人们:我背后有实力,我够气派。这种营销方式,在初期或许能吸引一些眼球,但长期来看,却无法支撑一个品牌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不是简单的“买面子”。消费者购买啤酒,是为了口感、品质、氛围,而不是为了向谁示好,或者证明自己“够朋友”。当洪门啤酒的质量和口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再多的“江湖情怀”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如今的市场早已不是那个“大哥说了算”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口碑。靠着过去的“威名”和“人脉”,或许能短期内获得一些利益,但长期来看,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崩牙驹的商业困境,并非个案。许多曾经在灰色地带呼风唤雨的人物,在转型商业时都遭遇了滑铁卢。他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低估了商业的复杂性。他们以为只要有了钱和人,就能无往不利,却忽略了商业运营的专业性和规律。
就像文章中提到的,崩牙驹在大湾区开设的火锅店也已经歇业。这似乎进一步印证了他的“不是做生意的料”的判断。从啤酒到火锅,崩牙驹的商业尝试,似乎都陷入了“高开低走”的怪圈。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崩牙驹的商业努力。毕竟,他也在积极尝试转型,试图摆脱过去的标签,融入主流社会。但是,转型并非易事。它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理解,对商业有敬畏之心,更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洪门”这个概念,在很多人心中,仍然带着神秘的色彩。崩牙驹试图利用这个概念来打造商业品牌,无疑是一种冒险的尝试。他可能认为,这个概念能够带来流量和关注,但同时也可能引来争议和质疑。
事实上,崩牙驹成立的洪门,与国外的“洪门组织”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很多人投资,或许只是看中了这个“噱头”。这种投资,本身就带着投机的性质。当“噱头”褪去,剩下的就只有商业的本质。
回到洪门啤酒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崩牙驹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过于依赖自己的“名气”和“人脉”,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他可能认为,只要有了“洪门”这个标签,就能吸引大量的经销商和消费者,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过于天真。
商业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崩牙驹或许具备了“人和”的条件,但却缺乏对“天时”和“地利”的把握。他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市场已经变了。靠着过去的经验和模式,很难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立足。
更重要的是,崩牙驹的商业尝试,缺乏专业的团队和管理。他可能习惯了“大哥”的角色,习惯了发号施令,却不擅长精细化的运营和管理。这种“老板文化”,在小规模的生意中或许还能奏效,但在大规模的商业运营中,却很容易出现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崩牙驹的商业困境,也是许多转型者的困境。他们试图摆脱过去的标签,融入主流社会,但却往往陷入“眼高手低”的陷阱。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商业的复杂性,最终只能黯然离场。
那么,崩牙驹真的“崩”了吗?或许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毕竟,他仍然拥有一定的资源和影响力。但是,如果他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他的商业之路,注定会充满坎坷。
商业世界,从来都不是靠“威名”和“人脉”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对市场的敬畏,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团队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崩牙驹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转型不易,创业维艰。在追求商业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于那些试图利用“灰色地带”的吸引力来牟取商业利益的人来说,最终等待他们的,或许只有市场的无情淘汰。毕竟,商业的本质是价值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割韭菜”。只有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