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三大家,指的分别是常家、马家和侯家。
相声前辈常连安先生,是常氏相声的创始人,是他和长子常宝堃共同创立了常氏相声。
常连安除了是一位出色的相声艺人之外,他还是一位相声教育家,他把6个儿子都培养成了相声演员;另外,他还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创办了第一家专门说相声的园子——北京启明茶社。
从今天开始,我将给朋友们分享常连安的故事,咱先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常连安,原名赵常安,1899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白旗。
常连安
常连安的父亲虽然是在皇宫当差的侍卫亲兵,但当时清政府已经是穷途末路,入不敷出,所以他的工资也被减半,家庭生活也比较困难。
常连安是家里的独生子,他长到6岁的时候,父母还是省吃俭用,送他上了私塾。
一年后,也就是1906年秋,常连安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
母子俩失去了依靠,生活更加困难,常连安的母亲靠给人缝补衣服、洗衣服挣点小钱,依旧让常连安正常上学。
时间久了,家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万般无奈之下,常连安的母亲只能带着常连安改嫁给了一个姓吴的巡警。
常连安的继父老实本分,心地善良,虽然他的工资也比较微薄,但他愿意负担常连安的学费,常连安还能到私塾上学。
接下来就遇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按照当时的规矩,常连安跟着母亲到了吴家,就得改姓吴。
常连安当时只有8岁,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改姓吴,对不起赵家的列祖列宗;如果还姓赵,又对不起吴家的养育之恩。”
常连安(前排左二)有张寿臣等合影)
常连安思前想后,并征得母亲的同意,决定用名字“赵常安”中的“常”字为姓,就叫“常安”,这样既不得罪赵家,也不得罪吴家。
至于常安又改名为常连安,是在1915年,常连安进入“富连成”科班学戏之后,因为他是“连”字科的,所以老师就在常安中间加了一个连字,成了常连安。
1908年,9岁的常连安再也不想上私塾了,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常连安跟着母亲到了吴家,经常遭到同学的耻笑;一个是家里贫困,常连安不想让母亲受苦受累帮人干活。
常连安
9岁就辍学的孩子能干嘛呢?常连安就想学京戏。因为当时京剧正处于鼎盛时期,比较时尚,更主要的是学戏不用花钱,给师父立个字据就行了。
常连安学艺立的字据是这样的:
“今有常安(师赐艺名小鑫奎)情愿拜于朱玉龙门下,受业学演京戏。6年期满,谢师效力1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
死路生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
下面分别是师父和徒弟的签字画押,另外还有引、保、代师签字画押。
签字画押之后,常连安就开始了学艺生涯,同时也是苦难日子的开始。
当时信奉的都是“不打不成材”,不光学戏挨打,伺候师父、师娘,给师父家干活,稍微有点差错,就得挨打受骂。
常连安每天凌晨四、五点就得起来,到外面喊嗓子,回到家以后先给师父倒尿盆,然后是扫地、生火、烧水,伺候完大的伺候小的,抱孩子、洗衣服、劈柴……
常连安在《自述》中,聊到了自己学戏的经历:
“每天生活不如牛马,伺候人是小事,一天必须挨两次打……一年到头总是遍体鳞伤,永不下去。……本人只可忍受百般虐待……到年终才放三天假回家过年。”
常连安在师父家是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好不容易到了大年三十,常连安回家过年,母亲关切地问道:“儿啊,你在师父家过得好吗?”
常连安夫妇与儿媳及6个女儿
常连安低下头,小声说道:“好。”
母亲接着又问:“儿啊,你挨打没有?”
常连安赶紧回道:“没有。”
常连安之所以报喜不报忧,就是怕母亲伤心。
晚上睡觉,常连安也是和衣而卧。母亲要给他缝补衣服,才发现常连安身上是伤痕累累,母亲的眼泪是夺眶而出:“他们把我儿打成这样,他们也太狠了!”
才9岁的常连安,在师父家受尽了打骂和折磨,他从来都没有哭过。
如今在大年除夕的夜晚,他回到了母亲身边,母亲心疼得哭了,常连安是再也忍不住了,他和母亲是抱头痛哭……
欲知后事如何,咱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