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那时候,发生的巫蛊之祸,其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历来说法不一。人们从各种角度去解读,有认为是宫廷阴谋,也有觉得是权力争斗,始终没有一个统一且确切的定论。
有一种说法称,汉武帝蓄意谋划某事,本意在于铲除外戚势力,然而过程中意外致使局势失控,最终使得太子刘据走上自尽的道路。
有人觉得,这事和汉昭帝母亲钩弋夫人关系重大。要是汉武帝没处死她,那最大的获益者非她莫属。毕竟在当时的局势下,她的存在与整件事的走向有着紧密联系。
也有人觉得,这没啥出奇的。汉武帝那时候,巫蛊事件屡屡发生,江充一个人的诬告就引发如此严重局面,并非难以理解,毕竟当时这类事太常见了。
当我们仔细研读与巫蛊之祸有关人物的记录时,会察觉到这么一个人,其一生的所有记录,均与巫蛊之祸紧紧相连,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因巫蛊之祸得了好处,可成也利益,败也利益,在复杂纠葛的利益关联下,最后未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这位便是巫蛊之祸时的丞相刘屈氂,他身份可不简单,既是汉武帝的侄子,又是李广利的亲家。在那风云变幻的时期,刘屈氂于朝堂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01、在巫蛊之祸的前奏里,刘屈氂上位左丞相】
完全可以确信,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爆发的巫蛊之祸,追根溯源,起始点绝非卫子夫与刘据宫中查出巫蛊的那个秋日,背后应另有隐情。
在前一年临近岁末时,卫子夫的外甥公孙敬声,因私自挪用军饷,被关进了监狱。他这一行为违反规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公孙敬声他爹公孙贺,这人是卫子夫姐夫,还当着丞相呢。他觉得儿子这事不算啥,只要自己能立下一功,就能把儿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为求立下功劳,他将声名远扬的游侠朱安世抓捕。一心想着靠此举在功绩簿上添一笔,便把目标对准了颇有名望的朱安世,果断出手将其拿下。
然而,公孙贺没料到,身处监狱的朱安世竟向汉武帝递上书信,检举公孙贺父子犯下三条罪状。
一方面,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暗中有私情;另一方面,公孙贺竟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还在甘泉宫驰道埋人偶。这封奏书,害得公孙贺父子冤死狱中,公孙家满门遭诛,连卫子夫女儿、外孙及卫青儿子也受牵连。
卫家遭受重创,伤亡极大,往昔辉煌不再。经此变故,在朝廷官场之中,已全然没了可倚仗的力量,彻底失去朝堂庇佑。
过了好些年,汉武帝向丞相田千秋坦言,当年公孙贺被诛杀之际,实际上并未寻得能证明其有罪的证据。
公孙贺蒙冤遇害后,接任丞相一职的,便是本文关键人物刘屈氂。他在公孙贺之后,登上丞相之位,成为这一时期重要角色。
刘屈氂身份显赫,他乃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这么讲吧,汉景帝是他亲爷爷,汉武帝则是他亲叔叔 。
史书中,刘屈氂任丞相前的过往并无记载。咱们仅晓得,在任命他为丞相的诏书颁下那一刻,他正担任涿郡太守之职。
公孙贺离世后,汉武帝做出决定,将丞相长史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府署,同时设立左、右丞相。如此一来,丞相的职权架构发生了改变,行政体系也随之调整。
汉武帝当时仅封刘屈氂做左丞相,右丞相之位却暂留空白。他寻思着,得寻觅到德才兼备之人,方可将右丞相一职交付,此空缺便这般搁置着。
这么讲吧,刘屈氂名义上仅是左右丞相中的一员,没法跟公孙贺那种独任丞相相比。可事实上,在那时的汉朝,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独一无二的丞相。
刘屈氂出任左丞相那阵子,汉武帝压根没再安排右丞相一职。整个这段时间里,右丞相的位置始终空缺,汉武帝都没考虑过再设右丞相。
按照汉武帝那时候的习惯做法,担任丞相一职便有机会获封侯爵。
就这样,刘屈氂从中山靖王刘胜那一百二十多个子孙里脱颖而出,一下子成了拥有两千二百户食邑的澎侯,身份地位实现大跃升。
【02、在巫蛊之祸中,刘屈氂率军和刘据拼杀】
前丞相公孙贺蒙冤去世的那年秋日,一场影响巨大的巫蛊之祸轰然拉开帷幕。
太子刘据举兵后,先把江充给解决了。紧接着,安排自己手底下的门客做将领,一路杀进丞相府,目标明确,就是要取刘屈氂的性命。
当年,汉朝使者前去面见匈奴单于。那单于存心刁难,便发问:都说你们汉朝以礼仪之邦自居,可为啥堂堂太子会起兵造反呢?
汉使回应称,根源在于丞相和太子长期明争暗斗。太子打算起兵除掉丞相,而丞相反过来污蔑太子,双方矛盾激化,局势因此变得错综复杂。
此地所说的丞相,无疑便是刘屈氂。在当时的情境中,提及丞相,所指对象明确,正是这位名为刘屈氂之人。
然而,无论是刘据的传记,还是刘屈氂自己的传记,均未记录刘屈氂与刘据持续争斗、二人存在私仇的情况。
这给后来之人留下不少谜团,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不禁好奇,在那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奥秘,任由思绪在这片充满未知的空间驰骋。
刘据起兵攻入丞相府,那刘屈氂吓得屁滚尿流,撒腿就跑,逃命之时,连丞相的官印与绶带都顾不上拿,一路狼狈逃窜。
刘屈氂差遣的长史,一路快马加鞭赶到汉武帝身处的甘泉宫,将这件事儿一五一十汇报给了汉武帝。
起初,汉武帝对刘据起兵之事还半信半疑。但随后,他心意笃定,果断调遣兵力,决意平息这场叛乱,不再有丝毫犹豫。
刘屈氂奉汉武帝旨意,着手调集平叛兵马。他以丞相之位,亲自挂帅,挑起平叛将领的重担,带着诏令开启调兵平叛的行动。
刘据没办法调遣守卫长安城北军,便把监狱打开,放出里面的囚犯。随后,他鼓动长安城里的百姓,带着这些人去跟刘屈氂的军队展开激烈拼杀。
刹那间,长安城里一片惨象,殷红的鲜血汩汩流淌,汇聚在一起,仿佛成了奔腾的河流,将整座城都染上了触目惊心的血色。
刘据此前起兵,对外宣称怀疑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有状况,要除掉奸臣。可汉武帝那时已从甘泉宫返回长安周边,有力证明自己安然无恙。
于是,民间四处流传太子起兵造反的说法。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军中势力,都不愿站在太子这边,反而一股脑儿地归附到丞相刘屈氂麾下。
刘据与刘屈氂酣战五日,最终失利奔逃。彼时,负责守城门的司直田仁,念及汉武帝与太子乃是父子,于心不忍强逼,便大开城门,让太子顺利离去。
刘屈氂听闻此事,怒不可遏,当即就想把田仁给斩了。这时,他手下赶忙劝阻:“司直怎么说也是两千石俸禄的官员,这种事儿最好还是交由陛下定夺吧。”
刘屈氂权衡一番后,暂且没再为难田仁,而是将这件事如实向汉武帝作了禀报,使得此事进入汉武帝的视野。
巫蛊之祸闹到最后,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都无奈自杀。这场祸事牵连甚广,足足有数十万人被卷入其中,遭受无妄之灾。
刘屈氂呢,依旧稳稳当当处在丞相之位,日子过得平静安稳,似乎没有什么能撼动他在丞相这个位置上的状态。
没多久,他心里便萌生出更为宏大的企图。那想法在心底快速扎根,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向着更高处生长,渴望获取更多,成就更大的目标。
【03、在巫蛊之祸后,刘屈氂因夺嫡被腰斩】
巫蛊之祸过了一年,刘屈氂亲家李广利要去攻打匈奴。刘屈氂特意出城,一直把他送到长安城外的渭桥边。
李广利跟他讲,最好赶紧向皇上建言,立昌邑王当太子。只要如此,往后就无需忧心,也没什么能让自己发愁的事了,对自身利益有极大好处。
咱说这昌邑王,可不是那位众人皆知的刘贺哟。真正的昌邑王是刘贺他爹,也就是汉武帝之子刘髆 ,这父子俩,名号相同,身份却有别呢。
昌邑王刘髆之母,乃汉武帝钟情一生的李夫人,她貌若天仙,有倾国之姿。她还是李广利胞妹。李广利获汉武帝重用,很大程度源于这位妹妹从中助力。
汉武帝十分偏爱昌邑王,特意找来声名远扬的儒学家夏侯始昌,让其担任昌邑王的老师,悉心教导,足见对昌邑王培养的重视。
自前太子刘据自杀后,汉武帝就没再册立太子。往昔刘据离世,使得宫廷储君之位空缺,此后汉武帝始终未就新太子人选作出安排,这期间储位一直悬而未决。
昌邑王在世的兄长仅有俩,其一为燕王刘旦,另一个是广陵王刘胥 。这二位皆不得汉武帝青睐,所以早早地便前往各自的封地就藩去了。
除了这些,昌邑王另有个弟弟叫刘弗陵。这孩子瞧着机灵聪慧,只是年纪尚小,还不满4岁。
李广利也好,刘屈氂也罢,他俩都觉着,昌邑王在角逐太子之位这件事上,那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大,前景一片光明。
刘屈氂毫不犹豫就应下了李广利。要是这事能成,好处可大了去了,他不但能与皇帝舅舅结成亲家,还能立下拥立之功,这等美事,他怎会拒绝。
李广利毫无顾虑地踏上了出征之路。可他压根没料到,就因这一行动,自己与刘屈氂整个家族的命运,皆被无情葬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那会儿汉武帝正严令彻查巫蛊之祸这案子呢。刘屈氂可没少被汉武帝数落,每次被批,都能感觉到皇帝对这案件追查的重视程度。
李广利刚出征不久,内者令郭穣就向汉武帝告状,称刘屈氂遭指责后心生怨恨,其妻子找来巫师,在祭祀之时对汉武帝下咒。
郭穣向汉武帝透露,刘屈氂与李广利私下有约定,且二人时常一同祝祷,目的就是想帮昌邑王登上皇位。
这事儿发生在巫蛊之祸过去一年的敏感当口。汉武帝得知此事,顿时火冒三丈,二话不说,直接下令要彻彻底底地查清楚,容不得半点马虎。
紧接着,汉武帝下旨,先把刘屈氂押到装食物的车上,拉去街上游行示众,之后就在长安东市,当着众人的面将其拦腰斩断。
刘屈氂的夫人,于华阳街上遭公开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她的头颅瞬间落地,鲜血喷洒,场面震撼,引得众人围观,最终以这般惨烈方式结束生命。
再说李广利,他跟刘屈氂合计着扶持昌邑王登基。汉武帝可不管他正在外面领军作战,直接把他全家关进大牢。这一下,军队人心惶惶,七万大军最后全败,李广利没办法,只好向匈奴投降。
掐指一算,刘屈氂出任丞相才一年出头。结果可好,不但自家老小性命不保,就连汉朝派去对抗匈奴的七万精良部队,也跟着他一同折损了。
【04、刘屈氂是不是巫蛊之祸的幕后主谋】
翻阅史书对刘屈氂的记述,会发现所有内容都和巫蛊之祸紧密相连。从各类相关记载来看,他在史书中的痕迹,几乎完全被巫蛊之祸这一重大事件所覆盖。
他借着巫蛊之祸的前期局势当上丞相,于巫蛊之祸里战胜刘据。岂料,巫蛊之祸结束一年后,因企图拥立一位新太子,他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
不少人猜测,他才是巫蛊之祸背后的策划者。他这么做,就是想搞掉太子,然后助力昌邑王登上太子之位。
仔细瞅瞅刘屈氂的过往经历,这里面存在着三个疑点。具体而言,从其行事轨迹等方面深入观察,会发现这几处地方颇为蹊跷,值得好好探究。
首先,刘屈氂跟太子刘据之间存在私人恩怨。据《汉书·匈奴列传》记载,当时汉朝使者向匈奴单于讲述巫蛊之祸时,就提到了这一点。
丞相与太子长期针锋相对,矛盾不断升级。太子恼火不已,放言要取丞相性命。而丞相不甘示弱,反过来对太子恶意诬陷,双方争斗愈发激烈。
在此处的讲述中,虽表述并非精准无误,然而却能传达出一则信息: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刘屈氂与巫蛊之祸存在关联。
刘据起兵后,先是将诬陷自己的江充斩杀,紧接着就把矛头对准刘屈氂的丞相府,发兵展开攻打。
刘据会不会觉得,在自己和汉武帝中间搞挑拨的人里,肯定有刘屈氂?他心里是不是存着这么个想法,认为刘屈氂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其次,刘屈氂跟汉武帝交流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巫蛊之祸刚冒头那会儿,汉武帝压根儿不觉得刘据会起兵谋反。
他表示,或许太子是心生恐惧,且厌恶江充等人,所以才导致这变故发生。随后差遣使者前往长安,要召刘据过来把事情讲清楚。
彼时长安城内一片混乱。那使臣绕着城外转了一圈,便匆匆赶回甘泉宫。见到汉武帝,赶忙禀明,太子确实起兵造反,甚至意图谋害于他,自己好不容易才逃了回来。
汉武帝听闻消息后,瞬间火冒三丈,整张脸涨得通红,双眼圆睁,怒目而视,浑身散发着让人胆寒的怒火,仿佛下一秒就要爆发一场风暴。
就在这当口,刘屈氂派去给汉武帝报信的人,添油加醋说道:太子已对丞相府动手,丞相却在捂盖子,连发兵都不敢,生怕消息传出去。
至此,汉武帝对太子意图谋反一事深信不疑,当即命刘屈氂带领军队前去平息叛乱,以维护王朝稳定,一场平叛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紧接着,刘屈氂跟刘据交锋时那叫一个拼命,对那些放走刘据的人,他竟想私自处死。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刘据的恨意犹如熊熊烈火般,强烈得很。
从这能看出,刘屈氂派人向汉武帝汇报长安城情形,这可是巫蛊之祸最后有望扭转局面的时机,一旦错过,或许就再无挽回余地。
然而,他认定太子谋反属实,这使得长安城中陷入血腥杀戮,到处血流成河。在这般绝境下,刘据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再者,刘屈氂从啥时候起,盘算着要扶持昌邑王登基呢?原本,刘屈氂跟昌邑王没啥直接联系。这两人靠李广利搭上线,昌邑王是李广利外甥,刘屈氂女儿又嫁给了李广利儿子。
这桩婚事究竟是何时敲定的呢?从筹备过程来看,想必其中有诸多细节和时间节点值得探究,它在何时最终达成,成了大家好奇的焦点。
史书中未留下相关记录。不过能推测出,在巫蛊之祸爆发后,生性多疑的汉武帝正怒火中烧,此时这么做,基本不会有人敢公然违抗,去冒险行事。
太子刚被逼死,丞相便与汉武帝彼时极为重用的大将结为姻亲,而这大将又是皇子的舅舅,这其中的意图简直再明显不过了。
要是刘屈氂跟李广利在巫蛊之祸前就结成亲家,乍一看,不过是场平常婚事。在西汉,那些高官之间,亲戚或者亲家关系,常常错综复杂,交织得如同乱麻。
刘屈氂或许因那门亲事,经李广利推举,成功进入汉武帝视野。李广利的举荐或成关键契机,让刘屈氂脱颖而出,最终获汉武帝赏识,得以出任丞相一职。
如此一来,他跟李广利有了一致的利益诉求,即扳倒刘据,助力昌邑王登上高位。
之前提到过,在巫蛊之祸发生前,他与太子刘据有所争斗。不禁让人猜测,这场争斗的缘由,会不会也和那背后因素有关呢?
然而,巫蛊之祸波及的范围那叫一个广泛。这场祸事如同一张巨网,将众多方面都囊括其中,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且宽泛,几乎渗透到各个角落。
单靠刘屈氂,又或是刘屈氂与李广利一同,大概没那个胆子,也没能力顶着这般巨大风险,去筹谋此事。
依我看,就算巫蛊之祸并非全是刘屈氂一人导致,但在整个事件发展进程里,他起码也发挥了使事情加剧的作用,在其中扮演了推动事态恶化的角色。
即便事发前,他未曾盘算过用这般手段对付太子。然而,在太子真正举兵之际,想必他的脑海里已然浮现出了昌邑王的身影。
故而,他打定主意,朝坐实刘据谋反这条路使劲儿,绞尽脑汁想办法,一心要将刘据逼入绝境,彻底把造反的罪名扣到刘据头上,非要置其于死地不可。
如此一番情形,给昌邑王创造了契机。局面的变动,使得昌邑王获得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仿佛命运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新可能的门。
说不定啊,他的野心或许远不止于此,比我们所设想的还要大得多,完全存在这种可能性。
可别小瞧了他,他身份可不简单。不仅身为汉武帝的丞相,还是李广利的亲家。更重要的是,他乃汉景帝亲孙子,汉武帝的亲侄儿,这些身份集于一身,着实不一般。
从血脉传承讲,他同样是刘邦后裔。按道理而言,在那个皇位更迭的时代背景下,他实则具备角逐皇位的可能性。
然而,就他跟皇帝那层血缘关系而言,想要获得机会,恐怕唯有天下陷入大乱才行。
你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