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发疯?要是把他的官职放到现在,你也会疯

阿智通鉴 2024-09-24 19:26:37

还记得我们在上初中时,学过一篇《范进中举》。

当我们在读到范进中举后进入癫狂状态的那一段时,不禁要发出一些嘲笑。

但是人们都不知道,范进中举后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就。

事实是,把范进之后的官职放在现在,是你你也会疯。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范进的悲惨人生与突然逆袭

在明朝,有一位名叫范进的寒门学子,范进出身贫寒,自幼饱读诗书,立志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作对。

范进家徒四壁,屋顶漏雨,墙壁斑驳。他的衣衫褴褛,面容枯槁,眼神中透着疲惫与无奈。每天清晨,范进都会早早起床,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

他的妻子和老母亲则要忙着操持家务,种地织布,勉强维持生计。

尽管家境贫困,范进却始终不愿放弃读书。他坚信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摆脱贫困,改变家人的命运。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年复一年的考试失利,不仅让范进倍感挫折,也让周围的人对他失去了信心。

邻里乡亲们私下里总是议论纷纷:"你看那个范进,都五十多岁了还在读书,家里什么都不管。"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范进总是默默低下头,加倍用功。

范进最难以忍受的是他岳父的态度。他的岳父是个粗俗的屠夫,性格刻薄而易怒。每次范进去岳父家,总少不了一顿羞辱。"

你这个穷酸秀才,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想考什么举人?我看你还不如去给人家扫院子呢!"面对岳父的辱骂,范进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反驳。

那一年,范进再次踏上了赴考的路途。临行前,他的老母亲含泪将家中仅剩的一只老母鸡卖掉,换来几两碎银子作为路费。

考场上,范进全神贯注,奋笔疾书。他将毕生所学倾注于笔端,字字珠玑,行行意境深远。考试结束后,范进心中忐忑不安,既期待又害怕。

终于,放榜的日子到来了。范进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县衙门前,挤在人群中仰头望着高高悬挂的榜单。

蓦地,范进的目光定格在榜单上。他的名字清晰地排在第七位,这一发现让他震惊得难以置信。范进瞠目结舌,反复确认,生怕这只是自己的幻觉。

"我...我中了?"范进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颤抖。周围的人群开始骚动,纷纷向他投来惊讶的目光。有人认出了他,惊呼道:"天啊!范进中了举人了!"

很快,街坊邻居就知道了范进考上了的消息。

曾经对范进不屑一顾的人们,此刻都争相向他道贺。街坊邻居们纷纷涌到范进家门口,有的送礼,有的祝贺,场面一时热闹非凡。

然而,巨大的喜悦却让范进难以承受。他的情绪变得异常亢奋,言行举止开始失控。

只见他忽而仰天大笑,忽而痛哭流涕,时而手舞足蹈,时而呆若木鸡。范进的家人和邻居们都被他的举动吓坏了,不知所措。

有人见状,赶紧去请来了范进的岳父。岳父见到范进的样子,心中又惊又怕。

他壮着胆子上前,狠狠地给了范进一记耳光。这一巴掌仿佛有魔力,竟然让范进瞬间清醒过来。

回过神来,范进恍惚地扫视周围。他这才注意到众人投来的关切眼神,顿时意识到自己方才的失态举动。

一阵尴尬和羞愧涌上心头,他努力调整情绪,试图重拾镇定。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向大家道歉。岳父见状,连忙上前赔礼,态度比之前恭敬了许多。

金榜题名,范进的人生犹如坐上了火箭。昔日那个饱受嘲讽的寒酸书生,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为了令人敬仰的举人老爷。

命运的转折如此戏剧性,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人们,此刻却争先恐后地讨好他。就连一贯对他苛刻的岳父,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得毕恭毕敬起来。

范进的生活质量也随之飞跃。他告别了昔日的寒酸陋室,乔迁至宽敞明亮的大宅院。

府上添置了仆从,衣食住行无不精致讲究。昔日的窘迫困顿,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

古代举人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举人的含金量了。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这一身份象征着知识分子跻身上流社会的重要门槛。

从寒窗苦读的秀才到名利双收的举人,这一跨越不仅意味着个人命运的巨变,更代表着整个家族地位的提升。

科举考试的残酷程度令人咋舌。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全国仅录取1200名举人。

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秀才为了这寥寥数百个名额展开激烈角逐。考场内,考生们挥毫泼墨,字字珠玑;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人们日夜祈祷,盼望着能够金榜题名。

一旦考中举人,便如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免除赋税和徭役的优待。

其次,举人在社会上享有崇高地位。街坊邻里见了举人,都要恭敬地称一声"老爷"。就连地方官员,也要给予举人应有的礼遇。

举人的特权还体现在司法方面。举人的特权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延伸至司法领域。

即便是触犯法规,举人也享有特殊的法律保护。地方官员面对违法的举人,不能擅自行使惩戒权力,必须层层上报,经由朝廷特批后才能实施处罚。

这种特殊待遇,让举人在地方上拥有了相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经济上,举人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举人的金字招牌不仅是荣誉的象征,他们的身份更是为他们开启了多元化的收入渠道。

比如,他们可以开办私塾,教授学生;也可以为人写书信、对联,或者帮助地方官员处理公务,从中收取报酬。

对于出身寒门的学子,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在一夜之间,他们就能摆脱贫困,成为受人尊敬的"老爷"。家里的破屋可以翻新,父母兄弟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

这种巨大的反差,往往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然而,举人的身份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们可以继续参加会试,争取更高的进士功名。一旦金榜题名,就能直接进入朝廷做官,获得更大的权力和荣誉。

在地方上,举人也有很多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可以担任县衙的重要职务,如教谕、典史等。这些职位虽然品级不高,但实际掌握的权力却不小。

他们负责管理地方教育、协助县令处理政务,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地方治理。

举人还可以担任幕僚,为地方官员出谋划策。许多官员都喜欢聘请举人做幕僚,因为他们学识渊博,能够帮助处理复杂的政务。

通过这种方式,举人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报酬,还能积累宝贵的从政经验,为日后仕途发展打下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举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正式官员。

他们往往是当地士绅阶层的代表,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具有很大的发言权。许多地方官员为了顺利推行政策,都会主动征求举人的意见,以获得他们的支持。

然而,举人的特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举人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欺压百姓。

还有一些人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辜负了朝廷和百姓的期望。这些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批评和反思。

总的来说,举人这一身份在古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个人才学的证明,更是通向更高权力的阶梯。对于无数寒门学子来说,考取举人功名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正是这种制度,为古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从范进看古今

范进中举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数百年前,但它所折射出的人性与社会问题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这个普通书生一朝得志后发疯的情节,为何能够穿越时空,在当代社会依然激起强烈共鸣?

首先,范进发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长期的贫困与失意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当梦寐以求的功名终于到手,这些压抑多年的情感如决堤之水般一泻千里。

从寒门学子到举人老爷,身份的巨大落差也给范进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冲击。

更重要的是,功名意味着美好生活触手可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兴奋冲昏了头脑。这些因素叠加,才导致了范进失态的举动。

将范进的遭遇对比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相似之处。

范进考中举人后被任命为山东学道,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如果一个普通人突然被提拔为正厅级干部,恐怕也会像范进一样难以置信。

在当今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背景下,还有多少人能像范进那样实现阶级的跨越?

尽管如此,人们对"一夜成名"的向往似乎从未减弱,各种选秀节目、网络直播等现象都印证了这一点。

范进的故事也引发了我们对科举制度的反思。

这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选拔方式,不可避免地扭曲了人性,让许多人像范进一样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功名利禄的追逐中。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关注社会流动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当一个人突然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变得尤为重要。

范进的经历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其中蕴含的人性与社会问题却始终与我们同在。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成长。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上升通道,让人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获得成功后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被突如其来的荣耀冲昏头脑。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或许更需要像范进这样的故事来提醒自己:成功固然可贵,但内心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同样重要。

参考资料

「每日社科」中了举的范进,后来怎么样了?——齐鲁壹点,2023年4月3日发布

1 阅读:42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