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宣布对欧洲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的首个工作日,欧盟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对华贸易代表团已齐聚北京。这种跨大西洋盟友体系的戏剧性反转,在意大利参议长拉鲁萨与葡萄牙外长克拉维尼奥同步访华期间达到高潮。
数据显示,2023年美欧贸易逆差达2180亿美元,而特朗普新关税将直接冲击欧洲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预计造成欧盟年度经济损失超400亿欧元。
欧洲的转向源于双重压力。俄乌冲突已使欧盟能源支出激增3200亿欧元,而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又吸走欧洲近900亿美元新能源投资。更关键的是,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绕过欧盟与普京直接谈判的行为,被布鲁塞尔视为“战略背叛”。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欧洲在美对俄制裁中的经济损失是美国的4.3倍,却未获得相应的政治话语权。
中国成为欧洲的减压阀。欧盟委员会内部文件披露,访华代表团的核心诉求包括:争取中国放宽对欧洲农产品的检验检疫限制,推动中欧投资协定部分条款解冻,以及寻求中国在俄乌和谈中发挥更大作用。作为回应,中方在近期中法企业家委员会会议上签署18项商业协议,涵盖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领域,合同总额达132亿美元。
跨国企业的选择更具说服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巴斯夫、空客、西门子等欧洲巨头宣布新增在华投资超240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7%。这种商业抉择与欧洲政客的“去风险”论调形成鲜明对比——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回报率维持在9.8%,远超北美市场的5.6%。
中欧关系的突破仍面临考验。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分歧明显:东欧国家关注乌克兰问题,南欧国家侧重贸易逆差,而北欧国家强调技术安全。这种分裂在近期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投票中暴露无遗,18个成员国反对提案却因少数票规则未能阻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指出,若欧盟不能协调立场,其“经济安全”战略恐将沦为空中楼阁。
历史性转折正在上演。当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将携50家企业高管访华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同步推迟了原定的华盛顿行程。这种跨大西洋联盟的离心力,印证了慕尼黑安全会议年度报告的核心结论——基于利益而非价值观的国际秩序重构已不可逆转。对于欧洲而言,如何在安全依赖与经济自主间找到新平衡,将决定其能否摆脱“全球博弈配角”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