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很好奇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朝鲜的粮食状况到底是怎样的,是否真的出现有粮食短缺的情况呢?
从客观事实上来说,朝鲜的粮食供给情况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8年到1960年左右,处于粮食生产的短缺期。

1948年9月,朝鲜成立,定都平壤。
这一时期的朝鲜,先是打响了朝鲜战争,战争机器的开动,极大地影响了朝鲜的粮食产量。
此后的朝鲜,虽然在竭力恢复农业生产,但受限于综合国力的限制,始终有一定的粮食缺口。
幸好有中苏两国的帮助,才让朝鲜的粮食供给勉强足够。
第二阶段,就是1960年到1990年。
这一时期,是朝鲜农业生产的快速腾飞期。

罕为人知的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之前,朝鲜的粮食产量一直是富足有余的。
甚至还能在支撑国内消耗的前提下,拿出多余的一部分粮食投入国际市场上售卖,赚取一定的外汇收入。
比如在1984年,韩国京畿道地区发生了很严重的水灾,万亩良田被冲毁,很多地区都是颗粒无收。
在这种情形下,朝鲜秉持着兄弟国家应该互相帮助的精神,给韩国捐赠了10万担的大米。
这也是朝鲜的最高光时刻,说明这一时期朝鲜的粮食产量是供过于求的。
第三个阶段就是从1991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这三十多年。
1991年,国际上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老大哥苏联解体了。

这尊庞然大物,作为苏系国家的领头羊,在傲然屹立了七十年后,最终还是不情愿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苏联的解体,对整个世界的格局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尤其是对朝鲜这种经济上严重依赖于苏联援助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在此之前,苏联每年都会提供给朝鲜近乎免费的石油和化肥、便宜的农业机械,朝鲜的农业机械化也是由此而来。
同时,朝鲜的粮食、苹果等农副产品,也是大部分都销售给了苏联。
可以这么说,苏联在朝鲜身上补贴了大量的资源和金钱。

但是,对于如日中天又体量巨大的苏联而言,拨给朝鲜的这些援助资金并不伤其根本。
正是由于苏联不计投入的补贴,才让朝鲜走上了快速腾飞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苏联的解体后,朝鲜所享受到的低价石油、化肥以及农业机械也就消失无踪了。
朝鲜开始陷入了农业机械趴窝、缺少化肥的困境,再加上连年不断地自然灾害,朝鲜的粮食产量也大幅度地削减。
自此,朝鲜逐渐开始需要从泰国、越南等地区购买大米,从而来弥补自身粮食供应的不足。
我在去朝鲜游玩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是朝鲜导游金顺姬女士。
她是平壤金日成大学的高材生,中文和英文都很流利,其父母均是平壤的中层干部,家境很好。

金顺姬还曾短暂去东大留学过,思想较为开明,也比较健谈,对我们的很多问题都热情地回答。
我知道朝鲜目前是实行的粮食配给制度,就询问金导游,朝鲜人现在一天可以分配到多少粮食。
金导游微微一笑,毫不隐瞒地和我们简单介绍了朝鲜当前的粮食供给情况。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人每天可以获得700克的粮食。
这700克的粮食中,有350克的细粮和350克的粗粮。

细粮以大米和面粉为主,粗粮则以玉米、红薯、土豆最为常见。
我们听了,都觉得这么多粮食足够吃了。
但金导游却摆摆手,认真地说道,对于我们这样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是够了。
但对于那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由于体力消耗大,就显得略微有些不足了。
原因何在?主要是饭菜里油水比较少。
朝鲜人的日常三餐中,以米饭、玉米为主食,菜品就是泡菜和大酱汤。
所谓泡菜,就是用盐腌制而成的咸菜。大酱汤做法也很简单,就是黄豆酱兑水煮开后,再加上豆芽、白菜、豆腐、辣酱等烹制而成。
所以,在普通朝鲜人的日常饮食中,饭菜的油水是比较少的,不怎么抗饿。

我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想起了上学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在学校上学,平时住校,学校的饭菜油水少,基本就是水煮菜。一个礼拜才只有周三做荤菜,其余几天都是吃的土豆和白菜、豆角之类的素菜。
所以,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吃的米饭多,但经常会在上课的时候,肚子咕咕作响,就是因为饭菜油水少的原因。
但同时,金导游也给我们介绍了朝鲜的福利待遇,比如享有免费的医疗和教育,可以免费乘坐公交。

在这种情形下,很多朝鲜人虽然工资收入不高,但是生活也没有压力,大家的精神气都很好,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信心。
近年来,在金正恩同志的带领下,朝鲜人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手机和各种家用电器也走进了更多普通朝鲜人的家中,让大家享受到了生活的便利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