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财主天不亮催伙计去田里干活,小姐却把伙计拉进闺房

博学的星 2024-02-10 22:13:07

一、张三被赶出李家

张三是湖北襄阳人,自小父母双亡,在本地一户人家李家放牛为生。李家老爷名叫李富贵,开了家布店,靠着买卖布匹发了横财,买下了三百亩良田,又养了四十头肥牛,雇用了十几个农工,生活富裕。李老爷性格暴躁,为人也很小气,养的佣工从不给足够吃的,只给每人每餐两个馒头,一碗稀饭。佣工们都暗地里抱怨李老爷太抠门,都叫他“抠门李”。

张三十三岁那年,在李家放牛,每月只能得到三十文工钱。他白天牵着牛上山放牛,晚上回来给牛喂草、洗牛棚。李老爷派两个管事监督佣工,要求他们天刚亮就把佣工叫起来干活,不许懒散。张三每天睡眠不足,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实在找不到别的活计了。

一天,张三带着十头牛上山放牛。山上一个峡谷里长满了嫩草,牛儿们饥肠辘辘,一个个走进峡谷大快朵颐。张三坐在一旁打盹,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只见峡谷里已经没有牛影了,十头牛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张三慌了手脚,四处张望寻找,终于在离峡谷五里地的一片玉米地里,发现了牛群。

原来这玉米地是李家西边一个寡妇王二麻子的地,十头牛闯进麦田,吃掉了不少秧苗。王二麻子大怒,要张三赔偿损失,说每秧玉米苗值一个铜板,共有三百秧被牛吃掉,要张三赔三百文。

张三哀求王二麻子宽容,说他一个月才三十文工钱,哪里拿得到这么多钱。王二麻子死活不饶人,说必须要钱,不然就告到李家去。

张三只得垂头丧气回到李家,将事情原委说给李老爷听。李老爷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张三十板子,把他赶出李家,说自己养的牛把人家地里的玉米苗吃了,还有什么脸回来见人。

张三苦苦哀求李老爷宽恕,说自己对不住他,可以少要工钱,但求不要赶他走。李老爷正想再打他几板子,这时,李家的小姐李春儿走过来拦住父亲,说:“爹,人家一时不小心,您打他也就算了,怎可赶他走呢?这张三平时认真工作,还是留下他罢。赔偿的钱,我来出就是。”

李春儿是李老爷的独生女,聪明伶俐,性格温柔,父亲对她向来宠爱,这会听她这么说,也就不再为难张三。于是李春儿从自己的妆奁里取出三百文,交给王二麻子做赔偿,这才摆平了此事。

张三感激李春儿解围,自己确实无力偿还这笔巨款。他本想辞掉放牛的活儿离开李家,但李春儿挽留他,说父亲性格暴躁,不要介意,还是留下来吧。为感谢李春儿的恩德,张三决定继续在李家放牛。

第二天清早,李家两个管事仍旧在天还黑时就把佣工们叫起来干活。张三起得最早,先去牛棚给牛喂草和添水。其时正值农历五月,李家地里种的水稻秧苗长得正浓密,需要佣工们早起过去除草。

张三牵着十头牛走上山坡,选了一处青草浓密的地方,把牛拴好后,自己坐在一旁的树荫下小睡了一会。

忽听背后传来李春儿的声音:“张三哥哥,你在这里睡觉呢?”张三忙站起来回礼:“多谢小姐恩德,我才敢在此歇息。”李春儿笑道:“我跟着你一块上山玩,父亲不让我一个人到处乱跑。”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两个馒头,递给张三:“这是我早饭時让厨房多拿的两个馒头,你拿去吃吧。父亲给佣工的口粮太少,饿坏你们了。”

张三连忙道谢,将馒头受了,暗暗感激李春儿的好心。李春儿是个活泼开朗的性子,说话做事不拘小节,和张三聊起天来,自来熟稔得很。

两人在山上玩到日上三竿,李春儿说要下山回去了,约定明天还来此山顶玩。张三目送她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二、张三发现李家阴谋

张三在李家放牛已有一年多了。这天傍晚,他牵着十头牛回到牛棚,给每头牛添好草料和清水后,正要回自己的佣工宿舍休息,忽听李家祠堂那边传来说话的声音。

张三觉得奇怪,这时候祠堂里怎会有人?他忍不住靠近窗边偷听,只闻其中一个男子说:“我亲爱的红娘,咱们的大计得逞在即了,到时咱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在一起,享福一生了。”

一个女子懒洋洋地回答:“别急,你我都得小心行事,戏做全套才行。”

张三听出他们似乎在谈些见不得人的事,正想离开,又听那男子说:“我已经在老爷的茶里每天下毒,量不大,起效缓慢,这样子他看起来就是得病虚弱了。等老爷病死后,小姐还未嫁人,家业就指望你我了,我们好好打理,日子就能红红火火过了。”

那女子笑道:“管家哥哥聪明,我就等你这个明媒人呢。不过小姐性子直,搞不好会找那个放牛的张三,她平时跟他走得近。”

张三听明白了,说话的二人一个是李家的管家李保顺,一个是李春儿的后母红娘,二人勾搭在一起,要害死李老爷,夺取李家财产!

他们还说李春儿可能会嫁给自己,张三听了不禁脸红,又庆幸及时发现了这两个奸人的阴谋。他悄悄地离开,心里筹划着要怎么揭发二人,拯救李老爷。

第二天日上三竿,张三如常牵着牛上山,李春儿也来到山上找他玩耍。张三略显惴惴不安,李春儿关切地问他怎么了。张三说:“小姐,你先别回家,有要紧的事告诉你。”便将前日偶然听到的事说给她听。

李春儿听后激动不已,她原以为父亲身体转衰是年纪大了,哪知竟是后母和管家在暗害。她吩咐张三暂时不要声张,自己想个法子收集证据,然后告诉父亲。

从那日起,李春儿开始留意后母红娘和管家李保顺的一举一动。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亲眼看到红娘往父亲的饭菜里下药,而李保顺早有准备,端走了有毒的饭菜,伺机灭口。

李春儿将所见所闻告诉父亲,李老爷勃然大怒,当即赶走了红娘和李保顺。从此以后,李家的佣工们终于过上了轻松日子,不用天天早起农活了。

张三也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及时发现了这起邪恶的阴谋,使自己和李家都幸免于难。

李春儿对张三更加信任和依赖,两人的感情也在这件事中升温。张三开始盘算未来,想找个机会向李老爷提亲,娶李春儿为妻。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张三准备开口求娶的时候,李老爷却突然把他赶出了李家。

原来李老爷心存芥蒂,认为张三参与揭发了这桩丑事,知道了太多李家家丑,将来难免对李家不利。所以趁张三外出时,将他的行李一把扔出李家大门,狠狠地说:“走,以后别再踏入我李家一步!你知道得太多了!”

张三苦苦哀求,但李老爷毅然不为所动。李春儿在一旁痛哭流涕,向父亲求情,但终究无济于事。

张三离开前,李春儿偷偷塞给他一包银子和一袋食物,让他路上用。临别时,李春儿泣不成声:“张三哥哥,你自己保重!我一定会想法子跟你相会的!”

张三黯然离去,心中充满不舍与苦涩。他本想改变命运,娶得李家千金为妻,哪知好景不长,一转眼又无家可归了。

张三来到镇上,想打听有没有体力活可做。无奈天气转凉,到处都在裁员减工,张三碰了几天壁,终究一无所获。

眼看积蓄快花完了,张三绝望之余,忽然想到一个主意——北上赴京赶考!

科举之路虽然难,但终究是万家寒门子弟翻身改命的唯一出路。张三想着,不试一试,怎能知难易?反正自己已是穷途末路,不得已只能孤注一掷了。

于是,他花去身上所剩不多的银子,买了张北上的船票。船起航那天,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故乡的江山渐行渐远,眼眶中再次盈满了泪水——他的心还留在那个叫李春儿的姑娘身上。

三、张三上京赶考

经过数日颠簸,张三终于来到京城。这是他第一次见识京城的繁华盛况,街道上人来人往,买卖者吆喝声,车马喧嚣声此起彼伏,让作为乡下人的张三大开眼界。

张三在长安大街租了一个狭小的土房落脚,打听到泮池书院正在招考生,便前去登记报名。然而高额的考试费用让张三望洋兴叹,他已所剩无几的积蓄只够他在京城过上半年的日子。 张三狠下心来,决定拿出全部家当报考,孤注一掷!

张三勤奋苦读,日夜不停歇。白天听书院老师讲课强化基础,晚上点着燃烧剩余檀香的油灯烧眉毛。看书时,他心中总是会想起李春儿,想念她甜美的笑靥。 为了她,我一定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终于,开考的日子来到了。张三提着笔墨砚台来到考场,填好试卷后,虔诚地祈求上天保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张三忐忑不安,生怕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此付诸东流。

此次开考竞争激烈,考生众多,张三并不抱太大希望。直到一个月后,书院的消息震惊了他——他的试卷竟然在两万余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殿试金榜题名的百名进士!

张三激动得难以自已,想告诉李春儿这个喜讯,又焦急自己现在连回家的路费都负担不起。他沉吟片刻,决定先去学院领取品级,再想法子与李春儿团圆。

谁知,就在张三准备领取职衔前几天,他突然染上了怪病,头痛欲裂,高烧不退。张三力竭到根本起不了床,却无力看病。

这天夜里,烧得他神志不清,忽听见有人在耳边轻声唤他的名字,一个温柔的手为他擦拭着汗水。张三迷迷糊糊睁开眼,一个中年妇人站在床前,脸上充满关切。

原来这个妇人就是张三的邻居王大娘,她听见张三一天天咳嗽,晚上还说胡话,心中不忍,就来看望他。王大娘扶他起来,喂他喝下自制的药汤,又给他盖上自己的棉被。

张三虚弱地说:“多谢大娘相救,我无以为报……”王大娘摇摇手说:“我们邻里相扶何须多礼。你安心养病就是了。”

王大娘不仅每天过来照顾张三,还请医生为他诊断。她从张三病重的话语中得知他即将赴任,便主动提供资助,让张三去领取了功名,还雇了两个力壮的小伙计抬着张三坐轿子赴任。

张三感激王大娘的恩德,在赴任前,他跪在王大娘面前说:“大娘恩重如山,张某此生难以报答。往后定会传达父母之命,以报大娘知遇之恩。”

王大娘忙扶他起来,眼中也含泪:“我也不过是尽人事而已,你起身吧。好好养病,爱惜自己,我就心满意足了。”

四、张三回李府求亲

张三虽然考中进士,但因病迟迟未能实际赴任。数月后,在王大娘的悉心照料下,他终于康复如初,开始准备前往任职的地方。

临行前,张三再次拜访王大娘,郑重地向她磕头谢恩。王大娘忙扶他起来,叮嘱他好生保重,读书人要广积粮草,不能只顾眼前。

张三离开京城后,先回到家乡湖北襄阳。他的娘家在附近一个小村子,张三来到祖坟前,向父母墓碑磕头请安,叙说自己终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拜祭完后,张三来到李家的庄园。年过五旬的李老爷坐在正厅里,听见张三回来探亲,勃然大怒:“你还有脸回来?当初我赶你走,叫你别回来了!”

张三恭恭敬敬地说:“张某当年蒙老爷知遇,得以立足。如今张某身怀金榜题名,也算出人头地了。回乡探亲之余,还想请老爷成全,娶次女李春儿为妻。”

李老爷气得脸色通红,立刻否决道:“断无此理!你凭什么配得起我家嫡女?你别在这胡言乱语,赶紧给我滚!”

张三不敢辩驳,只能跪地苦苦哀求。李老爷看他不离去,愈发大怒,抡起手中的拂尘就要打他。

这时,李春儿匆匆赶来,拦住老父亲:“爹,张三现在是功名犹在,您不能这样打他!我与他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求您成全!”

李老爷勃然变色,怒斥女儿:“你们早有暗通款曲之事不成?我岂能叫你嫁与这等下贱之人?”说罢又要动手打女儿。

李春儿哀哀地说:“爹,您打死我也好,我非张三不嫁!”

李老爷怒不可遏,把两个人赶出家门,说他再也不认这个不孝的女儿了。

张三心如刀绞,扶着李春儿离开。两人在镇上租了间小房子居住,张三白天去县学补贴家用,晚上教李春儿读书识字。

过了几日,李老爷的怒火渐消,想起女儿的伶俐聪慧和对自己的孝顺,又见两个人真心相爱,便不忍再伤女儿的心。于是派人请二人回家,说可以成全他们。

张三和李春儿欣喜若狂,叩谢李老爷。李老爷看在女儿的面子上,勉强接受了这个女婿。数日后,张三正式娶李春儿回门。

从此以后,张三和李春儿过上了甜蜜的生活。张三恪守司职,李春儿又生了两子一女,增添了不少欢乐。晚年的李老爷也渐渐喜欢上这个孝顺的女婿,再无旧日的成见。

五、张三掌管李家产业

时光荏苒,转眼间张三和李春儿的孩子们也长大成人,立业成家。李老爷渐入暮年,身体每况愈下。

有一天,老爷突然昏迷不醒,全家人都守在他床前。李老爷睁开眼,挣扎着说了最后一句话:“儿子不孝,全仗女婿扶持家业……春儿,老夫这一生,最后只盼你和张三永结同心……”说完,便阖上了眼,轻轻地离开了人世。

李春儿和张三悲痛欲绝,带着孩子们为老爷守丧读诵。李家上下都称赞张三治家有方,帮老爷打理家业,使李家越来越兴旺。李老爷生前已立下遗嘱,传位给女婿张三管理家业。

张三接手李家产业后,首先减免佃户的地租,使他们减轻负担,安心务农。他修筑水利渠道,确保江湖水源灌溉农田。又参照王大娘的遗愿,在村中兴建学堂,聘请教师,使穷苦子弟也有读书识字的机会。

李家的产业在张三的精心经营下更加发达,李府的粮仓年年满溢,盈利十分可观。但张三从不贪图钱财利禄,只求自己能尽绵薄之力,造福乡亲。

每年清明时节,张三都会带着全家老小,来到王大娘和李老爷的坟前上香拜祭。他告诉孩子们,要感恩父母知遇之德,感恩王大娘扶持之情,要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张三常年资助家乡的苦力读书子弟,还时常捐资兴建寺庙桥梁。村民们都说,今生能遇到张老爷这样的好人实在是三生有幸,张老爷才是村里的活地藏王菩萨。

晚年的张三和李春儿携手度过,儿孙绕膝,景色宜人。李家和张三的故事,传为本地的佳话美谈,世世代代铭记。

张三一生经历坎坷,终于因为坚持理想,在贵人相助下获得成功。他的勤劳善良感染了身边每个人,使一个普通人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了人生的圆满。

1 阅读:469
评论列表
  • 2024-10-31 16:49

    春秋时期的林类年近百岁,十一月份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捡取别人家收割后留下来的粮食,以此生活,他一边唱歌一面行进,孔子在田野上看见他,对子贡说:这位老人是能教育别人的,可以向他讨教心得,子贡前往对林类说:先生没有后悔过吗,还能一边唱歌一边捡粮食,林类说: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子贡说:您年轻的时候懒惰不努力,到老了没有妻子儿女,如今年近百岁,为什么还能一边捡粮食一边唱歌,这么快乐呢,林类说:我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可是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年轻的时候不辛苦努力,所以才能如此长寿,我没有妻子儿女,所以才能活到近百岁,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呢。

  • 2024-10-31 16:49

    躺平的祖师爷林类。

  • 2024-02-27 13:59

    曾经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篇《快乐墓地》的文章:在非洲一个叫撒拉的小镇上,有一处墓地,所有的墓碑上,都是小镇上的死者一生的体会,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快乐墓地”,有一块墓碑上写着这样的遗言:笑口常开,知足常乐,使我活得很开心,学我吧,我没有什么,全部的财产只有两亩沙地,和一片不成材的树林,我一生除了饼子和粥之外,我没吃过什么,但是我每天都在说笑中度过,我总是对自己说,就这么快乐地活着吧,这么活着真好,我就这么快乐的活了一生,我不知道我缺什么东西,也许缺很多东西,也许什么东西都不缺,愿你们也像我一样快乐,不要老是感觉自己缺什么东西,只要你快乐,你就什么都不缺。

博学的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