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众所周知,高考是一个拿成绩分数说话的考试制度,但为什么有一些地区大家削尖了脑袋都要往进挤,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上海地区。上海地区的高等学校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不论是重点还是普通分数整体都是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为什么这地区的招生分数这么高?除了经济发达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上海的插班生制度是从2000年开始的目的是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不论生源地,只要大学学籍在上海市的普通高校本科,大一新生就有机会,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实现更高一级别的跳跃。简单来说的话,只要你品学兼优,通过这种考试制度就可以实现“零风险转学”,同时这个插班生的招考范围也面向民办普通本科大一学生,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备考的阶段,因此上海的插班生考试也被称之为“第2次高考”。
打破一考定终身,让高等教育保持着活力与希望
目前上海市插班生招考的院校一共有12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全部知名重点重点高校。根据资料统计2021年上海插班生招考,4554人报名,其中295人被录取,相对于上海市74万的在校大学生规模,这个录取确实是沧海一粟。
但是这种制度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的变化,在潜移默化的话影响并激励着刚入学的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这个考试并不简单,在其背后是给予了那些愿意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学生一次努力的目标和努力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在当下这个金钱社会的时代,内卷成了时代的标签,而公平却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代名词。通过考试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职场上并不多,所以认清这个道理的学生或家长,能够在大一阶段抓住这种考试的机会,实现自己学校背景的提升和飞跃,势必会对未来的人生发展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大学层次的提升,是运气更是实力
首先具有报名资格的考生本身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这个比武当中能够生出提升大学层次,这不仅是运气,更是一种实力,因为在大一第1年,除了要完成基础课业之外,保持品学兼优,名次第一,还需要备考指定的考试科目,这本身对于这些考生来说是学习力的体现一些学习实力的展现。
插班生考试是没有复试的,完全按成绩排名来说话,这其实是一种公平机制的体现,也是一种竞争规则的展现,我们需要在这个规则下快速的去适应,并且建立属于自己的优势,这个能力其实很多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当选择了上海地区的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生的主动权其实并没有你想要被动,就看你是否能提前做好规划,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保持不了高三的学习力,就离淘汰不远了
在大一的学习阶段,很多大学生都有了断崖式的学习状态下跌,因为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都认为高三的高考是应该付出全部学习经历的过程,而真正在大学阶段,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状态甚至是喜好来完成学业,这本身是片面的,真正的学习力体现或者说一些重点大学的学习风气,从大一开始这个学习的要求和压力只会比高三更加的强烈。客观的说,对于一些普通大学或者民办大学,想做到这种学习风气和和学习强度本身是不太容易的。
因此插班生考试机制,对于上海高等教育大学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考试的期望和动力,更是学习风气从底层开始的重构,用一个点撬动一个世界,这种教育机制本身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对于那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学生来说,这个机制其实本身就是希望是未来。即便是在这个努力的过程当中没有结果,而这种努力的过程本身就会让你用一种高强度、专注力的学习状态,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业,而这个表现本身是可怕的,因为未来的前途真的不可限量。
结束语
在大学的成功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复杂,只要坚持不懈,励精图治努力学习,保持着高强度,就可以实现学业上的进步。而在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大一开始他们就松懈了,放纵了,迷茫了,困惑了,不知不觉大学4年过去了。
短时间内上海的插班生考试机制不一定能覆盖全国,但这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路,那就是不管高考的成绩如何,结果怎么样,做最好的自己始终是我们年轻一代需要抓住的核心实力与竞争力,不能荒废光阴。即便没有插班生考试制度的希望,点燃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员,在大学刚开始,初期也应该勤奋好学,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无论是未来,就业还是升学,才能将人生的命运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中。
来源 | 图片及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并综合整理。(声明:“冯博聊升学”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并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作者简介:冯博,升学规划咨询师,不喜欢人云亦云的道理复制,聚焦特立独行的观点分享,所有原创内容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总结,如有不足,感谢指正,欢迎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