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教了!只要我多说两句,他就满脸不高兴,直接摔门而去。这才刚刚初中一年级呢,就这般叛逆,真不知道接下来几年的日子,该怎么度过。真怀念小学的他,那时儿子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又乖巧又懂事,我说什么他都乐意去做,从不顶嘴,不像现在,自己考不好,还不让人说。由于我和老公对儿子格外疼爱,从小把他照顾得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凡事都要一一嘱咐,生怕他做不好。几乎每天,我都会叮嘱儿子:
吃饭记得要细嚼慢咽,别着急;天气多变,多带件衣服,冷了穿、热了脱;路上车多,骑自行车的时候要多看着点路;在学校要好好听讲,别开小差,和同学好好相处;对了,你的课本都带上了吗?作业有没有落下啊……可我话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打断我,喊道:
你怎么这么烦,不就一次没有考好吗,我真是受够了!说完,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像这种情况,最近越来越频繁,儿子动不动就发火,让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关键是,我并没做错什么呀,我只是像往常一样关心他,问问他的学习和生活而已。真想不明白: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
03
1、停止唠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真正的关心,是要深入理解和尊重儿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一味地通过不停提醒去控制他或给他压力。我要相信他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给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那天,我主动找儿子坐下来谈心,真诚地向他道歉,并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妈妈要做出改变。我们约定好,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做一个“懒妈妈”,不再像过去那样事事提醒和唠叨,会给他更多的自由和个人空间,让他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放学后,已经8点了,儿子还没动笔写作业,我忍住没催他,只是温柔地说:“妈妈相信你能自己规划好作业时间。”说完我就去睡了。至于儿子后来熬到多晚,我也没多问,但我知道他最终完成了。第二天早上,我也只是喊一声起床了,等他慢悠悠地起来后,结果没时间吃早饭就走了。
我没有责备他,只是关心地问:“上午肚子饿了吗?”天气变冷,我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叫儿子多穿衣服,而是告诉他:今天降温了,还有可能下雨哦。到了周末,儿子说想出去打球,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反复叮嘱他穿球鞋、带水杯、记得擦汗,只是简单地问了句:“几点回来?我好准备午饭。”几天下来,我感觉儿子看我的眼神都柔和了许多。
以前,只要我一开口唠叨,他就想赶紧逃离;但现在,他不仅会主动跟我聊起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放学后也不再急着躲进房间,反而更愿意在客厅多待一会儿。直到有一天,儿子满脸笑意地对我说:“妈妈你真的变了,我好喜欢现在的你。”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之间那份曾经紧密的亲子关系,又悄悄地回来了。
于是,同样的话我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却浑然不觉,这样的过度关心,在儿子眼里渐渐变成了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耳旁风”。结果,不仅没帮到儿子,反而让他缺少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处处听妈妈安排,甚至被同学嘲笑为“妈宝男”。
现在我决心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转而鼓励儿子自主做决定和体验,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让他学会承担自然的后果。就拿周末来说吧,儿子提出先玩个痛快再写作业,我尊重了他的选择,并且对他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但是,作为前提,我会提前告诉他这两天的活动安排,让他清楚地知道我们有哪些计划,比如周六上午去上补习班,周日下午去图书馆等。至于写作业的时间,那就自己安排吧,写不完也没关系,到学校后接受老师的指导或批评呗,毕竟这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果然,在上了几次完不成作业的“花名册”被老师批评后,儿子自己上心了,开始变得自觉起来。现在不用我催,他就能主动规划好玩和作业时间。更重要的是,儿子通过自主体验和尝试,不仅获取了直接经验,还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心。现在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自主性和积极性更高了。
之后,我们还一起商量,加入了篮球、跳绳和看英语电影等活动,充实寒假生活。我告诉儿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行安排时间,但原则是“今日事今日毕”,确保不拖延。刚开始的几天他都完成得不错,也有偶尔偷懒不想做、忘记做或者因为其他事情太忙而没能顾得上的情况。不过,每天晚上临睡前,我都会和儿子一起复盘当天的完成情况,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更多地表扬他做得好的部分。接着,我会鼓励儿子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同时也让他思考,还有哪些没有完成,以及他打算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