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川普的关税政策又掀起了一阵风暴!不仅让全球股市震荡,也让苹果和科技界的“头脑们”频频抓头。美国政府的目标之一,似乎是让iPhone制造回归美国本土。川普及其商界大佬们坚信,美国有能力让这些小螺丝钉和精密零部件在本土制造,不仅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还能刺激美国就业。但苹果和业界分析师却一致认为,这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川普的关税手段可谓惊人,原本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为54%,今天竟然直接翻倍,飙升至104%。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直言,白宫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美国企业将制造业带回本土,特别是像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巨头。
“为什么我们手上拿的是iPhone,却非得让它在中国和台湾组装?我们能不能用机器人在美国生产?”卢特尼克这么一说,似乎对苹果的实际运作有些过于理想化。问题是,要在美国制造iPhone,所需的技术、供应链和劳动力,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实现的。
苹果的“苦衷”:美国供应链短板首先,苹果的iPhone供应链可不简单,90%的零部件都来自中国,富士康等厂商在中国的组装能力已经深入人心。美国虽然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要弥补如此庞大且复杂的供应链空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苹果前创办人乔布斯曾说过:“我们选择中国,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工资低,而是因为中国有世界级的制造技术。”事实上,中国的加工精度和材料处理技术,早已达到全球顶级水平。美国能否快速搭建起如此庞大且高效的生产网络,还是个未知数。
此外,美国目前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来支撑大规模生产。苹果如果真要将生产线迁回美国,除了要面对更高的人工成本,还得为建立新的生产设施、供应链而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连库克也曾表示,要在美国找到足够的模具工程师,可能比在中国找一百个还难。
人工成本和技术短缺:现实打击
若硬要把iPhone生产移回美国,势必导致成本大幅上涨。虽然美国工人的技术水平较高,但与中国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力相比,价格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想象一下,一部iPhone的生产成本可能从580美元飙升至850美元!这么一来,消费者是否还愿意为iPhone掏钱就成了问题。
此外,苹果在美国生产Mac Pro的失败也为这个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2013年,苹果曾尝试将Mac Pro的生产搬回美国德州,结果却因为无法找到本地供应商,导致生产延迟,成本激增。苹果想要在美国找到合适的工人、零部件和技术,显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苹果的应对:印度的崛起
不过,苹果并没有完全束手无策。为了应对川普的关税政策,苹果正尝试将生产重点转向印度,计划在当地生产2500万部iPhone,并逐步将这些iPhone运往美国市场。这样一来,苹果可以规避中国进口的高额关税,同时也能降低在美国的关税负担。
今年,苹果预计印度制造的iPhone将占到美国市场需求的50%。这不仅是苹果应对关税的一种策略,也显示出苹果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分散风险,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总结:关税,苹果和美国制造的三重博弈川普的关税政策无疑给苹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要让iPhone真的回到美国生产,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努力。从苹果的角度来看,依赖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低成本生产,已成为其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国,要在短期内重建一个完整且高效的生产体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苹果能否在美国制造iPhone?现实可能远比理想复杂。但对于川普来说,或许他的“美国制造”梦,依然值得他大力推动。只不过,这个梦,可能要比预期的更遥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