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意外去世,邓小平找来杨成武:到了用用你大名的时候了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9-13 13:10:48

1976年7月7日,福州军区发生了一件令人极为心痛的意外事件。

当天上午,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计划乘飞机前往漳州,参加前线军事演习,而实际上,皮定均将军原本是可以不用参加这场军事演习的。

一来他身为司令员,工作本就繁多,没必要事必躬亲,二来,在不久前,皮定均将军的眼睛刚刚做完手术,还在恢复期。

但作为南征北战、走过46年戎马生涯的皮定均将军,并没有答应这个建议,尤其是在得知近段的军事演习中,海军、陆军在动作协调上问题很多,就更让他心急如焚。

演习动作都不协调,还怎么打胜仗?所以,皮定均决定要亲自到前线去,认真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以便早点纠正。

带着焦急的心情,皮定均乘坐飞机抵达漳州,而要想抵达前线,需要在漳州再进行一次转机,但到了漳州后,才发现当地的天气状况十分糟糕。

由于皮定均将军十分着急,所以机场的工作人员在反复研究和商量之后,最终决定予以放飞。

但就在飞机起飞20分钟后,地面塔台就失去了与飞机的无线电联系,意识到不妙,机场人员一边上报,一边努力搜寻,但始终没有结果。

而最终,皮定均将军遇难。

皮定均将军的意外逝世,不仅是国家在人才上的重大损失,同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央的面前。

什么问题呢?那就是该派谁去担任新的福州军区司令员。

福州军区不同于别处,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当时特别的外部环境,注定了军区司令员人选必须得慎之又慎。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党仍旧没有死心,仗着有美国人的支持,经常派飞机、船舰前来袭扰。

这也是为何皮定均将军不顾身体虚弱,一定要去前线视察军事演习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皮定均将军逝世后不久,两岸第一代领导人也相继去世,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海局势暗流涌动,偏偏美国人还在煽风点火,不断向台出售武器,这就使得台湾当局的部分人开始“蠢蠢欲动”。

几种情况综合在一起,就不由不中央不慎重,在经过研究之后,大家一致认为,福州军区,必须得有一位镇得住场面的虎将坐镇才行。

但谁才能胜任呢?这个重要的人选问题,最终,被慧眼如炬的邓公给解决了。

1977年,邓小平复出,此时的他,深知在经历了十年曲折后,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太多太多,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国家才能走上正轨,也才能更好的发展。

但在诸多纷杂的问题中,最令邓小平重视的,就是各军区的人员安排,而在当年12月,邓小平与叶、聂两位老帅,共同约见了一个人。

是什么人能让邓小平和两位老帅共同亲自约见?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时任总参第一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

杨成武,与杨得志、杨勇两位将军合称“三杨”,“三杨”威名如雷贯耳,而杨成伟本人,也是我军中响当当的硬汉猛将。

杨成武参加革命很早,1928年时,14岁的杨成武投身革命,并在次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而我们都知道,在1928年前后,正值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白色恐怖之下,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要么脱离队伍,要么直接叛变。

但14岁的杨成武却“初生牛犊不怕虎”,毅然投身革命,单是这份勇气就为旁人所不能及。

在此之后,杨成武成长很快,红军长征时他已经是红2师4团政委,像长征中那些广为人知的奇迹,如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均有杨成武的身影。

到了抗战时期,他更是率部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击毙了日军指挥官阿部规秀,而这也是我军在抗战期间,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

不仅是骁勇善战,杨成武同样是一位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以及战略战术素养上极高的将领。

在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期间,杨成武创造性的运用地地雷战、交通战、地道战以及平原游击战等多种战术,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损伤,尤其是他的地道战,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许。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在张家口战役一举歼敌多达6万余人,如此战绩,就连毛主席都夸奖不已,说这是“伟大胜利”。

正因为杨成武的骁勇善战,以及运筹帷幄,他与同样能征善战的杨得志将军、杨勇将军,被周总理并称为“三杨”。

新中国成立后,杨成武将军依旧战斗在最前线,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等多个重要战役,都有杨成武将军的身影。

而对于这么一位虎将,中央自然会予以重用,解放后,杨成武先后在华北军区、北京军区担任多个要职,在管理军队以及军队现代化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正因为杨成武是如此优秀的人才,才会被邓小平看中。

在接到谈话邀请后,杨成武得知参与的还有叶帅和聂帅,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估计这次谈话非同小可。

而他不知道的是,邓小平接下来与他的谈话,让他实在是意想不到。

谈话以一种十分轻松的氛围开始,邓小平微笑着问杨成武,“今年你应该是63岁吧,我记得你是1914年生的人”。

没错,杨成武确实是生于1914年,到1977年时,刚好63岁。

紧接着,邓小平就继续说到,“你这个年纪,还算年轻,身体也算不错,最少还能工作个20年上下”。

严格来说,63岁的杨成武已经不再年轻了,但相比于当时已经73岁的邓小平来说,还真的算年轻。

当然,邓小平找杨成武谈话,可不是仅仅聊聊年龄的,在肯定了杨成武对革命的贡献后,邓小平话锋一转所说的一番话,着实令杨成武意外。

“你去福州军区,当司令员。”

要知道,当时杨成武肩上的担子还是挺重的,他虽说只是总参的副总参谋长,但大部分时候,总参的日常工作,都是由他主持的,包括邓小平的曾说过,“我在总参,只是挂名而已”。

所以,杨成武当时的责任并不轻松,如今把他调往福州军区,虽说副总参谋长的职务依旧保留,但依照福州军区的情况,就注定了他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必须常驻福州了。

把这么一员担负着重大责任的大将调出,是不是不太合适呢?并且,福州军区内部也是人才济济,干嘛不从内部直接提拔一个出来呢?

实际上,这些问题,邓小平是通盘考虑过的,而考虑的结果,依然是杨成武最合适。

首先,福州军区内部确实人才济济,不乏有善战、善指挥的干将,但如果直接内部提拔,却无法如杨成武一般服众。

要知道,当时杨成武不仅担任有总参的工作,同时还是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对军区的管理等各个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现成经验。

而福州军区不同于别处,在复杂外部环境下,需要一位有丰富经验的人迅速进入角色,没有太多的“磨合期”,而依据这个条件,杨成武显然是合格的。

其次,在1958年时,杨成武曾组织指挥和参与了金门炮战,对于海上作战经验,他也十分丰富,而当时福州军区下一阶段可能的作战任务,就十分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最后,杨成武本身就是福建人,而把他安排在福州军区,不仅生活习惯上和沟通上不会有问题,同时在各项工作开展时也会十分顺利。

综上考虑,邓小平也是斟酌许久,最终选定了杨成武。

作为“三杨”之一,杨成武显然是不惧任何艰巨任务的,而当时邓小平也是看中了杨成武这一点,他叮嘱到:

“现在是要用一用你的大名的时候了,你去兼任福州军区的司令员,这样不管是对台湾,还是对美国,都能起到震慑作用”。

组织上的重托,让杨成武倍感动力十足,而他在任职福州之后,他的成绩,也证明了邓公的确是慧眼如炬和高瞻远瞩。

坐镇福州后,沿海的局势日趋稳定,首先杨成武在抗美援朝时就颇有威名,因此美国军界深知这位虎将的风格,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台湾的那些好战分子,对杨成武这个组织指挥过金门炮战的虎将也十分“熟悉”,得知他就任福州,只能暂时收敛起来。

正是这样,让福州军区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时间,并顺利的度过了皮定均将军去世后的那段特殊时期。

1983年,杨成武离任福州军区,而他数年的努力,向邓公交一个满意的答卷。

而这个结果,再次证明了邓公在1977年时把杨成武调往福州军区,是一步好棋,正是他的慧眼如炬,以及杨成武将军的不负重托,才使得和平永驻。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