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29岁去世,为何能影响中国几代人?|不屈百年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5-02-16 14:16:44

人民日报曾刊文,要把抗战精神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我们策划了《不屈百年》系列文章,本文为第52期。若您也感兴趣,烦请点击一下“关注”。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44年9月5日,延安安塞县,一个普通士兵倒在了炭窑的废墟里,年仅29岁。

这年头,战死沙场的英雄多了去了,一个烧炭的普通战士,为何会被毛泽东亲自致词悼念?更离奇的是,他的名字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反而成了咱们的精神的象征,几代人都要学他的事迹,背他的故事。

他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在前线浴血奋战,甚至一生默默无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撑起了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信仰——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究竟是谁?他到底做了什么,能让后人铭记至今?

小人物,大时代

四川仪陇,出过两个名人,一个是朱德,一个是张思德。这俩人一个是共和国元帅,威名赫赫,另一个却只是个普通士兵,死在烧炭窑里,名字鲜有人知。

但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几十年过去,张思德的名字依然被人记住,不仅写进了教科书,还刻在了纪念碑上。

张思德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母亲早逝,父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小时候,他没鞋穿,冬天脚上冻得全是口子,乡亲们看不过去,凑钱送他读了几年私塾。

但书没念几年,他又得回家帮工干活。六岁放牛,十岁割草,十五岁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村里人都叫他“谷娃子”——意思是靠粮食养大的娃。但对他来说,能吃上粮食,已经是天大的奢侈。

1933年,18岁的张思德参加了红军。他不是主动报名的,而是看着同村的几个年轻人去了,自己也就跟着走了。可他一旦加入,就比谁都卖力。

红军的日子不好过,吃的是野菜、树皮,走的是泥泞山路,睡的是冰冷土地。可他从不抱怨,不管是运粮、做饭,还是跑通信、当警卫员,交给他的任务,他从没打过折扣。

长征时,红军三过草地,大家都饿得头晕眼花,张思德被派去寻找可食用植物。他试吃野草,中毒昏迷了一天,醒来后第一句话是:“这草,不能吃。”

这话看似简单,可在那个时候,一口能吃的东西,就可能救活无数人。他凭借这股子拼命的劲,后来被调到毛泽东身边,成了一名警卫员。

当毛泽东的警卫员,听着光鲜,其实不过是个高级勤务兵。他的任务是保护毛泽东安全,但他从不坐车厢,总是站在车尾,说:“首长的安全最重要。”

驻地巡逻,他晚上不睡觉,生怕出什么问题。他干了五年,没喊过一声苦,也从没让警卫对象出过任何纰漏。

他为谁而死?

1942年,抗战进入关键阶段,八路军面临物资紧缺问题。部队大规模裁员,张思德原本是班长,却被降回普通战士。有人替他不平,可他满不在乎,说:“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他依旧干活最卖力,没一点怨言。

1944年,延安掀起大生产运动,军队要自己解决后勤问题,张思德被派去烧炭。这活儿又脏又累,一天到晚灰头土脸,很多人觉得这是苦差事,可他却干得起劲。

他带着战友们搭窑、砍树、点火,双手被烧得满是水泡,也从不吭声。战友们劝他歇会儿,他说:“还能动,就不算伤。”他总是第一个进炭窑,最后一个出来。

1944年9月5日,延安安塞县,一座炭窑突然塌陷。张思德看到窑体裂缝,第一时间大喊:“快撤!”然后自己冲上去推战友,可他刚把人推出来,整个窑轰然倒塌,他被埋在了里面。战友们拼命挖,可当他们把他拉出来时,他已经没了呼吸,年仅29岁。

毛泽东得知后,当即作出指示: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8日,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会,这是党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普通战士举行的高规格追悼会。

会场设在延安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搭起了简易的土台子,挂上鲜红的党旗,毛泽东亲自献上花圈,挽词写着:“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毛泽东没有讲他的战功,而是说:“他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这句话,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座右铭,而张思德,则成了“为人民服务”的象征。

“为人民服务”,为什么张思德的精神还在?

抗战胜利后,时代变了,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一直没有变。

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许多代表提议将“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基本宗旨。

毛泽东听后,稍作思考,补充了四个字——“全心全意”。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根本宗旨,载入历史。

张思德成了无数共产党人的学习对象,新兵入伍,第一课就是讲他的故事。他的事迹被写进教材,拍成电影,建成纪念馆。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个体,变成了一种精神。

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21年,“张思德精神”正式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有人说,他只是个普通战士,为什么影响那么大?答案很简单:正是这些普通人,才让新中国走到了今天。

他没有喊过什么慷慨激昂的口号,也没有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最简单、最朴素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成了无数共产党员心中的一盏明灯。

他死在了一座炭窑里,29岁,默默无闻。但他的精神,却穿越了时间,影响了几代人。这就是张思德,一个普通战士的伟大。

参考资料

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要重.学习时报.2025-01-16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