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格局中,品牌控价已然成为品牌方不容忽视的核心议题。深入探究“品牌为什么要进行控价”以及“控价控的是什么价格”,对于洞察品牌渠道管控的深远意义与价值至关重要。
品牌进行控价,首要目标在于维护渠道的健康生态。想象一下,市场价格体系宛如一座精心搭建的大厦,一旦根基不稳,便会摇摇欲坠。当低价现象在各个渠道肆意蔓延,如脱缰野马般无人管束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便是经销商群体。经销商投入大量资源,期望从品牌产品的销售中获取合理利润。然而,低价横行使得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他们辛勤耕耘却难以收获应有的回报,利益遭受无情侵蚀。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的销售热情势必如熊熊烈火遭遇倾盆冷水,逐渐冷却。长此以往,部分经销商极有可能为了寻求更好的盈利机会,转而投向友商品牌的怀抱,这无疑是对品牌自身渠道建设的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低价泛滥对消费者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价格往往是衡量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频繁出现的低价会让消费者产生品牌价格不稳定的直观印象,就如同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当消费者对品牌价格缺乏信任时,购物黏性便会大打折扣。他们可能会在购买决策时犹豫不决,甚至因为担心产品质量或后续服务问题,而选择其他价格更为稳定、品牌形象更可靠的竞品。如此一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逐步降低,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其次,控价也是品牌精准定位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格与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品牌和产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价格得以彰显。合理且稳定的价格体系,能够清晰地向市场传递品牌的定位和产品的独特价值。例如,高端品牌通过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塑造出品质卓越、工艺精湛的品牌形象,吸引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群体;而大众品牌则凭借亲民的价格,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因此,维护好产品的定价,就如同守护品牌的生命线,对于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据有利地位至关重要。

那么,品牌控价究竟控的是什么价格呢?很多人可能会直观地认为,控价控的就是电商平台页面上所呈现的价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品牌真正需要严格把控的是产品的到手价,即消费者实际购买商品时所支付的最终价格。这一价格的管控难度较大,因为它涉及到电商平台纷繁复杂的促销活动。电商平台的促销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店铺满减、跨店满减、会员券、满件打折等活动层出不穷。在线上购物场景中,情况更为复杂,店铺常常会设置各种叠加券,消费者还可能使用商品专属的满减券等。这些促销活动相互交织,使得产品的到手价计算变得极为复杂。而在线下,虽然促销形式相对单一,但同样存在诸如赠品、线下优惠券等影响到手价的因素,且监测方式与线上大相径庭。
线上监测到手价低价,目前主要有依靠人工和借助系统两种方式。人工监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工作人员需频繁浏览各个电商平台页面,手动记录产品价格及相关促销信息,并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到手价。这种方式虽然较为灵活,但效率低下,容易出现遗漏和误差。借助系统监测则相对高效,通过专业的价格监测软件,能够实时抓取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价格和促销活动数据,并自动计算到手价。软件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快速筛选出存在低价问题的产品链接,为品牌方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而线下产品到手价低价情况的监测,则需要品牌深入店铺进行实地调查。工作人员需前往各个门店,观察产品的实际售价、促销活动以及赠品等情况,与线上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才能准确掌握线下产品的到手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监测,品牌既可以自行组建专业团队来操作,也可以选择与像力维网络这样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第三方机构通常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监测服务,帮助品牌节省时间和成本。

在品牌的发展进程中,产品乱价、低价问题犹如难以避免的暗礁,随时可能对品牌的航船造成冲击。要做好控价治理工作,品牌需要针对不同的产品链接和门店价格,深入分析并得出其真实的到手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到手价的低价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控价治理策略。对于因违规促销导致的低价,品牌可以与经销商或电商平台进行沟通协调,要求其遵守价格规则;对于恶意低价竞争的行为,品牌则需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只有积极主动地应对低价问题,持续进行有效的控价治理,品牌渠道才能逐步走向稳定、可控的发展道路,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