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毛主席会见贺敏学,闲聊中毛主席提出:叫子珍再婚成个家吧

江南明月照历史 2025-04-03 17:55:18

【前言】

1954年那会儿,贺敏学去北京参加了建工部搞的一个全国建筑工程局长的会议。后来,毛主席通过他闺女娇娇知道了这事儿,就请贺敏学到丰泽园去坐坐。这一坐,可就是贺敏学和毛主席从中央苏区分别后,二十多年头一回见面了。

在江西西部有个叫永新的地方,它坐落在井冈山的脚底下,真是个福地。永新县的万源山区里,有个叫黄竹岭的小地方,那里住着一户几代人都兴旺发达的大家族,正是贺敏学、贺子珍和贺怡三兄妹的家乡。

贺家的当家人是贺焕文,他可是黄竹岭村土生土长的人。贺焕文这人特别实在,年轻时一门心思就想考个官当当。但那时候官府太腐败了,真正有学问的人很难做上官。没办法,贺焕文最后用家里老一辈攒下的钱,买了个举人的身份,这才算走上了做官的路。

贺焕文呢,以前做过安福县的县长,可他这人吧,实在得过头,对官场里的那些复杂套路一窍不通,结果就被人家从县长的宝座上给挤走了。

贺焕文辞官回家后,觉得还是老百姓的日子悠闲自在。于是,他在永新县城南门那块儿租了个铺面,开起了茶馆。平时呢,他就招待招待来往的客人,住宿吃饭,还顺道卖点日常小玩意儿,生活过得也还算宽裕。

贺家的太太叫温吐秀,她是广东梅县那边的大户人家出身。嫁到贺家后,她一口气给贺家添了五个娃:老大是儿子贺敏学,老大闺女是贺子珍,接着是二小子贺敏仁,二闺女贺怡,还有最小的小闺女贺先圆。

丢了官职后,贺焕文把撑起贺家面子的重担交给了大娃贺敏学和二娃贺敏仁,还特意请了个教书先生来家里。至于家里的三个闺女,贺焕文觉得没必要花钱送她们去学堂。不过,贺子珍常常拉着小妹贺怡,悄悄躲在窗外听先生讲课,就这样,她们也悄悄学了不少东西。

贺敏学小时候可是个调皮鬼,学习不太上心,但他对武术特别着迷,找了个师傅学艺,结果练得一身真功夫,也因此变得特别痛恨邪恶。五四运动那会儿,贺敏学去了县城念书。与此同时,贺子珍和贺怡被父亲贺焕文安排进了教会学校的女部,成了插班生。

受到新潮思想的影响,贺敏学在学校里带头搞起了学生运动,他的两个妹妹也加入了学校的各项活动,特别显眼。后来,一些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来到永新县,宣传马列主义。贺家三兄妹热情参与,各种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最终在1927年,他们顺利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这一年,永新县的国民党头子周继颐,跟那些地主和土匪串通一气,对革命队伍和英雄们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结果,县城里有八十多位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被抓进了牢里,贺敏学也没能幸免。还好贺怡跟她爸妈躲在柴火堆里,才侥幸没被抓住。第二天,他们趁着人多混杂,悄悄跑到吉安一个出家的亲戚家躲了起来。

这时候,贺子珍正在吉安,参加一个商量怎么救战友的会议。她说,咱们得去旁边的宁冈县,找那边的农民自卫军,还有王佐领导的自卫军,然后再跟莲花、安福两个县的农军联系上。把这四股力量凑一块儿,一块儿攻打永新县,把被抓的同志们救出来。

袁文才,宁冈县农民自卫军的领头人,和贺敏学是同学老朋友。一听贺子珍说明了来意,他马上就让人去联系其他三支队伍。四路人马聚到一块儿,很快就打下了永新县,还救出了贺敏学这些革命同志。但好景不长,国民党反动派又杀了回来。为了避免损失,农军只好撤出县城,贺子珍和贺敏学也跟着上了井冈山。

过了俩月,毛主席带着起义的队伍经过江西的莲花县,直接朝永新的三湾进发。这时候,袁文才和贺敏学听说有队伍往这边来,但不清楚是敌人还是朋友。贺子珍就主动请缨,前去探听虚实。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的队伍,袁文才和贺敏学高兴坏了,赶紧派人去迎接起义军。

毛主席在搞根据地那会儿,忙得团团转,特别需要搭把手。他听说贺子珍念过书,字写得挺漂亮,就直接点名让贺子珍到前委来帮忙。

然而,贺敏学从未因妹妹的婚姻状况而自视高人一等。有些人因此觉得贺敏学成了个特别的人物,但他却淡定地说:“子珍选择和谁结婚,那是她自己的自由,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一名普通的党员。”

【李立英结婚一年多才知道丈夫是贺子珍的亲哥哥】

革命那会儿,贺家有好多亲人投身革命,贺敏学最小的妹妹贺先圆就是其中一个。贺先圆在永新暴动时,冒险给关在监狱里的贺敏学送情报,结果被敌人用特别狠毒的手段给害了。

贺敏学在帮中央苏区突围的三年里,打了好多仗,受了不少伤,就算被敌人抓住,也硬气得很,就是不向敌人低头;再说贺家的二丫头贺怡,因为叛徒告密被抓了起来,她为了不让敌人用狠招逼她说出秘密,就吞了金子想自杀,好在组织上救得快,才把她的命给抢回来了。

抗战那会儿,贺家的孩子们都一股脑儿上了战场,这全靠贺家两位老人默默支持。所以啊,贺焕文一家就成了反动派的眼中刺,贺焕文只好带着老婆离开老家,到处躲藏。最后,他们在赣南时,贺焕文不幸得了重病,就这么走了。

上头念及贺焕文和温吐秀夫妻俩为革命拼的命,特别批了100块银元,一部分用来安葬贺焕文,剩下的给温吐秀当生活费。贺敏学和贺怡兄妹俩悄悄把父亲安葬了,之后把没用完的钱又还给了组织。一直到1941年,当地的党组织知道了这事儿,才又给贺焕文立了个碑。等到新中国一成立,贺焕文就被认定为革命烈士了。

李立英真是大吃一惊,这么多年夫妻了,她一直以来都觉得老公整天就忙工作,话也不多说,一直以为他就是个平平常常的革命战士。等贺敏学一到家,李立英就憋不住问起了这事儿,可贺敏学却淡淡地说:“说这些有啥用呢?”

【贺敏学进京见毛主席,毛主席留下重托】

新中国成立后,贺敏学就开始投身地方的发展建设。到了1954年那会儿,已经是华东建筑工程总局局长的贺敏学,去北京参加了建工部组织的一个大会。

娇娇听说这事后,立马跑到饭店去看她舅舅。贺敏学抽空陪她玩了一整个下午,还特地在莫斯科餐厅请她享用了顿西餐。等秘书孙海林送娇娇去公交站时,娇娇却说要再走走。孙海林有点纳闷,就问为啥不直接坐车。娇娇笑着说:“刚买了两本书,现在坐车钱不够啦。”

孙海林一回家,就跟贺敏学说了这事儿。贺敏学听了,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酸溜溜地说:“主席对孩子的管教,可真是严得厉害啊。”

娇娇跟我说贺敏学已经到北京了,毛主席听后乐开了花。他吩咐娇娇,让娇娇告诉贺敏学,说明晚七点半,大家在丰泽园见个面,一起聚聚。

贺敏学一到菊香书屋,就见毛主席正埋头认真看文件呢。毛主席听到脚步声,立马放下笔,笑着站起来,边握手边说:“你来了啊,快坐下歇会儿。”说着,还递了根烟给贺敏学。

这是毛主席和贺敏学在中央苏区分别二十多年后,头一回重逢。两位老战友加亲人,有聊不完的话题。听完贺敏学这些年来的经历,毛主席夸他是“三个领头羊”:带头搞武装起义,率先上井冈山,还有第一个渡长江。

贺敏学在1927年挑头搞了一场大事,那就是永新暴动,我们称之为“武装暴动”。暴动之后,他带着队伍直奔井冈山,这事儿就叫“上井冈”。再到1949年,贺敏学又亲自挂帅,指挥二十七军的八十师横渡长江,他们可是全军里头第一批过江的,这事儿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叫做“渡长江”。

除了日常工作,毛主席最常和贺敏学聊起的就是家里的琐碎事儿和孩子们的成长。毛家和贺家在那些漫长又艰难的斗争岁月里,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情。对他们来说,革命事业高于一切,甚至愿意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所不惜。

这次毛主席又找贺敏学聊了聊,主要是想了解贺怡出事的具体情况。想当年红军长征那会儿,贺子珍因为是红军的家属,得跟着部队走,所以她就把才3岁的小毛托付给了留在老家的贺怡和毛泽覃夫妇。

可战争局势越来越糟,毛泽覃只好先把孩子托付给老百姓家里照顾。但还没来得及跟贺怡说孩子在哪儿,他就英勇牺牲了。这事儿成了贺怡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始终放不下。后来,贺子珍从苏联回来,贺怡就踏上了找孩子的路。

1949年那会儿,贺怡跟组织请了假,带着警卫员回了她十多年没回的老家永新,把她和毛泽覃的孩子贺麓成接了回来。接着,娘俩就一块儿去赣南找小毛了。走到泰和县城边上,得过一座破破烂烂的小木桥。那会儿司机太累了,路又坑坑洼洼的,结果贺怡坐的车一不留神就翻到水沟里去了,贺怡就这么没了。

毛主席对此感到非常遗憾,接着,他又关心地问了问贺子珍的近况。

贺怡出事后,贺子珍病得不轻,毛主席心里挺惦记的,就让女儿娇娇去探望并照顾她。娇娇一去,贺子珍的精神头立马好了不少。再后来,毛主席还跟陈毅说,贺子珍在上海的开销,全从他的稿费里扣。

贺敏学心里明白毛主席的打算,但他太了解贺子珍的脾气了,再婚这事儿得慢慢来,急不来的。毛主席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这事儿确实不能逼人,你回去跟子珍说一声,娇娇在我身边挺好的,以后每年我都会让娇娇去上海看她妈妈,你和立英也得多帮衬着点她。”

这次聊天聊了两个多小时,秘书悄悄进来跟毛主席说了点事,贺敏学就站起来说要走了。走之前,娇娇还特意去饭店跟舅舅见了个面,贺敏学给了娇娇一些钱,还送了她两本书留念。

【把贺子珍放在家庭的第一位】

1955年那会儿,贺敏学接到任务,得去大西北搞建设,家里人也都得跟着搬过去。但一看贺子珍身体不好,贺敏学就琢磨着,把13岁的大闺女贺小平留在上海,陪陪小妹,自己呢,就带着才4岁的小女儿汪洋出发了。

贺子珍特别喜欢孩子,有了兄长家的小孩陪着,她心情好多了,也不觉得孤单了。她还经常教这些孩子们学俄文呢。至于照顾贺子珍和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全都是李立英的母亲在操心。

那段时间,贺敏学组建起一支10人的建筑队伍,他们在国家“一五”计划的建设中可是出了不少力,功劳大大的。转眼间到了1958年,贺敏学二话不说,转身就扎进了福建的工交事业里。好几年的时间,贺敏学可是拼了老命地干,硬是给工交事业筑起了一道结实的根基。

贺敏学刚调到福建没多久,贺子珍就从上海搬到了南昌。到了1959年,贺子珍在南昌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贺敏学听说后,自己走不开,就赶紧让李立英去南昌探望。可没想到,这一去才发现,贺子珍竟然患上了偏瘫。

李立英这人,一辈子要强,跟着老公东奔西跑,从没喊过累。有一天干着活,她突然感觉特别累,不过那感觉一闪而过,她也就没多想,以为是自己太疲劳了,接着就继续忙活了。可过了几天,她发现连走路都费劲了,这才觉得事情不对劲。

贺敏学接到消息,说李立英从西安的医院转到了上海华东医院,医生直接告诉他,李立英偏瘫了。这事儿还没完,他妹妹和妻子都病得不轻,贺敏学真是祸不单行,一下子受到了双重重击。

1960年那会儿,李立英身体慢慢好起来了,贺敏学就琢磨着把老婆接到福建去。可李立英说,想把老妈和闺女何小平也带上,一块去福建。但贺敏学想了想,觉得贺子珍虽然在南昌住着,可老往上海跑。要是岳母和女儿走了,妹妹在上海就没人照应了。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让岳母和小平留在上海。

李立英赞同了丈夫的决定,他们把小家的团聚放在了一边,心里头最先考虑的是贺子珍。

搬到南昌后,贺子珍的身体一直不太稳定,时好时坏,身体也日渐消瘦。看到她这样,哥哥贺敏学很心疼,就把她接到了福州去养身体。听说贺子珍在哥哥嫂子那里被照顾得很好,毛主席心里也挺高兴的,经常会让娇娇过去探望她。

贺敏学一直努力着,想要解开妹妹心里的那个疙瘩,所以他从没停止过寻找贺子珍丢掉的孩子。

1952年的时候,听说南京那边找到了一个红军的后代,大家议论纷纷,说这可能是贺子珍多年没见的儿子小毛。贺子珍一听这消息,立马就急着往南京赶,想去见见那孩子。一见到那孩子,贺子珍心里就认定了,这就是她的亲骨肉。可没想到,后来又来了位烈士的遗孀,也来认这个孩子。

那时候还没有DNA检测这种说法,所以根本没法确认,但看贺子珍那么确定,贺敏学也就相信了她妹妹。后来贺敏学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时,还特意带上了小毛的照片给毛主席瞧。毛主席接过照片,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叹了口气说:“咱们都是失去了孩子的家长,我不好插手,还是你来管吧,你来照顾他。”

1964年,有个叫杨月花的女子突然间走进了大家的视线,大家发现她长得特别像贺子珍的大女儿毛金花。后来,两位已经退休的新四军老战友跟贺敏学说,他们可以肯定,杨月花就是毛金花。接着,杨月花就去了福州找贺敏学,贺敏学一看,也承认了她就是自己的侄女。

不管贺敏学找到的那个娃是不是贺子珍丢的那个,他都是想让贺子珍的日子过得舒坦点。他心里清楚,贺子珍对毛主席感情有多深,也知道丢了孩子当妈的得多难受。所以,他不辞辛劳地照顾着贺子珍,不光因为她是自己的亲妹妹,还因为这是毛主席交给他的重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