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把皇权三板斧——宗室、外戚、宦官都完全废掉的天子,曹操如果看到了后世的历史,他第一个要做的事情,绝对是剪除曹丕的党羽、把曹丕废掉,第二件事才会是慢慢的把司马一族的势力给剪除。
在这个层面上,曹丕是一个比北周宣帝宇文赟还要神奇的天子,因为宇文赟至少没有彻底废掉近支宗室,还知道给宗室留着一定的实权,还知道外戚、宦官、寒人的平衡作用,只不过微操玩脱了,而曹氏,但凡司马炎恶毒一些,曹家都直接死无葬身之地。
换句话,司马氏好歹给了曹家一个体面,让曹操的后人世袭王爵富贵繁衍二百余年、还给了曹魏那些宗王公爵和官职,而造成曹魏灭亡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正是开国皇帝曹丕本人,正是他首创完全对三板斧的摒弃,导致曹氏皇权的孤弱和手中扑克的空前稀缺。
届时,只要曹氏天子或者皇权代行人、权力传承出问题,曹氏的大宗权力和整个家族的江山社稷、曹氏的富贵,就都完犊子了,可以说,曹魏,始亡于曹丕。
外戚方面,曹丕下达《禁母后与政诏》,禁止太后参与政事以及外戚辅政受爵,可以说从制度上彻底否定外戚权力的正当性,并以“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这类强制性措施警示后世外戚不得专权辅政,强调了诏令对后世的影响。
宦官方面,曹丕还下令严格限制宦官权力,终其曹魏一朝,宦官权力被严格限制,没有内廷制衡外臣,出了事皇帝可以说孤立无援,宦官其实是依附于皇权的一种产物,用的好可以平衡朝廷各方面势力,增强皇权,用不好了,祸国殃民。但是一旦没有这个工具皇帝有些时候容易失去协助,造成皇权旁落。
宗室方面,可以说曹丕时期近支宗室的待遇是非常不好的。
曹魏近支宗室不仅是完全没有任何实权和直接政治影响力的问题,而是说他们的人身自由、社会交际、对外沟通都被有司完全严密监视、控制甚至隔绝,基本上就是身份高贵的皇家囚徒。
在物质方面,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宗王的食邑应该都是在功臣的两倍以上的,但曹魏一些宗王的封户竟然比一些侯爵还少,因为曹丕对宗室整体的提防、打压态度,加上他们没有一点政治方面的直接影响力和反抗能力,有司对他们大致也是不太好的,不然,堂堂几千户食邑的宗王,怎么会”连遇瘠土,衣食不继“呢?
简单推测,就应该猜到,极大可能是遭到了有司的克扣和拖延供应租税,才导致宗王财政上的困窘。
于是,在魏文帝曹丕的打压下,一个曾经迸发出数十人文武全才宗室能臣的宗族在第二代、第三代就开始凋零衰落,到第四代时更是已经完全青黄不接。
晋武帝即位后,下令解除对诸曹诸刘(汉魏皇族)的禁锢,仅严密圈禁、监视曾经担任魏帝的陈留王曹奂和邵陵公曹芳。
于是,从曹丕登基开始便整整被自家老曹家的族长圈禁了45年(221-266年)的曹魏宗室,才终于在篡位者司马炎的开恩下,重获自由(付出的代价仅仅是降封公爵,甚至食邑也没怎么减少)、甚至有机会担任中高级官员、参与国家政治。
到东晋后幸存的曹魏宗室,包括陈留王在内,因为都已经不是直接的前朝天子近亲(曹魏几个真当过皇帝的天子此时大概率已经都绝嗣了,可能只有曹髦有后人),反而更加自由、不受限制了,此时的陈留王,甚至可以有自己支配管理的独立庄园和领地(晋成帝时曾经要求陈留王派手下仆役服徭役筑城修新宫),并可自由行动。
一个家族,在本家享有天下、手握皇权的时候处处受限、不得自由、境遇凄惨,结果反而是灭了他们家族的国家、篡夺了他们家族的皇位的司马氏上台,才挣脱魔爪、得以解放,真的不得不说,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无论是宗亲、外戚还是宦官,皇帝们在选择时都权衡了各自的利弊,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所以,曹魏尽管是三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却也是皇帝最早失去权力的。
曹丕确奇怪,防曹家防夏侯家防司马家,是个宗室他都不放心,曹植那样的,没啥政治才能的,也要吓一吓,七步诗严重警告。他本人能力还行,孤家寡人做得挺爽。曹㪫也还行,盯得住司马老贼,再往下,不行了。曹丕那个时代,世家确实都对皇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对世家让渡了大量权力,防着点本来也没错,错就错在其基本盘的曹、夏侯也是世家,本来还能形成平衡,要想打压世家,也得慢慢来,基本盘先不动,先扶持寒门。结果司马老贼能力太强,打压不了,一枝独秀,玩脱了。
皇权三板斧:军权,财权,人事权。失去一个两个,还能维持,三个全失,那就和傀儡差不多了。
曹魏的亡国,罪魁祸首是曹爽,同时也是最废的一个,试想,曹爽一个手握皇帝、兵马、粮草的实权人物,居然选择投降,伸长脖子让人家砍,这样的英雄,在古今中外都难找第二个人了吧?
[赞][赞][赞]
都是吸取前朝的教训罢了,不过往往矫枉过正[呲牙笑],东汉宦官干政,外戚专权,曹魏肯定要防着点,晋朝又吸取魏的教训,大力扶持宗亲,哦豁,又玩过头了,细看上下五千年,都一样,历史告诉大家,后人从历史上啥也没学到[呲牙笑]
东汉西汉都是亡于宦官外戚,后边的东西晋亡于宗室争斗和权臣,曹丕这样做完全正确还非常有必要,司马懿在曹丕曹睿在位时一直被压得服服帖帖最大问题是他们两个都太短命了而已[思考]
曹叡临死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不对劲了,所以有意让燕王曹宇辅政,但被打压了几十年的曹宇得知后下意识就觉得自己被猜忌了,于是头也不回地果断拒绝,怎么说都不答应。
这傻子分不清敌在何处!
崇祯:[并不简单]
宗室、外戚、权臣、宦官是皇帝的四大支柱,同时,也是四颗毒瘤,只能各方制衡,任何一方独大,皇权就有颠覆的可能。
只怪曹爽太废,大权在握一点应变能力都没有,搞不懂曹睿那么英明的一个人,怎么会选这个托孤[笑着哭]
东汉宦官之祸就在眼前,外戚弄权废立皇帝宗室割据亦为前车他怎么敢放心
如果曹丕是个极端,晋武帝就是另一个对立的极端,给宗室权利太大,导致八王之乱,以至于后来五胡乱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造成古代中国最黑暗的时期。
因为他站位士族门阀,肯定要干掉这些,是士族门阀支持下上位的。
曹丕其实是没有做错的,为什么后来司马懿会有机会,主要是曹爽做了权臣还能力不足这才是最要命的。
瞎说,如果曹丕和儿子不短命,也不会被欺负。而且曹叡死后,大权是落在宗亲曹爽上面的,皇帝太小有什么办法,只是这曹爽太拉垮。外戚和后宫女人干政,在中国历史上有好下场的没几个。
三防是不错的手段,可惜没有司马懿活的久更阴,西晋也是因为世家强大,本家出憨包,连司马炎都无力改变,让外族发展中原受了三百年的屈辱。
丕这家伙太算精了,结果便宜了外人。
曹睿时期还是有曹真,曹休,夏侯霸,夏侯玄在拱卫曹氏,到了曹芳时期曹爽那系列骚操作才是毁了夏侯,曹两家的根源
曹魏的政策类似于春秋时的晋国,对亲族近支严防死守,将大权交给下面的士大夫(或者说世家),导致被篡权。而司马晋和晋国刚好相反,权力完全交给亲族。因此三家分晋和三国归晋有其内在的权力逻辑
你还忘了九品中正制也是曹丕手上通过的。
短命鬼太多了
难道玩成八王之乱就好了?
司马炎不过是笼络人心,不赶尽杀绝,毕竟当时还没有灭掉东吴
曹丕曹睿完全有能力把持朝政控制群臣,所以东汉以来的外戚宦官把政自然要提防,至于宗室,我觉得有可能是曹丕当时险些夺嫡不成造成的阴影
曹丕废宗室很正常啊,他上位又不是靠的宗室人员,前有荀彧和曹操说不能废长立幼,后有贾诩和曹操说想起了刘表袁绍,然后就是司马懿和一群外臣帮曹丕出谋划策。曹家宗室,和夏侯家在曹丕上位的途中,就尽在给他添堵
还是黄巾军没有黄巢那样拿着族谱开杀[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清朝重宗室,外戚,太监了吗?两百多年出了什么事吗?
崇祯也搞不懂这三个板斧
难怪被司马氏收拾了
两汉要不是有太后临朝称制,早就凉了
篡位仔
还是死的太早了
隋炀帝也是防世家,发动战争结果。。。
曹丕就是孤家寡人九品制确实比已经崩坏的察举制好但选出来当官的都是高门子弟才干有道德水平就那回事,历代明君都喜欢重用寒族出身的人才就是因为这类群体基本没有地方基础只能跟皇帝一条道走到黑,曹魏朝堂高位都是高门子弟只重家族利益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没有实权寒族的重臣帮皇帝打擂台这国家妥妥完蛋
真有意思,自古以来,有几个对亲兄弟没有防备的,曹丕只是不用亲兄弟当宗室,不等于不用宗室,曹真夏侯尚曹休难道不是宗室么,可以找找不说皇帝就是权臣有几个是重用自己亲兄弟的,曹丕只是死的早而已,曹操不也不用自己兄弟,刘禅用自己兄弟了么,赵匡胤倒是用自己兄弟了结果呢,而且九品中正制也是时代的进步,一开始是有利的,是因为曹丕曹叡的短寿,才造成后来的失衡,九品中正制的成型已经是晋朝的事了,用来评说魏,就有点不讲理了,以当时的社会形态,九品中正制是正面远大于弊端的
曹家,夏侯家才曹魏的基本盘。。。曹睿时期基本盘就不行了。前中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等一堆强人,后面就小猫几只。
曹丕=傻逼
最大的原因是曹氏皇帝寿命短缺
曹丕的问题就是命短。。。看看汉朝的历史。外戚有吕氏窦氏卫氏,卫氏的霍光都能废立了。宦官就不用提了,东汉一大堆几岁就死的皇帝。。。曹操曹睿时期都有大量的世家叛乱,曹丕时期没有,而曹丕是对世家最狠的,直接从根上下手。曹丕问题就是命短,曹睿命更短,才导致了又出现了儿皇帝。
曹丕也是因为看到了前朝的历史教训才这样做的,但理解得太肤浅,搞得太极端,从而适得其反。
曹丕和他儿子是有手段,司马懿也翻不了跟斗,特别是曹操后期也开始防住了司马懿,甚至想杀了他,奈何3代人也没司马懿命长,天意!
曹子丹一世英明生了个大权在握的废物儿子
做的没错,寿命是硬伤
篡位
亲手送走了大汉王朝然后再学他?复读机是吧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不是就找了太后吗?
曹丕的做法是吸取了汉朝的经验教训,他算漏的是他跟儿子的命都太短了,接管权力的班底都不完善
不要以现在的角度看问题。你要是曹丕,做的也大差不差。东汉就是亡于外戚与宦官。严控这两股势力本身就是对的。而曹丕上位亲族也是绊脚石。对他们进行限制也情有可原。
就跟日本人感谢麦肯阿瑟一样讽刺,当天皇子民要做下等人,忍饥挨饿,以身玉碎,麦克阿瑟来了,看着他们瘦骨如柴于心不忍,还给他们送吃送衣,教他们现代农业,过的比天皇子民强多了。
然而事实证明了这三个也确实靠不住,一直到大清才用八旗制度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
曹丕政策实际问题也不大,问题是没想到自己命不长,儿子也短命。
曹丕这是在政治制度改革试错呢,那个时代,他警惕前面的教训,后面的他的团队也没想到阿,周公管仲贾谊周总理这类高瞻远瞩、能提出纲领性政策的人可不是常有的
实话实说,曹丕这样做并不错,只是时代错了,方法错了,人心估计不足,另外最大错误为什么不实行禅让制呢,这样让汉献帝也能够心中舒服,禅让的对象让民众选出来,所有的禅让对象只对民众负责。
压制近支宗室是皇帝的基本操作,前面有汉代刘家七国,后面有晋朝司马家八王,曹丕卡在中间,压制宗室一点毛病都没有。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争权轮流坐庄,把皇帝欺负成什么样了,他是亲眼看到的,怎么可能让外戚做大?又怎么可能信任宦官?至于后面曹家掌舵人连续短命,导致权力衔接出了问题,他怎么可能知道,他又不是神仙。
居然说司马老贼一族的好?
老祖宗说得对~过犹不及
就你聪明,你牛逼
你当时那个环境也可能做这个决定,两汉,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外戚和宦官,加上西汉的诸侯王动乱,曹丕肯定都熟读两汉历史,然后作为臣子的还没明显劣迹(还没篡国),所以至少目前还值得信任,司马氏上台有明显的偶然性,如果曹丕活过60岁,或者曹睿活过50岁,甚至曹爽当时我投降,很难说司马师氏会夺权,但是九品中正制下,他们实力的确很强,毕竟司马懿在高位多少年了,没有没有绝对的,也有人掣肘,现在事后诸葛亮,绝对否定也是不对的,同样防宦官,防宗室,防外戚,满清也没有出现被篡权,没有外患,估计还可以享国几十年
朱元璋还铁券特书,不许宦官干政,结果明朝是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曹丕所为后世是可以改的,只能说一窝不如一窝,跟前一代有关不是绝对的。
东汉末年的乱世,恰恰就是宦官,外戚,宗室祸国,曹操加曹丕大半辈子才整合个初具规模,你让曹丕怎么不警醒?现在是站在后世角度去看待问题,可当时曹丕是没法预料后代子孙不成器的
曹丕做的没有问题 问题是他短命
曹魏前面的两汉亡于外戚宦官,后面的两晋亡于宗室内斗,不都印证曹丕的正确吗?只怪自己短命
东汉就是在宦官外戚交替夺权中衰败的,曹丕肯定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