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日: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骨质疏松误区

人民康养 2020-10-20 11:47:18

“骨质疏松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慢性疾病,但在我国同时也表现出低就诊率、低药物依从性。”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感慨,“目前,我们国家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医生,对这个病的认知普遍不足,骨密度检测率也亟待提高。”

2018年第21个世界骨质疏松日,国家卫健委首次发布了由疾控局主导的中国首个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而与高患病率相对的却是低知晓率和低检测率:2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仅为11.7%;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为7.0%;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仅为3.7%。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

世界骨松日创办22年来,首次发布中国主题

2019年底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所做的一项数据统计显示,每年10月20日世界骨松日是媒体和自媒体传播骨骼健康知识的高峰期,但信息内容分散,不能有效地突出核心信息和理念。

“今年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经过常委会讨论,在2020防骨折大会上首次发布中国主题——强健骨骼,远离骨折。”章振林介绍:“世界骨松日自1998年确立,过去22届有过很多主题,欧美国家对这个病的认知可以说是大大高于中国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提出一个主题,去唤醒中国大众包括医生对这个疾病的认识,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在知晓率提高的基础上,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为何定“强健骨骼,远离骨折”这样一个主题?“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就是骨折,但骨折后骨质疏松的检测率却非常低,人们往往骨折非常严重了才会来看骨质疏松门诊。许多骨折治疗在手术后就结束了, 包括很多骨科医生在内,都没有意识到其中一些病人,尤其是老年人骨折真正的病因是骨质疏松。”章振林表示,希望通过“强健骨骼,远离骨折”一个大的主题,提高大家对骨质疏松危害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关于骨质疏松防治的错误“常识”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白岩松,作为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今年也积极参与了骨质疏松防治的传播。白岩松提到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首先是要认识它、了解它、重视它;第二是要传播正确的预防和治疗知识,这也与他一个很著名的观点“捍卫常识”一脉相承。

章振林表示,目前在骨质疏松防控方面也不乏一些错误的“常识”:

譬如,人老了变矮变驼背是正常现象?这个司空见惯的“常识”其实是错误的。人的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就要考虑有可能是骨质疏松造成的脊椎压迫性骨折导致的。“我们去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布了一篇在社区人群中的调查,15000个从未就诊也没有做过骨密度检查的人中,有20%已经有椎体压缩性骨折,也就是胸椎或者腰椎已经骨折了,但他们不知道是骨质疏松引起的,也没来看病。”章振林建议5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了解自己的骨量,便于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那么,人老了骨骼肯定会疏松吗?事实也并非如此。如果做到良好的预防,在早期发现之后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延缓、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并能有效降低骨折的发生。章振林表示,预防骨质疏松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多晒太阳、适量运动并加强肌肉力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大减少骨量的流失、预防骨折。

一旦得了骨质疏松症,变成骨脆脆,就将无法逆转吗?很多骨松患者,尤其是发生过一次或者多次骨折的患者,一旦确诊会变得比较悲观。这也大可不必。现有的一些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能够有效控制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还能够促进骨小梁的强化,预防脆性骨折的发生。“只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服用药物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理疗,都能够让我们强健骨骼、远离骨折。”

今天,由章振林、夏维波、陈林合著的骨质疏松防治科普书《健骨强身-远离骨质疏松》也正式面世。10月28日第十一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上也将开展相关科普活动,以提高骨质疏松的知晓率。章振林最后说道:“在这个世界骨松日,我最想对大家说得就是,要关心自己的骨骼,也关心身边的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曾在50岁以后发生过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更要谨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骨骼保护好,不得骨质疏松症,即使有一些小的跌倒也不必害怕骨折。”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 李欣)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