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延安的保育院、医院、学校这些单位日常伙食到底怎么样?

高翰聊国际 2023-08-02 21:05:10

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机关的伙食待遇分为大灶、中灶、小灶这三个等级估计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过对于诸如保育院、学校、医院、外来宾客等单位或者人员的待遇标准可谓知之甚少,那么今天在这里就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记载,简单的讲述一下延安方面对于这些阶层的待遇到底遵循了一个什么标准?这些标准中包含的伙食与最常见的食堂大锅饭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制定出来了全新的津贴标准,这个调整过的标准分为五等,分别为:4元、2.5元、2元、1.5元、1元。其中团级干部和边区厅级干部的伙食为一菜一汤,师级和中央党政机关部级干部为两菜一汤,政治局委员则为四菜一汤。

而到了1943年的时候,按照陕甘宁边区书面规定的粮食标准来看,医院、学校以及伤病员等,每人每日定量口粮为小米一斤五两,婴幼儿二十四月至四十八个月每日麦子十六两,四十八个月至七十二个月每人每日麦子二十两,七十二个月以上者等同于一般干部。

除此之外,伤病员、教员、医生等人员,没人每月补助肉2斤、油9两、炭25斤,儿童奶费一个月至十二个月,每月肉6斤,十二个月以上儿童,另行按照粮食结算。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婴幼儿、伤病员以及中央领导人中的体弱或者年迈多病者,甚至还新鲜牛奶供应,要知道在即便经过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大生产运动,物资积累已经和中央红军刚刚到陕北的时候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牛奶这种罕见的东西依然是极为奢侈的营养品。

供应陕北特殊人群的牛奶主要来源于1940年初边区政府建立的保健农场,这个牧场位于延安城南三公里处的马家湾村,归属边区政府建设厅管理,牧场有川地200多亩、山地100多亩,主要畜养的牲畜为奶牛、奶羊,据说还曾经有国际友人赠送过40头纯种的荷兰奶牛,这个除了供给牛奶、羊奶以外,还有一些不是很常见的农作物。

除了保育院和医院之外,延安各所学校学生的伙食标准也非常不错,例如马列学院“每人每天一斤三两小米、一斤青菜、三钱油、三钱盐”。而当时的延安女子大学据说每天的标准是黄米饭,菜品是熬白菜炒萝卜一类的常见菜,菜里时不时可以看到荤腥,一个星期还可以吃到一顿纯白面的馒头。

0 阅读:45

高翰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