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织毛衣,一件卖到5000块,靠织毛衣年入五百万,两登央视

夏有南风 2024-11-23 03:25:31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实在难以想象,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男人,一把织针,一堆毛线,竟然也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掀起波澜。

他,就是潘锐彬,一位80后,一位被网友戏称为“织男”的创业者,靠着一手织毛衣的绝活年入500万,还两次登上了央视的舞台。

在这个充斥着快节奏和虚拟体验的时代,潘锐彬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异数。

他选择了回归传统,以手工编织这种古老技艺为起点,却意外地走上了流量的风口,成为了百万富翁。

那么,这位“织男”是如何将看似过时的传统手艺转化为财富密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重围的呢?

潘锐彬的童年是在广东汕头市的一个普通村庄度过的,那个年代,农村生活并不富裕,大多数村民依靠种植水稻为生。

为了补贴家用,潘锐彬的母亲常常做些手工活,其中最拿手的就是织毛衣和围巾。

渐渐地,她成了村里有名的巧手“织娘”,订单络绎不绝,甚至需要将部分工作分包给其他妇女。

潘锐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母亲忙碌的身影,五彩斑斓的毛线,以及充满节奏的织针声,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耳濡目染之下,年仅六岁的潘锐彬对织毛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培训,却无师自通,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织造技巧,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尺寸计算,都做得有模有样。

一个男孩子学习织毛衣,在当时的环境下难免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眼光。

有的邻居会觉得奇怪,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一个男孩子干嘛学这个”。

但潘锐彬的母亲却始终支持他,她认为技多不压身,织毛衣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将来还能在找女朋友的时候派上用场。

当然,那时的她以为这只是儿子的一时兴起,却从未想过,儿子会将织毛衣发展成一项事业。

潘锐彬的童年记忆中,母亲不仅教会了他织毛衣的技巧,她还用自己的行动向他传递了一种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一种不畏人言、坚持自我的精神,这为他日后创业的道路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潘锐彬的求学之路并没有因为对织毛衣的喜爱而受到影响。

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考入大学,并在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担任翻译。

这份工作轻松体面,收入可观,在外人看来,他拥有着光明的前途。

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并没有让潘锐彬感到满足,他时常怀念家乡,怀念童年时光里,母亲和一群阿姨在院子里织毛衣的温馨场景。

他渴望一种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一种能够将个人兴趣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生活。

经过深思熟虑,潘锐彬决定创业,并最终选择回到家乡。

不过,他并没有脑子一热就贸然辞职,而是先在工作之余开了一家网店试水,将自己织的毛衣和围巾挂在网上售卖。

那段时间,他白天上班,晚上织毛衣、拍照、上传商品信息,忙得不可开交。

很快,他卖出了第一条手工毛衣,赚了25元,这笔收入虽小,但却给了潘锐彬极大的鼓舞,因为这是他第一次通过自己热爱的手艺去赚到的钱。

当潘锐彬将创业的想法告诉父母时,却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

在母亲看来,手工行业已经日渐式微,机器织造的毛衣款式新颖、价格低廉,手工毛衣根本没有竞争力。

更何况,一个大男人成天织毛衣,难免会被人说闲话,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婚姻大事。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机械织造业的兴起,潘锐彬的母亲也已经逐渐淡出了手工织造行业。

作为曾经的业内人,她亲身经历了手工毛衣市场萎缩的过程,深知其中的艰辛,创业做这个根本是“死路一条”。

面对母亲的担忧,潘锐彬并没有放弃,他向父母解释,手工织物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承载着情感和温度,是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他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手工毛衣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发展空间。

经过一番努力,潘锐彬最终说服了父母,毅然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回到家乡后,潘锐彬将自己的卧室改造成了工作室,创业初期,条件简陋,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一台电脑、几斤毛线,加上他和母亲以及几位阿姨的共同努力,潘锐彬的“织男”事业正式起航。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潘锐彬亲自负责设计,并对阿姨们进行统一培训,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每一件毛衣都符合他的设计理念和质量标准。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靠着“全手工”的噱头,网店订单量增长很快,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为什么手工会被机器逐渐打败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标准化。

由于阿姨们的织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时间也难以保证,网店的口碑逐渐下滑,生意也变得惨淡起来。

面对困境,潘锐彬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开始思考如何改进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品牌。

他意识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必须进行创新。

他开始学习国际大牌服装的配色和设计理念,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手工毛衣设计中,打破人们对传统手工毛衣“土气”的刻板印象。

同时,他也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将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并通过拍摄制作创意视频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其中,一段用面条织毛衣的视频更是让他迅速走红网络,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手工毛衣的魅力。

潘锐彬的毛衣价格并不低,普通的款式售价上千元,精品甚至能卖到五千元。

但他并没有将价格作为竞争的唯一手段,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设计,以及与顾客的情感连接。

他认为,每一件手工毛衣都倾注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情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值得更高的价格。

正是这种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创新的坚持,让潘锐彬的毛衣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之后两次登上央视舞台,更是让他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为他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潘锐彬的成功并非仅仅体现在个人的财富积累上,他的创业之路,更是一条振兴乡村、传承技艺的道路。

后来,随着订单的增加,潘锐彬需要更多的帮手,他将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为她们提供工作机会,并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

这些曾经赋闲在家的妇女,如今成为了潘锐彬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潘锐彬的成功,也带动了当地手工毛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这门传统技艺,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六岁开始接触织毛衣,到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创业,潘锐彬始终保持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传统手工艺并非没有出路,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创新和转型,如何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

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品质的追求,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广东小伙辞职织毛衣创业走红 网友:想起小时候》

0 阅读:0

夏有南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