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听雨丛谈·打尖》
中国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国的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优美的中国话”这句话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
确实,中国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细品起来很优美、有趣,而中国的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分界点是在民国。民国时期提倡普及教育,就需要更简洁,更容易让人懂的语言文字和书写方式,于是就出现了白话文。
在白话文中,很多复杂的繁体字被简化,一些在古代使用的词汇也因为新的事物的出现,被别的词汇代替。记得在很多古装电视剧和小说里面,经常出现的一句问话,“客官,打尖还是住店呢?” 古装剧中常问“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打尖”和“住店”的意思,按照字面意思猜测,应该是指“吃饭”和“住宿”,不过仔细追究起来,其意思略有不同。
“打尖”确实包含了吃饭的意思,“打尖”来自于京津方言,最初是四个字,“打发舌尖”。但因为人们说话发音快,并且图省事,“打发舌尖”听起来往往就变成了“打尖”。
慢慢地,“打尖”二字就代替了“打发舌尖”,表示一路上赶路,辛苦了要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打尖”这个词在清朝初年被广泛使用,在白话文小说和戏剧里面,都常有出现。
但其实“打尖”不仅仅是指吃饭,如果顾客要在客栈吃点东西,并且要休息一晚,第二天再动身离开,这种情况也叫做“打尖”。汉语大词典对“打尖”这个词也做出了解释,意思是在旅途中或在劳动中中途休息,吃点东西。
既然“打尖”包含着住一晚上的意思,那么“住店”这个词就不包括这样短暂的休息。在古代,“住店”指的是在一个客栈里面小住一段时间。《水浒传》和《西厢记》都是这样用的。
“打尖”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说其实“打尖”是“搭肩”的误写。大家都知道,古人外出的时候大多会背上一个用布包裹起来的包袱,里面装着出行的必备品,这个包袱会搭在肩上。
旅途中一路行来,背着这么一个包裹,其实很是辛苦,于是在找到地方歇脚的时候,店里面的小二就会帮助客人把搭在肩上的包袱取下来。
有些地方的客栈招揽生意的时候,就会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搭肩”。后来,“搭肩”慢慢流传下来,又变成了读音相近的“打尖”。这种说法的可靠性有待确认,读者朋友们看一看也就罢了。
在不同的地方,“打尖”一词还有不同的意思。在广东,“打尖”指的是插队,所以这种时候,“打尖”也被叫做“尖队”。此时的“尖”其实是另一个“攕”,两个字读音相同,但“攕”书写复杂,后来就被“尖”所代替。
而在四川,“打尖”是一种点心。通常情况下,就是甜白酒煮鸡蛋,再加上一些米粑粑。农村地区农忙的时候,家里面地多的人家就会请人帮忙一起干活,这个时候主人就会做上这样的点心,抬去给田里劳作的人,让他们在早饭与午饭之间食用,以补充能量,有力气继续干活。
一些少数民族里面,“打尖”还是一种风俗。在羌族,“打尖”指的是在地里劳作的时候,如果耕作的土地离得较远,就带上一些食物,中午的时候就不回家吃饭了,直接在地里面吃东西,以节省浪费在路上的时间,这种吃东西的方式就叫做“打尖”。
而在裕固族,打尖是当地的一种婚俗习惯。当有人家娶亲的时候,新郎官家里就会把握好时间,在等待送亲队伍的途中,准备好手抓羊肉和玉米等食物,待到送亲的人到来,用这些食物招待新娘家的客人。
这个习俗用裕固族的话来讲,叫做“杜速尔次”,也就是“打尖”。这种“打尖”的时候,还要将酒洒在天上,泼在地上,再撒出一小把羊肉和玉米馍馍,代表敬拜天地的意思。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打尖”的意思不完全相同,但都有一层相同的意思,那就是表示在做一件事情的中途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
中国的语言文化非常有意思,各个地方的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起来,有时候能够逗得人们捧腹大笑。一些方言中的名词背后,往往也蕴藏着十分有趣的来历,如果深究下去,一定能发现不一样的故事。
这样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是历史进程的重要阶段,我们人类自文化发展开始,就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交流与融合,只要人类存在,这样的交流与融合就不会停止。
参考:《听雨丛谈·打尖》、《汉语大词典》
对的吃个饭,开个钟点房
钟点房的意思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