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卒话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杜月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人物。他既是上海青帮的头目,也是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地产各业的财富大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黑且白、亦恶且善,亦流氓亦君子。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后因章太炎建议而改名镛,号月笙,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十五,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厅(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南的杜家宅。杜月笙出身背景并不显赫,他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早逝,由继母和舅父养育。杜月笙只上过半年私塾便辍学了,后来做过水果行学徒,但因嗜赌成性,常常把本利输光,最终被赶出了大门,到处流浪。
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杜月笙从高桥流浪到了上海滩。初到上海,他在潘胜源水果店当学徒,练就了单手削梨的好功夫,江湖人称“水果月笙”。然而,好景不长,杜月笙因偷拿水果店的钱去赌坊,输得精光,再次无颜面对店主,只得四处流浪。幸运的是,店掌柜王国生既往不咎,继续让他回到店里做事。王国生的良善让杜月笙幡然悔悟,也让他看到了扶危济困、雪中送炭是敲开人心、扬善天下的最好手段。
离开水果店后,杜月笙结识了陈世昌、马祥生等人,并拜陈世昌为师,加入青帮,成为“悟”字辈成员。通过陈世昌等人的关系,杜月笙进入了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杜月笙沉默机警,事事留神,逐渐得到了黄金荣老婆林桂生的赏识,并通过了林桂生的考验,成为了黄金荣的亲信。他负责经营法租界的赌场“公兴俱乐部”,开始涉足烟赌行业。
当时,上海的鸦片走私由英租界巡捕房的探目沈杏山为首的“大八股党”垄断。他们通过暴力手段抢夺烟土,并以重金贿赂上海的两大缉私机构,取得了英租界的查缉烟土的大权。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杜月笙招兵买马,建成了一支名号为“小八股党”的流氓武装队伍,与“大八股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小八股党”取代了“大八股党”,执上海烟土行业之牛耳,杜月笙由此名声大振。
为了扩大鸦片业务,杜月笙萌生了成立鸦片公司的念头。1925年7月,他与黄金荣、张啸林创办了专营鸦片的“三鑫公司”,杜月笙任总经理。三鑫公司凭借租界、军阀与帮派的庇护,业务蒸蒸日上,杜月笙也借此积累了巨额财富。
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为上海青帮“三大亨”。然而,黄金荣因戏子露兰春与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公子卢小嘉发生冲突后实力大不如前,张啸林则因大肆镇压抗日救亡活动并为侵华日军收购战略物资而臭名昭著。相比之下,杜月笙更懂得如何做人,他广结名士,笼络人心,声望日隆。
杜月笙通过前期贩卖烟土、经营赌场等活动大量聚敛钱财,后以这些不义之财笼络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和帮会骨干等各种社会人士。他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特命其秘书长送来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以示感谢,杜月笙由此被吹捧为“当代春申君”。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等都是他的座上宾。为使民众改变对流氓的印象,他一年四季着一袭长衫,打扮斯文,且要求手下的门徒衣着得体,改粗口恶习。以温文尔雅的形象广交名流,杜月笙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1927年,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亲自拜访了黄金荣、杜月笙与张啸林,想以上海帮派的力量协助他进行“清党”活动。杜月笙深思后将蒋介石当为日后靠山,于是他与黄、张决定投靠蒋介石。同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重建中华共进会,实为共同组建上海帮派最广泛的拥蒋“反共”的统一战线,充当蒋介石镇压革命运动的打手。4月11日晚,他们密谋杀害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随后指使共进会的地痞流氓残酷镇压了上海各地的工人纠察队武装革命,并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进行大规模的杀戮,造成了腥风血雨的“412政变”。因此,杜月笙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
南京政府成立后,杜月笙担任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等职,虽然这些职位大多是虚衔,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此外,他还涉足上海金融业,创办中汇银行,结交金融界徐新六、陈光甫、唐寿民等著名人士,银行业务颇为兴旺。
在抗战期间,杜月笙积极抗日,组织募捐,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他参与劳军活动,筹集大量物资送到抗敌后援会。他还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等送给中共将领。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杜月笙将从外国进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赠送给八路军使用。此外,他还参与组织成立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
除了积极抗日外,杜月笙还热心慈善事业。他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做过许多有益的慈善工作。他设立了很多医院,救助伤兵输送物资。他还投身教育,创设许多学校,如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江苏科技大学前身)等,并向学校捐款。他的慈善行为客观上对民国社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返回上海,重振旗鼓。然而,随着国民党对帮派势力的排斥和打压,杜月笙的地位逐渐下降。1949年5月1日,他前往香港定居。在香港期间,杜月笙继续从事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但身体状况日益恶化。1951年8月16日下午4时50分,杜月笙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他的灵柩后来运至台湾,葬于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麓之西。
杜月笙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是一个黑帮头目,又是一个慈善家;既是一个政客,又是一个文化人。他靠烟赌发迹,但也热心救济事业;他既懂得以利求名,又善于以名牟利。为了自身利益,他做了很多坏事,但也做过一些好事。他的慈善行为客观上对民国社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抑恶扬善”应是评判杜月笙的正确公允的态度。
不同的人对杜月笙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蒋介石曾评价杜月笙“之胜,不在做事,而在做人”。晚年的张学良回忆道:“我非常佩服杜月笙,他是我的好朋友,是个人物。”黄金荣则评价杜月笙“知情重义,有恩图报,落井不下石之人”。这些评价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杜月笙的复杂性格和多样人生。
杜月笙的一生是充满矛盾与争议的一生。他既是一个黑帮头目,又是一个慈善家;既是一个政客,又是一个文化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复杂性格。无论如何评价他,杜月笙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人物。他的故事和传奇将继续被人们所探讨。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