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户千金到革命英雄,为革命她将孩子托付他人,在伪乡长家养病

棉花糖梦境 2024-12-11 17:52:33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40年初,安徽明光市的戴岗村的一户姓戴的人家中,正在发生激烈的争吵,不是别人,正是这家的女儿戴锡可和她母亲。

“我是一定要去的!”,戴锡可和母亲抗争着,可是母亲以死相逼,戴锡可也只能暂时妥协。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她还是要去做那件事情、跟随那个人。

戴锡可想去哪里,她想要跟随的人又是谁呢?

戴锡可是1918年出生的,她所生长的戴巷是当地很有名气,她的父亲戴嘉树也是村里的首富。

戴嘉树是个很有才的人,30多岁的时候还担任过当地的会长。他并没有那些重男轻女的那些老旧思想,所以在戴锡可小的时候,便和姐姐一起被送去读书了。

1935年,戴锡可成功的考入了凤阳师范。在那里,她接触了我党的秘密组织,受到影响的她也对参与革命产生了向往。

在抗战爆发之后,她所在的第五中学高中部也停课了,戴锡可于是便想要找我党组织参加革命,可是那时的我党是秘密活动的,她自然是找不到的,只好回了家。

戴锡可原以为自己的革命志向无法实现了,可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那是1940年初,戴锡可家中来了客人,他叫汪道涵,当时是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的副团长。他想要争取当地的一支武装,便在戴嘉树的家中,就这样,两个人相遇了。

汪道涵也是明光市的,他年纪轻轻便博学多才,再加上长相英俊,很快便引起了戴锡可的注意。在得知对方还是革命者后,她便瞬间眼前一亮。

国难当头,戴锡可也想要参加抗日,所以她很快便提出想要和汪道涵去参加革命。可是这哪有那么容易,戴母舍不得女儿吃这个苦,所以也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幕。

面对母亲的死亡威胁,孝顺的戴锡可只好暂时留在了家里,可是她并未放弃革命的念头,开始不吃不喝。母亲无奈,只好做出让步,但还是不支持她。

戴锡可理解家人,但是为了革命事业,她只能如此。就这样,在汪道涵再次回来时,戴锡可跟随着他参加了革命。

在同年的夏天,戴锡可成为了共产党的一员,她跟随着部队开始为革命事业奋斗。在长时间的相处下,她和汪道涵互生情愫,很快便成为了夫妻。

当时皖东的抗日局势并不乐观,不但需要对付日军和伪军,那些顽固分子和土匪以及反动武装也一起对我军发起攻击,虽然当地的抗日政府和民主武装建立了,但是还是力量不足。

戴锡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多地宣传抗日思想,发动群众加入抗日队伍。她的好口才以及和气大方的性格很受当地百姓的待见,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很快融入进去。

这样的宣传工作是很危险的,可是她并没有害怕,哪怕是怀孕之后,也没有耽误工作。

1941年的时候,戴锡可已经是自来桥区委书记了,她怀着孩子,却依旧带领着民兵们和敌人做着斗争,临近生产的时候,她还和大伙儿一起保卫秋收呢。

因为当时的局势太过复杂,所以组织为了保护她的安全,将刚生产完的她安排在了宋家后院的芦棚里。

那里的环境并不好,虽然是秋天,但由于棚里不通风,闷得很,晚上也是经常遭受蚊虫的叮咬。三天后,汪道涵带着两斤红糖来看妻子,却很快便留下了眼泪。

戴锡可原本也是家里呵护着长大的大户千金,可是这次汪道涵看到她的时候,却是又黑又瘦,他怎能不心疼呢?刚强惯了的他此刻除了攥紧妻子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一看丈夫满眼通红的模样,戴锡可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她转移话题,将睡着的孩子抱给他看,让他给孩子取个名字。

汪道涵看着孩子便若有所思起来,他想着抗战完了还得打顽军,之后还要努力建设国家,认为这革命任重道远,所以便为孩子取名“致远”。

汪道涵离开后,戴锡可顾念着革命工作,也想要立即回去,可是孩子还这么小,该怎么办呢?深思熟虑后,她决定把孩子寄托给她所借助的宋家。

让宋家的主妇看顾孩子,戴锡可是很放心的,因为她和汪道涵有亲戚关系,算是孩子的大姑。她原以为这件事对方不会拒绝,可没想到这宋家姐姐就是不同意。

“孩子这么小,你的身子也没调理好,你让我怎么办呢?”,宋家主妇被她央求的话给逼急了,直接开始埋怨起她来,觉得她不能就这样接着回去工作,说白了也是心疼她。

无奈之下,戴锡可只好继续住在哪里,直到孩子过了满月,宋家姐姐这才哭着和孩子送走了她。

这之后,戴锡可继续投入了之前的革命事业,发动群众们为前线的战士们筹军粮、做军鞋,与此同时,她还为队伍做征兵宣传。

在她和其他革命同志的努力下,自来桥区一带的百姓和部队配合的十分默契,战士们打的胜仗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1942年,戴锡可成为了当地的妇抗会主任,带领着妇女们一同为革命事业奉献力量。次年,在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的时候,敌人对我军发起了攻击。

在我军战士们进行反击的时候,戴锡可也组织妇女群众们充当支前人员。那个时候的她已经怀孕了,可惜因为太过操劳,孩子早产,不过七天便夭折了,她也大病一场。

那时敌人正在进行扫荡,为了让戴锡可可以安稳的养病,进步人士汤策安思来想去,决定将其安置在“敌人”那里。

最危险的地方也最安全,这话并非没有道理。他选择的人是对汪道涵十分敬佩的大郢乡伪乡长桑国权的家里。

在得知戴锡可是汪道涵的夫人还是戴巷的戴二小姐后,桑国权便悄悄的将其安排在自己家里。为了不走漏风声,他的媳妇亲自照顾戴锡可。

在身体略微有好转后,戴锡可便立即又去了前线。在革命人士们的努力和坚持下,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戴锡可也被调到了苏皖边区工作。

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又历任多个职位,最终因为太过劳累,在1965年病逝。虽然她不在了,但是皖东地区的人民却都没有忘记她。

结语

戴锡可原本是一大户千金,可她为了投身革命,不惜和家人作对,也为了不耽误工作,将孩子托付给别人,这样奋不顾身、赤诚热烈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以她为缩影,我们也可以想见,革命胜利是多么的不易,让我们为这些英雄致敬!

参考资料

戴锡可:从大户人家“千金”到皖东抗日女英雄 - 中国军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