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三国中那些致命的犹豫,每一个都改变了历史!

百年战争录啊 2025-02-07 17:39:33

三军之灾,起于狐疑。

犹豫不决,常常会错失良机,追悔不及。

而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的犹豫不决,总是会带来重大影响。

有时,甚至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影响!

袁绍:好谋无断的“典型”

袁本初这个好谋无断之名,实至名归。

他至少有三次因“无断”而错失良机。这三次机会,他抓住了任何一次,都可能使自己的结局迥然不同。

1、不除董卓。

董卓初进京时,鲍信建议:趁董卓刚到京师,士卒疲惫,立刻动手除掉他。

袁绍犹豫不决,没有动手。

实际上,董卓初进京时,兵力只有3000。为了震住袁绍们,他晚上悄悄把军队开出去,白天大摇大摆进城,造成兵力源源不断进城的假象。

如果当时袁绍动手,除掉董卓,那么,袁绍可能就会控制朝廷,从而占据最有利的地位。

2、不迎天子。

195年,献帝逃离李傕、郭汜控制,东归。

此时,沮授劝袁绍迎立天子,淳于琼、郭图反对:迎了天子,你顺从他也不是,违抗他也不是,很不方便!

袁绍于是没有动手。

等到曹操挟得天子,袁绍又后悔,派人要求曹操把献帝迁移到距离自己比较近的鄄城,曹操又不傻,当然没有答应。

袁绍本是士族领袖,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因此,单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必借重汉帝的权威,然而,一旦天子为他人挟持,那他的号召力就要被压下去了。袁绍既不愿别人借天子削弱自己的号召力,又觉得自己挟天子可能会行动不便,犹豫之间,被曹操捷足先登,由此,袁曹在政治上的顺逆之势逆转。

3、不袭曹操。

曹操与袁绍翻脸,相持之时,刘备在徐州起兵反曹,曹操亲率大军往击刘备。

田丰劝袁绍趁机南下袭许,但袁绍却再次错失机会。

袁绍的老朋友曹操对他的尿性很熟悉:“而见事迟,必不动也”。正是在这一判断下才敢于发兵击刘备。

其实,当时袁绍已经发了部分军队进攻,与于禁交战,只是决心不够,未发大军。

可见:袁绍是想打,又没有大打,到底还是犹豫。

如果袁绍果断发大兵南下,即便不能一战而胜,也足以逼曹操回救,如此,刘备据徐州,在背后威胁曹操,袁绍的局面将十分有利。

袁绍见事迟,白白丧失有利形势,最终被曹操反杀也就自然而然了。

4、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覆灭。

袁绍偏爱自己的三子袁尚,但长子袁谭“长而惠”,且在平定河北的作战中功劳不小,也拥有很多支持者,因此,袁绍犹豫不决,到死都没有明确确立继承人。

结果,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各有拥立,相争于内,最后被曹操讨灭。

官渡之战,尽管袁绍损失惨重,但其仍然坐拥四州之地,其实力依然在曹操之上,如果袁绍集团保持团结,未必会速亡于曹操之手。

当时的诸侯,在继承人问题上有过犹豫者不少,但没有人向袁绍一样始终“无断”。

袁绍这最后的犹豫不决,彻底断送了河北!

刘表:“座谈客”,坐观成败,错失最后机会

刘表开局非常好,乱世一开,他就平定了荆州。

此后,他又成功击杀孙坚,将袁术驱逐出南阳,稳固统治。

袁绍、曹操相争时,刘备实力薄弱,孙策根基未固(且很快被刺杀),刘表是最强的“第三者”,所谓“天下之所重,之在于将军(刘表)”。

官渡之战期间,他犹豫不决,虽然表示要支持袁绍,但没有出兵相助,一直保持中立态度。

其实,官渡之战期间,刘表保持中立,尚可理解。

毕竟:如果刘表支持袁绍,袁胜曹败,刘表就会是袁绍的下一个目标;而如果曹胜袁败,那“站错队”的刘表也没有好果子吃。

因此,官渡之战时,其保持中立,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此后,曹操远征河北期间,刘表却是完全应当有所作为的。

当时,曹操大军北上,刘表完全可以背后袭击。

即便不能一举入许,但收回因张绣降曹而失去的南阳是完全可能的;即便不能收回南阳,使曹操不能全力平定河北,保持均势,也利于刘表集团的长期生存。

刘备就劝刘表趁机北上,但刘表犹豫不决。

等到曹操平定河北,刘表才后悔地对刘备说:不听你的建议,错失良机了!

刘备也只好安慰:天下纷争,总是有机会的。下次把握住就好了,不必悔恨。

其实···只是刘备善于安慰人罢了,对刘表来说,哪还有下次机会呢?

刘表集团最终覆灭,其关键不在后来刘琮降曹,而在刘表长期的犹豫不决,坐观成败。

曹操:得陇不望蜀,失一统最后的机会

215年,曹操平定汉中。

此时,司马懿、刘晔建议:现定汉中,蜀中人心震动,应趁机攻西川,否则,等到刘备、诸葛亮们安定人心,据险而守就不好办了!

曹操犹豫,未立即行动。

七天后,曹操得到消息: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了惊惶者也不能制止!

于是,曹操问刘晔:现在还能进攻吗?

刘晔回答:”今已下定,未可击也“!

”无汉中则无蜀矣“,汉中丢失,自然是会引发蜀中人心震动的。

况且,此前,刘备在该方向的主要假想敌是张鲁,其防御部署也是预着对付张鲁的,很可能还来不及调整。

然而,刘备、诸葛亮,都是雄才,必然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调整部署,安定人心。

高手对决,机会稍纵即逝。

曹操先是表示”得陇复望蜀乎?人心苦不知足“,七日后又询问刘晔现在还能不能行动,可见:他嘴上虽然豁达得像一个哲学家,但内心一直在犹豫!

稍纵即逝的机会,就在曹操短暂的犹豫中错失了。

不能说曹操当时立刻南下就必能平蜀,但毫无疑问:这是曹操人生中,最后一次可能定蜀,进而定天下的机会了。

曹丕:伐吴伐蜀久不决,痛失绝佳机会

6年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又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吴蜀交恶。

曹丕召集群臣,商议方略。

刘晔主张:应该趁机伐吴!蜀攻其外围(荆州),我攻其腹心(江东),吴国必亡!吴国灭亡,我得其腹心之地,蜀得其外围,我们得利大!然后,我们再灭蜀,就能一统了!

曹丕本人的意思是:孙权向我称臣,我却去讨伐他,会“绝远人之心”,应该伐蜀!

刘晔指出:现在是刘备恼怒,一定要打东吴!如果我们去威胁蜀,蜀可能就不伐吴了···但我们攻吴,愤怒的刘备必然不会接受孙权的停战,必然要与我争割吴地!

最后,曹丕自己的伐蜀之策得不到支持,他又担心伐臣服自己的东吴“绝远人之心”而不采纳刘晔的建议,迟迟没有决断。

数次会议,皆无决断。

最后,东吴在夷陵击败了刘备。

到这个时候,曹丕才姗姗来迟,发起了三道伐吴之战!

当然,有机会不上,没机会硬上,结果就不必说了。

三足鼎立的基础,是“两弱抗一强”。

两弱相互攻伐,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失此机会,吴蜀复好,三足鼎立的基础恢复,曹魏一统的希望又再次遥遥无期了。

孙权:继承人问题犹豫不决,使东吴政局走向动荡

吴主孙权,一世之雄。

然而,在晚年,他却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引发了东吴长时间的剧烈动荡!

孙权,原本确立长子孙登为太子。

然而,孙登早早去世了。

其后,孙权又立三子孙和为太子。

这个孙和,“仁明”,很得江东大族的支持。

然而,孙权却又偏爱自己的四子孙霸。

如此,孙和、孙霸,各有支持者,开始“南鲁之争”。

“南鲁之争”中,朝中大臣因此分裂,相互攻击。

其间,包括陆逊、顾谭、朱据等名臣及其“官二代”都卷入其间,大批名臣在这个过程中遭到迫害、杀害,甚至陆逊之死也都与此相关。

斗到最后,孙和、孙霸,在相互斗争中两败俱伤,孙和被流放,孙霸被赐死。

最后,孙权只得以年仅九岁的孙亮接班,并安排了诸葛恪等人辅政。

明明活到71岁,最后却只能让一个9岁的娃娃来接班···

由此,幼主、权臣、宗室之间的内斗进一步升级,东吴宫内,腥风血雨数年!

剩下的东吴,人才凋零,君臣相忌,风雨飘摇了!

袁绍、刘表,绝不是草包,曹操、孙权,更是一世之雄。

他们面临的问题,换我们普通人去处理,大概率更摸不清头脑。

所以,说这些,不是为了“事后诸葛”,不是为了放“马后炮”。

只是,希望通过读史,汲取前人的教训,以求有利于实务罢了。

古人说:三军之灾,起于狐疑。

一个错误的决策,比没有决策好得多。

祝君胜利!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