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一开始,李秀成就从浦口动身,给皖南那边的将领们写信,叫他们来商量军事上的事情,可没想到,没有一个人回信。过了大概十多天吧,李秀成又从杭州溜达回来了,他又给皖南的将领们写了信。这次呢,大家都觉得“围魏救赵”这个法子能行得通,所以就都跑到建平来开会了。
建平聚首时,李秀成和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这些将领都商量好了,决定联手行动,一块儿攻打江南大营。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责,然后就朝着目标进军了。
陈玉成一听到消息,立马带着队伍从安徽赶了过来。那时候,太平军的主力全都聚在了一块儿,江南大营那边呢,因为把一半的兵马调去了杭州和湖州,大营里头的兵就不够了,最后就被打垮了。
清军再次攻打江南大营时吃了大亏,损失惨重。和春受不了打击,上吊自杀了,张国梁也不小心掉到水里淹死了。这一仗下来,南方的八旗和绿营部队实力大减,再也没法跟太平天国对着干了。
江南大营被打垮后,京城算是松了口气,但太平天国里头对接下来往哪儿打有了分歧。到底是该往哪个方向使劲儿呢?陈玉成说,咱们得先去救安庆,把湘军给灭了;可李秀成却琢磨着,要不咱往东打,把江浙那块儿给抢过来。
陈玉成和李秀成算是后来居上的猛将,也是太平天国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两人都战功显著,本事大得很。那么,他俩出的主意,哪个更胜一筹呢?
仅从历史教训的角度考虑,不结合当时的真实状况,陈玉成的做法确实有道理。
中国地处的地方很特别,地形是从西边往东边越来越低,像阶梯一样层次分明。这样一来,在两方打仗的时候,能不能控制住长江中上游那块地方,很多时候就成了能不能打赢战争的关键。
三国时期,三个国家争来斗去,最后还是司马家族把天下给统一了。到了公元280年,西晋出兵攻打东吴,大军自西向东进发。王濬带着水军,把吴军打得落花流水,另一边杜预也攻下了江陵。这样一来,东吴的皇帝孙皓没办法,只能举手投降。
隋朝把天下给统一了,最后一仗就是干掉了“南朝陈”。他们是从西边和北边发兵,一路沿着长江往南冲,最后陈朝的那个皇帝只能乖乖投降。
宋朝收复江南地区,还有元朝打败南宋时,主要靠的都是西部的军队。接着,朱元璋也是先搞定长江中间地带的陈友谅,随后转头向东,摆平了张士诚。最后,他一边往北打,一边往南征,就这么打下了大明王朝的地盘。
根据过往的历史来看,江南的那些王朝啊,要是想稳住自己的江山,能不能拿下长江中游这块地方,那可是关键。这块地儿要是握在手里,王朝就稳当多了;要是没了它,那王朝可就悬了。
太平天国那会儿,八旗兵和绿营兵加一块儿,战斗力都不如太平军。要说真正的对手,还得数湘军,他们可难对付了。
曾国藩和胡林翼琢磨出一个法子:他们打算用“碉堡打法”,就是沿着长江一路往东打,慢慢把太平军给干掉。这样一来,湘军的大部队都集中在长江中间那段,主要火力都集中在攻打安庆上。
陈玉成琢磨着,湘军战斗力挺强,安庆又是天京的重要防线。要想救太平天国,安庆这块地方得先保住,它是咱们西边的大门。要是能把湘军给打败了,那就可以借着这股势头继续往西边打,把两湖的地盘再抢回来。
单说陈玉成的战略打算,去救安庆这事儿,理论上没啥不对。可问题是,实际情况不允许啊,太平军手里没那实力去救安庆,根本实现不了原来的打算。
湘军采用了“筑垒围攻”的策略,就是围住一个地方,等敌军来增援时再打,他们的主要目标不是占领敌人的城池,而是要大量消灭太平军的战斗力。
湘军底气足,说白了就是三个原因。第一,他们有强大的水军,靠着清朝的实力,打长久战、拉锯战都没问题,后勤补给也不用愁。
另外,太平天国的水军实力不够强,根本没办法突破湘军水军的防线,给那些沿着江边的城市送东西。
最终,太平天国搞了个“领地分配”,那些领地就像是诸侯们的老窝,他们肯定会出手相救。就算明知道前面道路危险,湘军玩的就是“围住一个点,引援军来打”的套路,他们也还是要硬着头皮上。
太平军缺啥,湘军就自信啥。陈玉成要去帮安庆,可他有啥本事去救呢?
湘军把安庆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外面有水师和骑兵守着,还建了好几条防线,到处都是堡垒。这样一来,太平军要是想给城里送东西,就得硬闯第一道防线,这肯定得打上一场持久战。
持久战打下来,太平天国明显顶不住了。在太平天国那会儿的诸多大战,多数都在他们自己的地盘上开打,搞得社会生产乱套,经济一落千丈,哪里还能承受得起这种长期的消耗呢?
另外,太平军打硬仗的能力不算强,特别是从两广那边过来的老战士不多,陈玉成手里也没足够的底气去跟湘军硬干。
陈玉成手下号称有十万大军,但其实真正的精兵强将也就几千人,主要是刘玱琳带领的部队。而那些在两淮地区招来的骑兵,打仗还算可以,但心志不坚,也说不上忠心耿耿。要不然,陈玉成一被抓住,他们也不会立马就向苗沛霖低头投降了。
要想直接去救安庆,恐怕不太行。那要是去西边攻打武昌,让湘军回来救,这行得通不?说实话,这办法挺难实现的。
去武昌西边打仗那会儿,胡林翼肯定会返回,毕竟他担当着湖北巡抚的大任,省城那边可不能出啥岔子。
不过,湘军里头不光有胡林翼这一支队伍,曾国藩也是他们的得力干将。另外,要是没了水师的帮忙,太平军根本攻不下武昌。湘军只需多派点人马进城,守城安全就绰绰有余了。
陈玉成和李秀成去攻打武昌,但城池坚固,他们一时半会儿拿不下来。这时候啊,说不定湘军已经把安庆给攻占了,再趁着长江下游太平军力量薄弱,直接冲向南京,那太平天国说不定就提前完蛋了。
救援安庆是个合理的选择,掌控长江中上游地区也是个好策略,但关键问题在于,当时的太平军没那个能力,他们的实力不足以实现这个战略构想。
说起来,李秀成这人挺理智,他懂得要了解对手也要认清自己,这样才能常胜不败。陈玉成出的主意,跟以前杨秀清那时候的打法没啥两样。
杨秀清首先打破了江南大营,接着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向西攻打武昌上,采取了分兵行动。但事情咋样了呢?秦日纲那边人手不够,没能借着胜利一口气干掉剩下的清军。两边就在丹阳、金坛那边僵住了,结果清军竟然又回头重建了江南大营。
石达开带兵往西边打,可人手不够,再加上湘军用了“乌龟壳战术”,事情进展得很不顺畅。天京那边出事之前,石达开在湖北那边耗了好几个月,愣是没办法突破蒋益澧的防线,更甭提去攻打直接围着城的李续宾部队了。
李秀成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瞅准了太平军的软肋:一边打这边,一边还得顾那边,水军又没有,士兵们的战斗力也一般,跟湘军硬碰硬肯定吃亏。要赢,得走别的路子,拿下江浙那地方才是重中之重。
李秀成在自己的讲述里,讲了他为啥非得拿下江浙这块地方。说白了,就是江浙离南京挺近的,再加上那边的江南大营已经快不行了,所以拿下它相对容易点,成功机率大。
另外,江浙这块地方经济很发达,又有好多对外贸易的港口,完全可以靠强大的经济后盾,拉起一支精兵强将,还有专业的船队,这些都是打赢胜仗的重要因素。
李秀成打算在占领江浙地区后,着手训练一支精兵,并购买好几百艘铁甲战舰。然后,陆军会从长江两边往西边打,舰队走中间水道,这样一来,就能打败湘军,占领长江中游的地盘,实现复兴大业。
从李秀成的计划里能瞧出来,他并非不想占领长江中间那段地方,实在是没办法做到。他打算先搞定江浙一带,然后再往西边打。这样一来,既能停掉两边同时打仗的麻烦,又能让湘军那边处于下风,保证最后能打赢。
李秀成出的主意,确实比陈玉成要高出一筹,但可惜运气不佳。因为外国势力都站在清朝那边,这让李秀成又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只能在江浙和天京之间不停地跑来跑去,感觉怎么努力都不够用。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四面楚歌,李秀成在安庆失守后,依然挺过了好几年,并且不止一次地把清军给打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