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困扰多年?崇文中方或许能给你答案!

薨新北 2025-02-18 05:06:04

在浩瀚的中医宝库中,胃病的治疗如同一部深邃而精妙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千年的智慧与经验。中医,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将胃病细分为诸多证型,如寒邪犯胃、肝气犯胃、饮食积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每一种证型都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描绘着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与气血瘀滞。今天,让我们跟随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的指引,深入探索胃病的奥秘,揭开其背后的哲学与科学真谛。

《黄帝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在中医看来,人体亦是一个小天地,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之根本。胃病,作为人体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发展无不与阴阳失衡密切相关。

寒邪犯胃,乃阴邪盛而阳不足之象。患者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食欲差,便溏,苔白,脉弦紧。此乃寒邪侵袭胃脘,导致胃失和降,阳气受遏,阴寒内生。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邪之盛,如冬日之严寒,使胃之阳气无以温煦,故见诸般寒象。

肝气犯胃,则是肝木横逆,克伐脾土之证。患者胃脘胀闷,脘痛及胁肋,嗳气频作,情绪激动时更易发作,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此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肝为刚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则横逆犯胃,如狂风摧木,使胃之气血瘀滞,功能失调。

饮食积滞,乃暴饮暴食,饮食停滞之果。患者胃脘胀满,反酸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此乃胃气阻塞,食物不化,如河道淤塞,水流不畅。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若饮食无度,则胃之负担过重,气血瘀滞,功能受损。

脾胃湿热,乃湿热蕴结脾胃之证。患者胃脘疼痛胀满,口苦口气,食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之邪侵袭脾胃,导致胃脘气机阻滞。湿热之邪,如夏日之酷暑,熏蒸脾胃,使胃之气血瘀滞,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之盛,使胃之筋骨(即胃壁肌肉)受损,故见诸般湿热之象。

胃阴不足,乃胃病日久,郁热伤阴之弊。患者胃脘隐隐灼痛,似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此乃胃失滋养,阴液亏虚所致。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若胃病日久,郁热伤阴,则胃之阴液亏虚,如干涸之河,无以滋养胃之筋骨(即胃壁肌肉),故见诸般阴虚之象。

脾胃虚寒,乃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之证。患者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此乃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胃失温养所致。脾为阴土,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阳不足,则中焦虚寒,如冬日之寒冰,使胃之阳气无以温煦,故见诸般虚寒之象。

此外,胃火亢盛、胃寒湿阻、胃气郁结等证型,亦皆由阴阳失衡所致。胃火亢盛者,乃邪热犯胃,或嗜酒嗜辣,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胃火炽盛;胃寒湿阻者,乃寒湿之邪侵袭胃腑,导致胃气阻滞;胃气郁结者,乃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诸般证型,无不体现着中医“阴阳平衡则健康,阴阳失衡则疾病”的哲学思想。

崇文中方大阴阳理论强调能量的强弱与平衡。在人体这个小天地中,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命门之火。命门之火者,人体生命活动之原动力也。若肾之能量充足,命门之火旺盛,则能温煦全身各个脏腑器官,包括胃。胃得肾之温煦,则功能正常,受纳腐熟水谷有力,气血生化有源。

然若肾之能量不足,命门之火衰弱,则无法为胃提供足够之能量支持。此时,气便如同游离之日光,四处游荡,形成浮阳。浮阳所到之处,烘烤体内津液,导致津液亏损,胃失滋养。如夏日之骄阳炙烤大地,使土地干裂荒芜。胃失津液之滋养,则功能失调,出现诸般胃病症状。

故治胃病者,必从大阴阳之视角出发,让肾之能量充沛起来,打开命门,引火归元,引导气归其位。此乃治本之道也。

同时,治胃病者还需注重肝肾同补。肝与肾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肝肾同补者,可生精生血,恢复身体健康之根本。

胃病之治,看似复杂多变,实则大道至简。掌握辨证施治之方法,注重肝肾同补之原则,则胃病可愈矣。如《内经》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乃中医之真谛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