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广泛运用,在文章里多有体现,它既可以用作句子的各种成分,本身又有许多优越性,所以成语在文章里也就使用得相当广泛。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交谈聊天时,也经常会用到一些成语,这些成语都是从古至今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正是汉语文学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每一个成语的诞生,背后都有着关于这则成语的相关典故,这些典故大多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也有不少是杜撰出来的故事。
成语所蕴含的寓意也分好坏,比如说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眼界小、见识少,就将井底之蛙一样狂妄自大。
也有很多非常励志的成语,如卧薪尝胆、滴水穿石、发奋图强等等。
今天要说的一个成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退避三舍”,形容为了避免和他人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主动退让的意思。
不过在古代,“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则是指两军交战,一方为了避免交战,从而“退避三舍”。
既然是“退避三舍”,那究竟是退多远距离呢?这个成语背后的典故又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舍”这个字。
“舍”字有着多种含义,一是指房屋之类的住所,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房舍、屋舍之类的。二是指旅馆,通常也会叫旅舍。
三是指对家里比自己辈分小,或者年纪小的人一种谦称,如舍弟、舍妹等。
四是指对自家房屋的谦称,如舍间、寒舍、敝舍等。
五是指饲养畜牲的地方,如棚舍、圈舍等。
第六种含义,则是代表着一种量词,用于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如此就能理解,“退避三舍”这则成语,所指的就是最少要退出九十里地的距离。
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荆州之主刘表的儿子刘琦担忧自己被蔡氏家族所害,于是求救于诸葛亮,希望聪明机智的诸葛亮,能为自己想一个法子。
于是诸葛亮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意思就是告诉刘琦,春秋时晋国申生在国内被处死,重耳流亡外国才保住性命的事例,教他外出保命发展。
诸葛亮所引用的这则典故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申生与重耳二人,都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申生还是晋国的太子。
晋献公击败骊戎后,骊戎人便把骊姬送给了晋献公。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并且为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骊姬便开始挑拨晋献公与申生、重耳等人的父子情。
在骊姬的多次谋害下,最终太子申生被逼自尽,重耳则见事情不妙,逃出了楚国。这就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骊姬之乱”。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重耳一路逃至楚国,受到了楚王的重视,以国君之礼相迎,并奉为上宾。
楚王因收留了重耳,于是在酒宴上向重耳问道:“你以后若是得势,该如何报答我?”
重耳左思右想后答道:“楚国物产民丰,不缺奇珍异宝,若我有一天能当上晋国国君,我愿让晋国与楚国交好。就算是两国真到了必须交战的地步,他也要先让晋军退避三舍。”
数年后,重耳果然回到晋国成为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在晋文公的励精图治下,晋国日益强大。
后来,晋国果然与楚国交战,双方交战之前,重耳按照自己的承诺,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成语“退避三舍”的典故来源,历史上的晋文公,年轻时遇到骊姬作乱,因此选择退避,遂保全了自己。晋文公回国后,也逐渐成为了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是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为“齐桓晋文”,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汉字是象形文字,源自于天地万物的形象表述。每个汉字都有具象意义,是唯物主义的生动诠释。比如门字来源与门框形象,水字来源与水的形态,火字与火燃烧形态很象。英语是表音文字,它与代表的意义无任何联系,是拔苗助长环境下随机发明的抽象文字。用英语为例,door哪里长得像门,water哪里与水有关联,fire哪一点像火吗?抽象文字难于记忆,且容易忘记。其次汉语是组词可不是造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精确组合。英语是造词是先进字典再普及,不然没人认识哟!你英语8级未必能读懂学术论文,要有字典才行哟!汉语则不会有这个情况哟?同时语言发音不稳定是客观事实,永远无法统一的哦!汉语如此,英语也如此。所以英语在英国是伦敦腔,在美国是美国腔,在印度是印度腔,在日本是日本腔等,甚至每个人的发音都有所差别。每个发音的字母组合少则1、2个,多则3、4个甚至更多哟!如果你没学过这个单词,光听音就写对单词很难哦!显而易见英语只要出现断代就意味着死亡--无法追溯还原哦!因为英语不仅发音容易变化,含义也是随机指定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