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为何向蒋介石求情:请宽免酆悌罪责

寒烟翠影 2024-11-28 15:27:27

【引言】

1938年11月13日,湖南长沙城内突发大火。这场史称"文夕大火"的灾难,起因于一场意外的失火,却因长沙警备司令部的误判而导致全城陷入火海。两万余居民葬身火海,十余万人流离失所,这一惨剧震惊全国。震怒之下,蒋介石下令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逮捕审讯。军法审判结果出来后,蒋介石仍不满意,更改判决,将三人全部判处死刑。就在此危急时刻,周恩来却挺身而出,为酆悌求情。这看似突兀的举动,背后却暗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要追溯到十余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

【大纲】

一、战火中的长沙

1938年抗战形势

长沙成为日军进攻目标

焦土抗战政策的确立

二、文夕大火始末

蒋介石下令准备焚城

意外失火与误判

大火造成的惨重损失

三、三人的审判与周恩来求情

酆悌等三人被捕受审

军法审判与蒋介石改判

周恩来主动向蒋介石求情

四、往事与情谊

黄埔军校时期的师生情

1927年四一二政变中的营救

酆悌暗中相助周恩来脱险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为何向蒋介石求情:请宽免酆悌罪责

1938年11月13日,湖南长沙城内突发大火。这场史称"文夕大火"的灾难,起因于一场意外的失火,却因长沙警备司令部的误判而导致全城陷入火海。两万余居民葬身火海,十余万人流离失所,这一惨剧震惊全国。震怒之下,蒋介石下令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三人逮捕审讯。军法审判结果出来后,蒋介石仍不满意,更改判决,将三人全部判处死刑。就在此危急时刻,周恩来却挺身而出,为酆悌求情。这看似突兀的举动,背后却暗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要追溯到十余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营救。

战火蔓延 长沙陷危局

1938年,中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日军的铁蹄已经踏遍了长江下游的大片土地,徐州和武汉相继沦陷。

到了这一年的11月10日,日军占领了岳阳,与中国军队在新墙河一线展开对峙。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成为日军南下的必争之地。

日军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从10月9日开始,他们就派遣飞机对长沙实施大规模轰炸。战火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古城,市民们的日常生活被打破。

面对这种形势,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年初开始,蒋介石就下令疏散长沙市民,到10月27日,这项工作进入紧急状态。

除了年轻力壮的男子外,老人、妇女和儿童都必须离开市区。政府组织保甲人员挨家挨户劝说,最终使得长沙30万人口中的90%都撤离了城区。

在军事部署上,国民政府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策略。李宗仁将军早在1933年就提出了"焦土抗战论",主张"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在开封保卫战中,他就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坝,用水淹战术阻挡日军。虽然这确实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但也造成了8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的惨剧。

11月7日,在长沙蓉园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确定了对长沙实施"焦土抗战"的具体方案。三天后,长沙市警备司令部召开联席会议,开始部署破坏长沙的详细计划。

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破坏指挥部,在城内各处堆放易燃物,制定了严密的纵火计划。天心阁被选为放火的指挥地点,一切都在等待日军的进攻。

在这个危急时刻,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察局长文重孚和警备二团团长徐昆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国民党内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这些人都不会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会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会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一个难以抹去的伤痕。

焚城之令 一场惨痛教训

11月12日上午九时,蒋介石向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发出一封密电。电文内容简短而直接: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这道命令给张治中留下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一小时。张治中立即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和省保安处长徐权,布置具体的纵火方案。

整个焚城计划被制定得十分周密,从引火材料的分发到起火信号的设定,每个环节都有详尽规定。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被任命为放火正指挥,社训总队长王伟能和警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担任副指挥。

按照原定计划,张治中将在13日凌晨4时检查准备情况。可事态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13日凌晨2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传遍全城:日军已到达新河。各处留守的防火人员接到消息后,立即开始行动。

然而这个消息是彻头彻尾的误报。当时的日军仍在岳阳新墙河一线,距离长沙城郊的新河还有相当距离。

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处起火点并非计划中的天心阁,而是长沙南门外的伤兵医院。这完全是一场意外失火,但负责防火的长沙警备司令部却误以为这是行动信号。

大火来得太突然,当时正值深夜,大部分市民还在熟睡中。虽然此前已经疏散了90%以上的居民,但仍有大量群众来不及撤离。

负责协助指挥的徐权很快意识到事态不妙。他立即给警察局长文重孚打电话,要求组织救火。但为了执行焦土抗战的策略,城中的消防车早已放空,储水罐里甚至灌满了汽油。

徐权又试图联系酆悌,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没有人能阻止这场大火的蔓延,火势持续了整整三天。

在火灾发生的当晚,周恩来、郭沫若、叶剑英等人正在长沙。他们当天参加了在长沙师范学校举行的孙中山诞辰纪念大会,被大火惊醒后连夜撤往湘潭。

蒋介石在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往长沙。他登上天心阁,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怒不已:整座城市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熊熊燃烧的火光。

最终的统计数字触目惊心:两万余居民在大火中丧生,12.4万人流离失所。这场灾难给长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蒋介石当即下令逮捕酆悌、文重孚和徐昆三人。军法会审的期限被定为两天,要求迅速结案。在这场本可避免的灾难面前,三人都难辞其咎。

这样的结果,不仅给国民政府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被日军利用作为宣传工具。日军派飞机在长沙上空拍摄照片,通过报纸和广播向全世界传播这一消息。

求情救命 昔日情谊重现

11月15日,军事法庭在长沙开庭审理文夕大火案。酆悌、文重孚和徐昆三人被押上被告席,罪名是玩忽职守,导致重大灾害。

军法会议的结果很快出炉:酆悌判处无期徒刑,文重孚和徐昆分别判处十五年和十年有期徒刑。但这个判决结果并未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蒋介石在看过判决书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改判。新的判决结果是:三人均判处死刑,限三日内执行。

消息传出后,整个国民党高层震动。在这个危急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中共代表周恩来。

周恩来当时正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负责统一战线工作。他亲自前往蒋介石的官邸,为酆悌求情。

在会见蒋介石时,周恩来提出了三点理由。他指出,这场大火确实是一场误判造成的悲剧,但酆悌等人并无主观故意。

其次,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处决这些军中将领会影响军心。三人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军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最后,周恩来提到了一段往事。在1927年的"四一二政变"中,正是酆悌冒着生命危险,暗中帮助他脱离险境。

这番话让蒋介石陷入沉思。作为黄埔军校的创办人,他深知校友之间的情谊。况且酆悌确实在军中威望很高。

经过反复考虑,蒋介石最终做出让步。他同意对酆悌网开一面,将其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

文重孚和徐昆的判决也随之变更。文重孚被判处无期徒刑,徐昆被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

这个结果传出后,在军中引起不小的震动。许多人都没想到,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周恩来会挺身而出为酆悌求情。

更让人意外的是,蒋介石居然会接受一个共产党人的建议。这充分说明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复杂性。

三人被押送到贵州息烽集中营服刑。这座位于贵州深山中的监狱,关押着许多政治犯和军事犯。

酆悌在狱中表现良好,经常帮助其他狱友。他始终感念周恩来的救命之恩,但两人此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直到1949年,国民党撤退台湾前夕,酆悌才被释放。但他并未追随国民党去台湾,而是选择留在大陆。

这场求情事件,不仅改变了三个人的命运,也为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增添了一笔特殊的注脚。它证明了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

恩怨情仇 岁月终有答

1949年,国民党政权即将撤退台湾之际,酆悌获得了特赦。面对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的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在新中国成立后,酆悌被安排到湖南省政协工作。他主动向组织讲述了当年"文夕大火"的真相,并详细交代了自己的过错。

1956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了酆悌。这是两人自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后的首次见面。酆悌向周恩来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周恩来告诉酆悌,当年的救命之恩是酆悌先欠下的。他回忆起1927年的那个雨夜,正是因为酆悌的帮助,他才得以逃脱国民党的追捕。

那是在"四一二政变"期间,周恩来被国民党特务追捕。当时担任团长的酆悌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周恩来藏在军营里。

酆悌不仅为周恩来提供了藏身之所,还冒着巨大风险,安排人手护送他安全离开上海。这份恩情,周恩来一直记在心里。

文重孚和徐昆的命运则各不相同。文重孚在狱中因病去世,而徐昆则在服刑期满后随国民党去了台湾。

1957年,酆悌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湖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担任政协副主席期间,酆悌多次回到长沙,参观重建后的城市。看着熟悉的街道重新焕发生机,他感慨万千。

1960年,酆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下了《长沙文夕大火始末》一文。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这场悲剧的来龙去脉。

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也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酆悌在文中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责任。

1965年,年近古稀的酆悌在长沙去世。周恩来得知消息后,专门发来唁电,对这位老朋友表示深切的哀悼。

长沙文夕大火的教训,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深刻总结。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注重消防安全,建立了完善的防火体系。

这场改变了多人命运的事件,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它告诉人们,在重大决策面前,必须慎重再慎重。

如今的长沙早已脱胎换骨,但这段历史依然被人们记住。在天心阁附近,建有一座纪念碑,铭记着这场惨痛的教训。

当年的主角们虽然已经作古,但他们的故事仍在流传。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错误与救赎的故事,更是一个展现人性光辉的历史见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