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I-35线束工艺审核指南要点介绍(上)

TPP管理咨询 2025-04-07 21:12:34

字数统计:4587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 9  钟

随着汽车技术的飞跃发展,整车对电气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攀升,线束作为连接与供能的核心载体,其质量、可靠性与一致性已经成为影响整车性能与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电动、智能化日益普及的背景下,线束系统早已不只是“电的通道”,而是整车安全、功能集成与用户体验的基础支撑。

也正因为如此,2024 年 9 月AIAG颁发了第一版《CQI-35 线束制造系统评估指南》,此标准将成为行业保障线束质量的核心工具。它不仅有助于组织在制造过程中减少缺陷与浪费,更是降低保修风险、提升客户信任、建立体系能力的有效抓手。

线束制造涉及工序繁多、人员密集、材料流转复杂,任何一个控制点的失效,都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装配干扰、甚至客户现场停线的严重后果。

TPP公众号将分二期介绍CQI-35 核心思路,从FMEA有效性、压接一致性、物料搬运、工艺防错、视觉检测、电性测试、返工管控,到高压线缆与同轴系统控制等18个关键模块去了解CQI-35的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介绍 1-9章节。另外10-18章节将于下周公众号介绍,欢迎先赞、收藏和关注。

01One

(General Manufacturing Requirements)一般制造要求

本章节重点关注线束制造过程中对质量控制、工艺合规与人员资质的系统管理能力。

关键关注点包括:

FMEA有效性:对于安全/法规类失效(严重度≥8),探测等级需达到3级,若为4级,须满足可追溯性及无人工操作条件。DFMEA与PFMEA需一致。

探测控制措施:必须在初始PPAP中落实与失效模式匹配的检测水平,并可提供证据。

人员能力保障:每厂须配备具备FMEA及电气制造经验的专职PFMEA人员,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合格方可上岗,培训过程需离线进行并定期跟踪。

工艺控制要求:安全件禁止返工;重要工艺参数变更需由工程或维护人员执行并由质量确认。

现场管理与硬件保障:进料需有检验计划,操作人员不得绕过防错装置;照度、人因工学、防尘措施须达标。

数据管理:所有制造过程数据应电子化存储,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

02Two

(Material Handling Requirements)物料搬运要求

本章节聚焦于物料在仓储、搬运及工序间流转过程中的防护、标识及一致性控制,以预防损伤和污染、确保装配质量。

关键审核点包括:

包装完整性与方向控制:零件、端子卷须存放于原包装中封闭保存,端子卷放置方向需统一朝上,不得倒置;禁止端子重绕或改装包装。

防尘防损措施:端子与卷料必须防尘防异物污染;剪切区域的线桶需封闭,并使用可更换内衬以防线材刮损。

捆扎与识别管理:剪切后线束按截面积区分打包数量;已压接端子需加防护罩,并确保清洁;料架上的捆扎数量需视觉化管理并避免接触损伤。

跨厂流转限制:线束分支与子组件不得跨工厂转运,防止识别混淆与过程控制失效。

仓储规范:物料容器应标识清晰、定位明确、无污染及损坏;所有元件应定义最高/最低堆放高度。

连接器与特殊线缆要求:保留原包装至使用点;特殊线材(如同轴、以太网)必须进行弯曲半径评估并避免应力;装配板、测试板等应进行结构优化防止线缆损伤。

人工搬运控制:超重线束应设定分散悬挂点,运输工具必须防夹、防挂、防刮,避免人员手持长距离搬运。

03Three端子与连接器制造要求(Terminal & Connector Manufacturer Requirements)

本章节重点在于端子与连接器制造过程的一致性、过程能力验证与质量防错机制,确保零件从源头满足装配及电气性能要求。

1.端子制造要求(Terminal Requirements)

关键审核点包括:

PFMEA与控制计划:分供方必须制定PFMEA与控制计划,并提交一级供应商审核批准。

关键尺寸在线全检:必须配备视觉系统,对端子间隙、压接宽度、平行度、盒体尺寸等关键特性100%检测。

异常识别与报废:检测到异常的端子必须自动毁损;应有防错系统确保带料条方向正确加载。

作业前验证:每次班前、切换或停机后,需验证零件编号、盘标、尺寸规格、材料性能、电镀等符合客户要求。

物料认证与图像记录:供应商应具备端子材料认证,并将检测图像电子化保存,形成可追溯记录。

统计过程能力:需提供过程控制数据,证明制造过程稳定、受控。

2.连接器制造要求(Connector Requirements)

关键审核点包括:

注塑过程控制:符合 CQI-23 要求,需监控注塑压力变化并具备异常停机与报废功能。

模具状态管理:模具应定期检查与维护,频次由过程能力数据决定。

啮合确认检测:必须使用治具模拟连接动作,验证连接器无飞边、多余材料等缺陷。

短射检测与截面分析:应能检测各腔短射情况,并进行截面验证以确保内部结构符合要求。

视觉检测系统:对密封圈与锁止装配的数量、位置与方向应进行100%视觉确认。

防止误锁:包装前需对连接器进行防护,防止锁止结构被误闭合。

04Four

剪切与压接要求(Crimping / Cutting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于线束剪切、剥皮与压接等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压接一致性与防错要求,是影响线束连接可靠性的核心环节。

关键审核点包括:

全流程防错追溯:线材、端子卷、密封件包、端套压接机均须扫码绑定验证其组合具备USCAR-21验证报告,使用寿命超限则设备应锁定无法运行。

刀具寿命管理:剪切与剥皮刀片应按过程能力数据管理寿命,剥皮过程需配置导体接触自动监测功能。

100%压接质量监控:自动或半自动压接设备必须具备CFM或CFA功能,可识别断丝、飞丝、不对称压接、绝缘压入、密封件缺失/反装等异常。

压接不得返修:一旦识别不合格,设备应具备自动毁损功能,严禁任何形式的压接返工。

定期物理测量:每次计划内或突发停机后,必须对压接高度、宽度、拉脱力、导体剥皮长度、密封件位置等进行实测,参数应与USCAR验证值一致,采样数据需电子保存。

截面图像分析:根据过程能力,部分参数(如压缩率、断面面积、钟口、平行度等)应定期通过截面拍照分析比对验证。

禁止人工压接:禁止使用手动压接工具,操作员无权更改压接设备参数。

参数设定与验证机制:所有压接参数应由工程师定义并由质量团队验证发布,备件必须为OEM原厂件,替代件需评估风险并通过USCAR验证。

05Five

绞线要求(Twisting Requirements)

本章节主要关注绞线工艺的一致性、设备控制能力及绝缘保护完整性。

关键审核点包括:

全自动绞线:绞线作业必须为全自动化,人工仅可在开始与结束阶段介入,过程不得人为干预。

设备防损控制:绞线设备必须确保不损伤端子、导线和密封件。

过程检验:每次设定变更及每班至少三次对以下参数进行验证:

o未绞长度

o单位长度绞距(pitch)

o线束总长度 检测位置应覆盖电路的三个不同区域。

线材防扭结:绞线前后不得有打结或弯折。

两端固定:需在绞线段两端使用定位胶带,防止搬运过程中解绞,保持设定的绞距与最大未绞长度。

绝缘完整性验证:带排线的绞线必须进行100%耐压测试(Hi-pot),用于检测因绞线过程引发的绝缘破损。测试参数应依据应用要求设定并受控。

06Six

超声波焊接要求(Ultrasonic Welding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于超声波焊接过程的材料验证、防错控制、焊接参数监控及焊点质量一致性。

关键审核点包括:

原料验证与设备锁控:线束、端子卷、压接模具需扫码绑定验证,确保物料与设定匹配;不符即锁机。

异常自动报废:如焊前高度(H1)超限,设备应停机并由质量确认;如焊后高度(H2)异常,须自动毁损并报废。

可视化参数监控:设备界面应显示并记录:

o焊接电压、能量、压力、振幅

o每根线位置与截面积

o焊点前后高度(H1/H2)

定期质量测量:每次停机后须验证焊接强度、焊点尺寸、密封位置、线数及材料等,结果与USCAR验证值比对。

截面分析:依据过程能力,定期进行截面图像分析,评估压实率与线股融合情况。

焊前干燥要求:焊接前的线材必须干燥、无液体残留。

多线焊接控制:不同线径组合需有防错装置确保正确排列与定位;缺线、错线应自动识别。

禁止返修:焊接过程严禁返工,所有参数变更与替代件使用必须验证并经客户批准。

07Seven

端子焊接要求(Terminal Soldering Requirements)

本章节关注端子焊锡过程的清洁控制、焊锡一致性及工艺监控能力,确保电气连接可靠性与产品外观质量。

关键审核点包括:

清洁要求:焊接前端子必须无杂质、无残留物;线缆绝缘层不得沾锡或被破坏。

自动控制参数:焊锡的涂布量、位置及范围应全程自动监控与记录,确保一致性。

深度浸锡焊控制:必须控制以下工艺参数:

o温度

o时间

o焊锡量

o自动视觉检查结果

缺陷防控:避免因过锡、少锡或位置偏移导致虚焊、连锡或绝缘损伤。

08Eight

热缩管应用要求(Heat-Shrink Tub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于热缩管工艺的定位精度、胶水控制、防错措施与密封性能验证,确保关键接点长期绝缘与防护效果。

关键审核点包括:

定位防错:热缩工位须使用重力夹具、机械限位或视觉系统,确保热缩管位置正确、方向一致、覆盖充分。

胶水控制:使用含胶热缩材料时,需防止胶水溢出至端子接触区。胶量不可事后清除,异常件应自动报废。

温度/时间控制:热缩冷却过程需全程监控温度与冷却时间,避免胶水未完全固化即打包。

密封验证:当用于防水要求场景(如眼孔端子、搭接处),需具备自动检测与毁损功能以识别不合格密封。

水密性测试:进行浸水与电压漏电测试,测试频率由过程能力决定,数据需电子存储、可追溯。

X-ray与图像分析:部分客户要求下,热缩连接部位应具备内部结构成像能力,识别隐患。

09Nine

紧固件要求(Fastener Requirements)

本章节聚焦于螺丝、螺栓、螺母等紧固件的拧紧过程控制、防错、工具管理与追溯,确保结构可靠性与装配一致性。

关键审核点包括:

过程参数监控:拧紧过程必须100%监控并记录以下参数:

o扭矩

o角度

o每循环紧固件数量

o拧紧速度与顺序

工具管控:拧紧工具需保持垂直操作,扭矩顺序需文件化;禁用反转功能以防返转松动。

防错锁定:若拧紧失败,设备需自动锁定并标记可疑零件为不合格件,仅在标识后方可解锁。

夹具支持:工位必须具备防止零件滑动或位移的夹具或定位装置。

可追溯标识:每个拧紧件应具备识别标记(如防松印记),确认紧固件在发运前已正确锁附。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