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探文明|江西书院文化:千年弦歌不绝

大江网 2023-10-27 15:25:49

白鹭洲书院坐落于吉安白鹭洲(白鹭洲书院供图)

白鹿洞书院俯瞰图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邬强摄

大江西/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院者,垣也。”这是我国文献中对书院最早的解释,即矮墙将建筑物围起而形成的藏书之处,从此奠定了书院与文化的不解之缘。

从藏书,发展到读书、再到讲学、育人,书院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江西长期作为书院发展的重点区域,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处于核心引领地位,书院文化更是长江文化江西段的典型代表。一千多年来,江西书院开枝散叶,花开灼灼,不仅为一方水土培育出荟萃英才,更成为学术和思想的发端之地,推动江西成为诗书礼仪之乡、文章节义之邦,开启赣鄱千年人文璀璨之景。

初鸣之声始于桂花香中。

桂岩书院坐落于江西高安,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书院,也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招徒授业的私家书院”,相传是公元814年唐代教育家幸南容创办。

史料记载,幸南容是洪城(今江西高安华林乡)幸村人,公元793年中进士,与柳宗元、刘禹锡同榜,公元814年,时任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祭酒的幸南容致仕返乡,仍不辍教育,于高安城北六十里处选址出资兴建书院,不仅用于藏书,还招徒授业。书院建筑规模宏伟,“环植桂三百株”“中植书院,旁翼四斋”,总面积超过一百亩。因所在地多桂花树和页岩,故命名为“桂岩书院”。

据《幸氏宗史》记载,是时“应桥车马驰逐,长途游客如织”,前来桂岩书院的讲学、求学者甚多,一度“四方学子云集”。

自唐至清,桂岩书院屡有盛衰,弦歌不辍。20世纪50年代因水库兴建,书院被淹没于万顷碧波中。2001年秋,上游水库因清淤改造,水位下降,书院旧址得以重现,其间石桌、石凳等遗迹恍若隔世。

而对赣鄱而言,桂岩书院和幸南容首开办书院讲学之风,江西因此成为古代书院文化的发祥地。此后的历史中,作为育人之佳所、人才之渊薮、学术之发端,众多书院如满天繁星,交相辉映,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扎根社会,开创“江右书院冠华夏”的传奇,厚植“耕读传家”的人文情怀,更滋养着赣地文脉延绵千年传承不绝。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李剑涛摄)

书院肇始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

五代时期,中原动荡,官学衰微,南渡浪潮频起,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繁荣昌盛,“儒衣书服”渐盛。

降至两宋,书院发展进入黄金期,并实现从藏书、修书机构到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的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纪元。彼时,位于长江流域的江西,经济繁华,社会安定,书院尤为盛行,成为官学的替代机构和有效补充。

元代开始,江西书院的官学化加强,政府接管了一部分大型书院,派遣官员主教,并赐额置田。同时,私家讲学亦绵绵不绝。

从两宋到清末,江西书院林立、书楼遍布,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大,令人拍案惊叹,更是长期在全国“独领风骚”。

据考证,北宋全国共有书院73所,其中江西23所,居全国第一;南宋全国共有书院442所,其中江西147所,居全国第一;明代全国共有书院1962所,其中江西270所,居全国第一;清代全国共有书院4365所,其中江西392所,仅次于广东531所,居全国第二。

1996年出版的《中国书院辞典》统计,从唐代至清代,全国各地有据可查的书院共7300余所,其中江西989所,居全国之首。而据江西省地方志办编纂的《江西书院》最新统计,江西有书院近2000所,比过去统计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在琅琅书声中,江西成为“文化之邦”“文献之邦”和“文章节义之邦”。

1901年9月,清政府正式下达书院改制上谕,将全国各大书院改成学堂,存续千余年的书院制度戛然而止。随着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众多江西书院结束其历史使命,改制成近代学校,成为近代教育发展的载体。

鹅湖书院因历史上两次“鹅湖之会”闻名(鹅湖书院供图)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儒家将“居山水之上”视为理想的环境观,其讲学之所多依山傍水而建,文化与自然得以相生相长。名山胜川众多的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书院创办环境,也吸引着一代代文人雅士投身于灵山秀水,办学论辩,激荡哲思,孕育出一批享誉全国、流芳千古的“明星书院”。

清乾隆年间,知萍乡的官员胥绳武曾评价:“书院属江西,义取诸物,最称名者三:一鹿洞,一鹅湖,一鹭洲。”

“鹿洞”即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之南,这里四山环合,一水中流,清幽静谧。其最初为唐代“白鹿先生”李渤与其兄隐居之所,南唐时,“庐山国学”开办于此,到宋代扩建为书院。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都昌),为书院筹措田产,定规章,立课程,刻教材,并邀吕祖谦撰院记、陆九渊讲学,书院得以声名远扬,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

鹅湖书院,又名文宗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山麓,因历史上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而蜚声四海。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应吕祖谦邀请,论辩“性理”之道于鹅湖寺,史称“鹅湖之辩”,开创了中华理学论辩之先河。1188年,辛弃疾、陈亮续创佳话,二人会于鹅湖寺,“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

白鹭洲书院因洲得名,位于吉安城东面、赣江之中的白鹭洲,其上草木葱茏,白鹭蹁跹,恰似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句所描绘之景。公元1241年,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以传播理学、立身名节作为办学宗旨。1256年,学子文天祥高中状元,宋理宗御笔赐匾,以示褒奖,书院声震朝野。明万历年间,知府汪可受重修书院,后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重要场所。

阳明书院(阳明书院供图)

此外,坐落于青原山麓的阳明书院亦是影响深远。1510年,王守仁(即王阳明)知庐陵县,在青原山倡良知之学,从学者甚众,后吉安王门学者建青原会馆,举春秋两会,青原山遂成为王学传播中心。讲会持续百余年,使吉安荣膺理学之邦,享“东南邹鲁,西江杏坛”之誉。1839年,为纪念王守仁,王门学者创建阳明书院,集九邑俊秀在此肄业。

江西书院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象山书院、盱江书院、南丰书院、慈竹书院、流坑书院、豫章书院……一代代书院从修建,到兴衰、复兴,其影响之深度和广度领冠中华,成为唐代以来推动中国教育和思想前进的支柱性力量,其内蕴的是江西这一方水土崇学兴学的优良传统,筑牢的是江西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州雾列、俊采星驰”的文化自信。

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供图)

十步之内有芳草,广厦所育皆英才。

欧阳修曾不无自豪地说:“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江西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学上,唐宋八大家江西“占其三”、黄庭坚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政治上,江西出了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江万里、解缙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名臣良相;哲学上,朱熹、陆九渊、李觏、何心隐、罗钦顺引领一代思潮……作为教育和学术机构,江西书院秉持开放包容的办学原则,是人才最重要的“孵化地”之一。

在这里,慕学之风广受推崇。唐末诗人王贞白在白鹿洞读书时,曾写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道出读书的乐趣与真谛,并勉励后人珍惜时光,成为不朽格言。

在这里,寒门才俊求学机会增加。首创于江西的学田制,由政府划拨给书院学田,形成较稳定的养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寒门学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强科举和教育平民化的倾向。

在这里,论辩之锋激荡学术活力。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指出:“华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文化上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王安石之荆公新学,苏轼之蜀学,程颐、程颢之洛学,由朱熹“集大成”的理学,还有陆九渊之心学,陈亮、叶适“事功之学”……至明代,理学成为官方主导思想,阳明心学则“异军突起”。

书院成为不同学派“争鸣”的主要场所。如朱熹、陆九渊“鹅湖之辩”,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则主张“发明本心”,双方激辩三天三夜,朱熹最后拂袖而去,愤懑至“深山静坐数月”。六年后,朱、陆二人又有“白鹿洞之会”,朱熹邀请陆九渊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作《白鹿洞书堂讲义》,朱熹为该讲义题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辩一会”中,朱、陆二人虽产生激烈的思想交锋,但在书院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中,各派学说亦得到充分发展。

阳明书院的五贤群雕(阳明书院供图)

据统计,江西历史上共有进士10820人,占全国10.96%;状元31人。其中,仅宋代就有5534名,占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直到明代,更是有“满朝文士半江西”的说法。从江西书院流淌出的这汪清泉,一路卷起山花翠叶、星光月影,流经赣江、鄱阳湖,最终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江潮,涌入广袤的文明之海,为江西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增添了光彩绚烂的一笔。

白鹿洞书院的朱熹雕像(白鹿洞书院供图)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如果说,崇文重教是江西书院立身之基,“以天下为己任”的治学传统和对“修身”的永恒追求,则成为赣地书院文化传世千年芳华不朽的昌盛密码。

朱熹作《白鹿洞书院学规》,提出“教人为学之意”,系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向学子们提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殷殷期望。

白鹭洲书院办学宗旨是“不独以文章取科名而已,愿以行己有耻为第一义”,培养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和邓光荐、刘辰翁等一批爱国词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蕴含的爱国精神、《正气歌》澎湃而出的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杆,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20世纪初,上饶信江书院改制为新式学校,革新诸多课程,不变的是与国家命运同呼吸的家国情怀和勇于创新、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批志存高远、品德高尚的有识之士任教于此,培育出革命者如王庚言、黄道,科学家如周行健、黄家驷,诗人如陈运和等。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苏区创始人黄道、邵式平等曾在此从事教育工作,书院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传播地。

千载岁月悠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旋律在江西书院始终响遏行云、绕梁不绝。为南宋文人李道传曾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此八九公所以光明俊伟,著于时而垂于后者,非以其文,以其节也。”

风雨如晦,君子有为。深耕江西这片人文沃土,江西书院秉持的家国情怀成为江西人的文化图腾,为莘莘学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丰富多样的书院文化遗产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成为赓续中华文脉和江西文脉的重要载体。加强对书院文化的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去糟粕、取精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江西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之义。

10月25日,在江西省委网信办、人民网组织实施的“千年学府探文明”网上主题宣传江西站活动中,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郭宏达在接受采访时,引用朱熹“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介绍白鹿洞书院千年传承。其表示:“赓续、传承、包容是白鹿洞书院的本质所在,时代则给书院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最大的活力。”

据悉,白鹿洞书院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区。如今的书院,绿树环抱,建筑古朴,是旅游休闲、读书讲学、静修怡情之处,更蕴藏着丰厚的古色、绿色、红色文化内涵。

2006年,鹅湖书院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成立上饶市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2013年,白鹭洲书院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安市委、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复原和提升,并开辟白鹭洲书院文化展览、新建“书院桥”等人文景观。

“文旅融合”赋能,让书院在新时代“活”起来。郭宏达说,立足于书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如何使来此参观、游玩的人们乐于接受文化熏陶。

宣传上,“除了做好讲解,更多地需要创新互动方式。”郭宏达提到,要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发文创产品。

内容上,不仅要讲儒家传统,更要有包容万象的文化格局,如依托书院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论坛。

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书院的自身文化特色为坚守。郭宏达告诉记者,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多年来,其将《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宣传推广的“重中之重”,引发学术文化的频繁交流合作,形成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近十年来,白鹿洞书院的研学轰轰烈烈、蓬勃发展,每年的研学人数约5万人次,这些学生来自江西、省外甚至海外。”

“正是这样的点滴之为,逐渐提升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新时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郭宏达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放眼赣鄱大地,千年书院焕新颜,文化自信谱新篇!

0 阅读:3

大江网

简介:权威网络媒体,江西第一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