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医院被推向市场,至今已逾二十余载。然而,实践的结果却令人忧心忡忡。患者看病的费用一路飙升,愈发离谱,已然逼近家庭承受能力的极限。更令人担忧的是,医院的涨价趋势尚未停歇,仍有继续上扬的空间。
此般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医院有其自身的“规距”——肩负着创收任务。各个科室被设定了不同的创收目标,在特定时间内要达成既定的创收费用,超额有奖,未达则罚。
这看似符合市场经济以盈利赚钱为目的的原则,毕竟医院高额的运转费用、医护工作人员的工资报酬都需要资金支持。似乎赚钱成为了正大光明且无可避免的选择,否则医院可能面临关门的危机。
医院内病号充足,患者爆满,一号难求,看似生意兴隆、热闹非凡。然而,由于看病无法讨价还价,医院看似利润丰厚,实则不然。医院的开支巨大,不仅利润微薄,甚至大多背负着债务,如银行贷款等。在此困境下,医院只能在患者身上动脑筋,多开化验检查单、多开药、多劝住院,想尽办法从患者身上搜刮,从而导致患者承受着看病费用快速上涨的巨大压力。
由此可见,医院极不适宜市场化管理。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场所,若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必然会偏离其初衷。应当回归到过去的公益性服务上来,让医务人员的工资由财政保障。
当医院回归公益,患者便能获得更公平、可负担的医疗服务,不再因费用问题而延误病情或陷入困境。医务人员也能更加专注于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非为了完成创收任务而采取不当手段。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健康权益,也有助于重建社会对医疗体系的信任,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民众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医院应当摒弃市场化的过度影响,重新拥抱公益服务的本质,让医疗成为真正的民生保障,而非民众的沉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