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常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就算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顶楼的小邹 2024-12-05 14:08:12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句古训究竟是铁律,还是空谈?

信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汉典 [引用日期2019-07-26]

烽烟四起,战鼓雷鸣。在古代,战争是解决国家冲突的最终手段,而使者,则是穿梭于刀光剑影间的特殊存在。

他们手持符节,肩负使命,在敌我之间传递着信息,维系着微妙的平衡。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句流传千古的谚语,似乎为使者提供了一道免死金牌。

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使者的命运,往往与战争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紧密相连。他们有时能左右战局,有时却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不斩来使”规则的起源与演变

要了解“不斩来使”规则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那场著名的围宋之战。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意欲派遣使者申舟出使齐国。考虑到此前与宋国的龃龉,楚王特意叮嘱申舟绕道而行,避开宋国。

可这看似简单的指令,却埋下了祸根。

这一举动触动了宋国的神经,宋国国君认为楚国的行为是对自己的蔑视,于是一怒之下,竟然不顾外交惯例,派人斩杀了申舟。

消息传回楚国,楚庄王震怒,立即挥兵包围宋国都城。

这场由杀害使者引发的战争,持续了整整九个月,对宋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城内粮草耗尽,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宋国在楚国的强大攻势下苦苦支撑,最终向晋国求援。然而,晋国慑于楚国的实力,只派出了使者解扬前往宋国,口头表达支持。

解扬在途经郑国时被俘,并被送到了楚庄王面前。楚庄王要求解扬劝降宋国,解扬表面答应,却在到达宋国城下后,鼓励宋军坚守,等待晋国援军。

虽然晋国的援军并未到来,解扬的举动却激发了宋军的斗志,也让楚庄王意识到战争的复杂性。

最终,宋国派出大夫华元前往楚营谈判,表示愿意臣服楚国,这才换取了楚军的撤围,但宋国的使者华元被扣留在楚国当人质。

宋国的鲁莽举动不仅断送了自身与楚国和谈的机会,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于是乎,在这场战争中,“不斩来使”的规矩开始慢慢形成。毕竟使者是国家间的传声筒,砍了他,不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吗?

但“不斩来使”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就在那个讲究“礼”的时代,它确实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毕竟,春秋时期,“礼”文化盛行,各国统治者都注重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尊严。

使者作为国家间的信使,享有一定的豁免权。并且信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者成为传递军情、进行外交谈判的关键环节。

斩杀使者,不仅意味着断绝沟通渠道,也可能激化矛盾,使战争升级。

然而,小编必须指出的是,“不斩来使”并非铁律。在实际操作中,是否遵守这一规则,取决于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利益至上,才是战争的本质。

历史上从不乏打破规则的“狠角色”

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为报仇雪恨,不顾一切地出兵攻打东吴。

当孙权派出使者求和时,刘备盛怒之下,直接将使者斩杀。这一举动宣告了蜀汉与东吴之间和谈的破裂,也预示着两国之间将展开一场不死不休的战争。

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斩杀使者意味着彻底关闭外交沟通的大门,将原本可能通过谈判解决的冲突推向你死我活的境地。

后来的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也是一场血淋淋的教训。

起初,成吉思汗派遣使者前往花拉子模,带着友好的意愿,希望与之建立贸易关系。这本来是一次和平的尝试,却没想到使者竟遭当地官员杀害。

这一刀,不仅砍断了使者的头颅,也割裂了两国间最后的和平希望。

忍无可忍的成吉思汗终于爆发,他率领蒙古大军西征,誓将花拉子模夷为平地。

信源:姜越.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现代阅读》,2019

这场战争不仅是对花拉子模的惩罚,更是成吉思汗个人尊严的捍卫。当蒙古铁骑踏过花拉子模的废墟时,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不斩来使”规则的失效。

高丽和日本也曾杀害蒙古使者,最终都招致了蒙古的入侵。

高丽在蒙古西征期间杀害蒙古使者,背弃盟约,随后又杀害蒙古留下的监督人员,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日本则因为蒙古使者的强硬态度,将其斩杀,导致了元朝两次东征。

这些案例都说明,在强弱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弱小的一方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尊严,即使这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使者在古代战争及现代的角色

古代战争中,信息传递极其困难。在没有现代通讯技术的时代,使者是传递军情、沟通情报的重要渠道。一份及时的军报,一个关键的谈判信息,都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

保留使者这条沟通渠道,就相当于为双方留下了一线生机,为未来可能的和谈创造了条件。杀害使者,则意味着彻底关闭谈判的大门,将战争推向不可逆转的深渊。

这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在古代,使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也是外交斡旋的关键。他们的每一次出行,都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

在公元前334年,苏秦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外交智慧,促成六国合纵,避免了大规模战争。

信源:苏秦的雄辩价值连城——2022-05-26·读者报

苏秦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外交斡旋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重要作用,也再次印证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一规则的必要性。

然而,使者的职业也充满了风险。他们不仅要忠于使命,还要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平衡点,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生死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形式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现代,虽然使者的传统角色逐渐淡化,但外交官的重要性却日益凸显。他们代表国家利益,活跃在国际舞台,继续扮演着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角色。

结语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条源于古代的战争规则,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规则的精神,并根据新形势新挑战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崇高目标。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