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后一封股东信,为什么冷待苹果,加码日本五大商社?

科技不单仁行 2025-02-27 18:53:14

01

在2025年巴菲特股东信,也有可能是巴菲特亲自撰写的最后一封股东信当中,超过7000字的篇幅里,苹果公司被冷处理,仅仅出现过一次。

但日本五大商社的篇幅超过10%,并且巴菲特说还要继续加码。

在2019年,巴菲特通过低息融资买入日本五大商社伊藤忠、丸红、三菱、三井和住友,投资成本是138亿美元。

截至2024年年底,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日本五大商社总市值为235亿美元,浮盈比例达到了70%。

投资日本商社,这是巴菲特在海外最大的投资,让我想起巴菲特的同门师兄,被誉为“全球投资之父”的坦普顿。

在15年前,我在参加巴菲特股东会之后,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价值投资,我花了半年时间研究过这位巴菲特师兄所有的投资案例。

他和巴菲特一样,同是“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弟子,继承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和“内在价值”的核心原则,在1954年成立坦普顿基金,大手笔投资了日本股市。

无对比不学习,两个人在投资风格上有什么相同和差异之处?

巴菲特为什么这么看好日本商社?他让投资者不要融资买股票,自己却大手笔融资买日本商社股票?

坦普顿在1950年战后废墟中的逆向押注,巴菲特在2019年通缩泥潭中的价值修复,两者都属于雪中送炭型投资者,我们今天同样面对中国经济的价值修复,用巴菲特/坦普顿的投资风格,能不能抄底中国?

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大家分享拆解巴菲特的思考,希望对你在未来的投资和企业战略布局上有一点启发。

02

我深度研究了巴菲特和坦普顿投资日本股票的过程和逻辑,他们都涉及逆向投资逻辑,我总结为市场环境、投资标的、策略工具三方面的差异。

一、市场阶段与宏观经济背景。

坦普顿投资日本,是战后废墟中的逆向押注。

在时代背景方面,20世纪50年代,日本刚经历二战战败,工业体系崩溃,GDP仅为美国的5%,市场情绪极度悲观。

在核心逻辑上,坦普顿基于“最大悲观点”理论,认为日本将依托美国援助和廉价劳动力完成重建,押注经济复苏的β机会。当时日本股市平均市盈率不足5倍,企业普遍低于净资产交易,PB小于1.

巴菲特投资日本,是通缩泥潭中的价值修复。

在时间与背景方面:2019年,日本经历“失去的三十年”,GDP增速长期低于1%,市场对日本企业治理僵化,ROE低下(平均5%)的偏见,导致估值洼地(PB仅0.6倍)。

但五大商社通过全球化布局积累了大量资源资产。

在核心逻辑方面:巴菲特捕捉到商社抗通胀属性+治理改革红利:

这几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涨(2021年铜价+45%、LNG+180%),直接提升商社利润,东京证券交易所也发文,强制要求PB<1的企业制定改革计划,推动分红率从25%提升至46%。

做个对比,我们参考一下在2024年4月中国国务院发布的新“国九条”,首次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体系。其中明确要求长期破净(PB<1)的上市企业制定改善计划,把治理进展纳入国资委年度重点工作。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提出对PB长期低于1倍的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1、强制要求制定“市值改善三年计划”,明确ROE提升、分红率调整的量化目标,像贵州茅台就承诺分红不低于净利润的75%,重庆长安承诺连续三年累计分红不低于利润的45%。

2、对未达标企业,限制大股东减持、再融资等资本市场操作。

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相关公司股价的上涨,和日本当时的政策可谓是异曲同工。

03

二、投资标的与行业选择。

坦普顿,是分散化布局复苏行业。

在标的特征方面:投资范围覆盖汽车、电子、钢铁等战后支柱产业,例如丰田、索尼,这些企业受益于朝鲜战争的订单和技术引进,但业务集中于本土市场。

在风险控制方面:没有对冲汇率风险,日元兑美元汇率在1950年-1970年固定为360:1,但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日元升值引发收益波动。

巴菲特,是聚焦垄断性的资源网络。

在标的特征方面:五大商社控制全球12%的大宗贸易,例如三井物产垄断智利15%的铜矿、住友运营全球前三的LNG船队,业务本质是“资源中介+供应链基础设施”,62%收入来自海外,对冲日本本土经济疲软。

巴菲特和坦普顿的行业全覆盖不同,对投资企业本身有更高的要求,我做个重点分析。

巴菲特对日本五大商社的评估,是价值投资对管理层能力进行量化评估的范式突破,评价体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第一、资本配置效率的硬性指标。

1、ROE持续达标:要求过去5年ROE>15%,管理层要对股东权益有持续增值的能力,以三井物产为例,2023年ROE达到了18.7%,远超日本企业平均水平的8%。

2、股息政策稳定性:派息率严格控制在30%-50%区间,既保障股东回报,又留存足够资金用于战略投资。如伊藤忠商事连续10年股息增长率保持在5%-7%。

3、资本开支的纪律性:禁止通过新股增发稀释股东权益,强调内生增长,像丸红商事2024年的资本支出中,85%都是用于现有资源项目的效率提升。

第二、治理透明度的操作标准化。

1、双语披露机制:季报必须同步提供英文版本,关键数据的颗粒度要达到美国SEC标准。

2、董事会制衡结构:要求外部董事占比≥40%,必须包含至少一名国际背景人士。

3、风险敞口披露: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等建立动态压力测试模型,并在年报中进行专项披露。

第三、战略协同能力的验证。

1、基础设施的控制力:评估对港口、矿山、物流网络等实体资产的掌控程度,例如住友商事通过智利SQM公司,控制全球12%的锂产能,形成新能源时代的"收费站"模式。

2、跨周期调节能力:要求企业在商品价格的低谷期,仍能维持现金流平衡,像三菱商事在2023年铁矿石价格下跌35%的背景下,通过衍生品对冲,实现净利率逆势增长2.3%。

在风险控制上:巴菲特是通过发行日元债券(利率0.17%-0.7%)进行融资,然后再去投资日元资产,形成“负债-资产”币种匹配,规避汇率波动。

04

三、杠杆工具与收益结构。

坦普顿,是传统股权投资的复利效应。

在资金成本上:使用自有资金或美元融资,未明确使用杠杆。

收益的来源:主要依赖企业盈利增长和估值修复,例如1964-1989年日经指数上涨29倍,索尼同期涨幅超100倍。

巴菲特,是套利型杠杆的现金流循环。

在资金成本上:巴菲特累计发行1.19万亿日元债券(约80亿美元),利率低于1%,用于购买股息率5%的商社股权,形成“负成本现金流”。

巴菲特在股东信里就提到:“我喜欢我们日元平衡策略的当前数学公式。在我撰写本文时,预计2025年日本投资的年度股息收入总额约为8.12亿美元,我们以日元计价的债务利息成本约为1.35亿美元。”

在收益来源上:截至2024年,伯克希尔持仓日本商社市值的235亿美元中,88.7亿为股价差价,7.01亿为股息收入,同时享受日元贬值带来的美元计价资产的双重收益(USD/JPY从105升至150),也就是这五年时间,就算日本商社股票没有上涨,但汇率的收益就有50%。

那么,巴菲特这招能否在中国用上?

目前,中国银行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不到3%,我以目前国内股息率前50名公司为标的,最高是16.91%,最低也有7.9%。

当然,假如你想尝试通过银行贷款,转账到股票绑定的银行账号,APP就会警告,信贷资金不能进入股市。

05

跨时代时代启示:雪中送炭投资的范式演变

巴菲特和坦普顿对日本的投资,都属于“雪中送炭式投资”。

坦普顿,是纯粹的“捡烟蒂”模式。

也就是不看公司,全覆盖的买入股票,依赖极端低估+市场情绪反转,适用于早期工业化经济体的线性增长阶段。

巴菲特,是全球化套利+治理赋能。

也就是结合资源定价权+货币周期+公司治理改革,在低增长环境下通过结构性机会获取超额收益。例如推动商社剥离非核心资产,像三菱在2023年就出售印尼镍矿的部分权益,释放50亿美元价值。

当然,还有一点是大部分人忽略的,就是巴菲特通过投资日本商社,转化地缘风险,体现有3点。

1、上游锁定:三井物产控制全球12%的铁矿石产能,住友商事掌握智利SQM的锂矿权益。

2、物流中枢:三菱商事在全球拥有47个港口权益,形成大宗商品运输的定价权。

3、三国贸易:2024年丸红商事三国间贸易占比达63%,规避了单一国家的政策风险。

这和2003年巴菲特担心美元贬值的策略很相近,通过买入持有大量石油资源、价值被低估的中国石油股票,来转移风险。

到了2007年,美元贬值30%,油价上涨,巴菲特通过中国石油获利280亿。

06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无对比不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巴菲特、坦普顿两个同门先后买入日本股票的市场阶段与宏观经济背景、投资标的与行业选择、杠杆工具与收益结构,更好理解两位投资大师,对宏观经济、企业管理变化的看法。

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2024年中国经济和股市,和2019年巴菲特买入日本商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与日本不同,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半导体都已经闯出了自己的路,未来中国经济和股市会不会就是日本的翻版?

正如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

未来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半导体是湿雪,中国就是那长长的山坡。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0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