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老蒋看到一封信后激动不已,他喃喃自语:我自愧不如啊!

哲康与世界 2024-10-19 09:03:14

1926年1月4日上午9时,中国国民党“二全”大会在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幕。大会主席为汪精卫,秘书长则为共产党人吴玉章,而毛泽东坐在代表席上,座位为15号。

而彼时的蒋介石不仅是代表,还是一位“东征英雄”,当他向大会作军事状况报告时,慷慨激昂地宣称:“去年可以统一广东,今年即不难统一中国!”

随即,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响,与会代表全体起立,罕见的向这位并非领袖的人物致敬。

1月18日下午,毛主席和蒋介石相继上台讲话。这是两人头一回同台报告,也是他俩与汪精卫头一次同台亮相,更是历史罕见的一幕。

谁能想到,12年后,三人分别成了共产党、国民党、日伪政府三方首脑,形成鼎足三分中国之势。

众所周知,毛主席与蒋介石是一对竞争对手,但显而易见一个向着光明前进,一个却在黑暗中周旋,而事实证明,光明总会战胜黑暗。

其实从军事素养来看,毛主席简直可以甩老蒋十八条街。

在指挥方面,毛主席善于“抓大放小”,而老蒋总是“调度失灵”。

在决策方面,毛主席善于“集中优势兵力”而老蒋热衷“保城守地”。

此外毛主席的许多军事思想更是让老蒋望其项背,可以说诸如此类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共的成败。

此外,两人在用人之道上也有着天壤差别。

毛主席对部下喜欢“放手使用”,而老蒋却热衷“越级指挥,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两党最终的命运。

古人有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就是说由于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只有前线指挥最熟悉,所以需要临场发挥,而远离战场的最高指挥要放手前线指挥。

就拿淮海战役来说吧,之所以最终取得重大胜利,很多人认为是与粟裕的战略奇思、斗胆直陈分不开的。

但这何尝不体现了毛主席敢于“放手使用”对粟裕充分信任的伟大思想,正是他对粟裕三次建议引发重视,才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变通战术,最终成就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

而反观蒋介石呢,他对下级总是不能充分信任,事前迟疑不决,任命后又不让他们放手去干,常常越级指挥,使得战事最后往往朝 不利的方向发展。

再就是毛主席喜欢秉承“五湖四海皆兄弟”的理念,而老蒋却对“黄埔浙江”非常青睐。

在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的体现毛主席高明的用人之道。

1945年4月,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当时王稼祥因为没有得到半数选票而落选。

毛主席闻讯很惊讶,在他看来,尽管王稼祥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在党内担任过重要领导职位,于是为了加强党内团结,他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前,专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力荐王稼祥,并且在中共七大第20次会议上,还向全体代表讲了王稼祥落选的问题,至此加深了代表们对王稼祥的了解。

最终,大会进行了候补中央委员的投票,王稼祥以第二高票当选。

所以说与蒋介石用人讲的是强调个人恩怨,任用私人,甚至亲戚朋友那一套相比,毛主席显得大格局大气派,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即便如此,蒋介石还是没有自知之明,总以为国民党在自己的带领下可以击败共产党,并且在抗战胜利后,就急不可耐的发动了解放战争。

然而,当解放军摧枯拉朽取得节节胜利后,仓惶逃亡台湾的蒋介石还是不死心,一直梦想着卷土重来,因为在他的内心里,总感觉自己比毛主席强。

直到有一天,当蒋介石知道了一件事后才真正的意识到,毛主席确实高人一等,自己永远比不上。

众所周知,蒋介石在对付共产党人时毫不留情,非常硬气,但是他在对祖坟的风水上,却是非常软的,因此相当重视。

这是因为蒋介石已经把他的故乡、故居、陵墓、风水、当作风水宝地,来与他在民国政坛上的兴起以及事业的发展等联系起来。

就在落败台湾之前,老蒋曾多次因故回浙江奉化扫墓,祭扫父母的坟墓,敬香磕头礼拜,从中领悟自己的政坛之路。 

1959年,党中央通过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先生给台湾写信,内中有两句话:“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当时蒋介石看到这封信后激动不已,随后他喃喃自语:“我自愧不如毛主席啊!”

其实,早在1949年5月6日溪口解放前夕,毛主席特意电告解放军前线指挥机关:“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

由此可见,毛主席就确实是一个胸怀坦荡,具有远见卓识的伟人。  

0 阅读:1

哲康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