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从矿工到战士的蜕变
引言
1952年国庆节前夕,一封来自中南海的请柬辗转送到了一位普通战士手中。这位战士就是从文盲矿工成长为"战士作家"的高玉宝。在怀仁堂的国庆招待会上,当毛主席亲自向他举杯时,他未及请示便与主席碰杯。这个看似违反纪律的举动,却得到了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的赞许:"你做得很好,毛主席向你敬酒,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全军的光荣!"这一幕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感人瞬间,也见证了一位普通战士的不平凡人生。
从贫苦少年到解放军战士
1927年,在辽宁省瓦房店的孙家屯村,高玉宝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高玉宝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
家境的贫寒让年幼的高玉宝只上了一个月的学,便不得不去给地主家当童工还债。在他九岁那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了东北的宁静,他不得不跟随父母逃难到大连。
在大连,十五岁的高玉宝为了生存,不得不顶替积劳成疾的父亲去日本人的铜矿做苦工。每天在90多米深的矿井里,他要工作十多个小时。铜矿工人的生活艰难困苦,除了要承受工头的鞭打折磨,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工作。
但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高玉宝并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工作之余,他会跑到街上听人说鼓词、讲古书,在民间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
1946年,随着家乡的解放,高玉宝的生活迎来了转机。看到共产党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在1947年11月毅然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不久,高玉宝就经历了人生中第一场重大战役——塔山阻击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他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将指挥所的命令传达到各个前沿阵地,因此立下大功。
这场战斗不仅让高玉宝经历了从身体到灵魂的重塑,更坚定了他跟随共产党的决心。在之后的战斗中,他随东北野战军南征北战,一路打到海南岛。
1948年,高玉宝在鞍山解放后经历了一件趣事。他看到战友们在交党费,便也拿着津贴去交。当得知入党需要先写入党申请书时,他用画画的方式写下了"我从心眼里要入党",这份特别的入党申请书感动了指导员。
经过组织考验,高玉宝于1948年6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歌谣:"党是妈妈我是娃,叫我干啥就干啥,不折不扣不讲价,永远听我妈妈话。"
后来因为不识字差点出了大错,让高玉宝下定决心要学好文化。他用瓦片当纸、钉子当笔,抓住一切机会向有文化的人请教。一次遇到军长吴克华视察,他甚至直接拦下对方请教生字,这种求知精神得到了首长的赞赏。
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高玉宝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看着战友们在战斗中牺牲,他萌生了要把战友们的故事写进书里的想法,这为他后来成为"战士作家"埋下了伏笔。
国庆请柬见证战士作家成长
1951年,一篇连载在《解放军文艺》上的小说引起轩然大波。这篇名为《半夜鸡叫》的作品,作者正是在部队刻苦创作的高玉宝。
毛泽东主席读到这篇小说后,对高玉宝的创作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位从矿工成长起来的战士作家,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新中国的光明前景。
1952年的国庆节前夕,一封特殊的请柬从中南海发出。这封请柬穿越千山万水,辗转送到了高玉宝所在的部队。
打开请柬的那一刻,镏金的繁体字格外醒目:"定于一九五二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办招待会,敬请光临—毛泽东。" 这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向一名普通战士发出的国庆请柬。
高玉宝在完成了20多万字的小说草稿后,得到了中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郭永江的悉心指导。在郭永江的帮助下,这部作品不断完善,逐步成型。
连载期间,《半夜鸡叫》和《我要读书》等章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篇章真实记录了旧社会的黑暗与新中国的曙光,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高玉宝的作品不仅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更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关注。毛主席成为了这部小说的忠实读者,每期连载都不曾错过。
正是这种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深刻描写,让高玉宝获得了参加国庆招待会的机会。这是对一个普通战士最高的褒奖。
9月30日下午,高玉宝换上了崭新的军装,早早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在这庄严的殿堂里,他即将见证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性时刻。
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接见了包括高玉宝在内的解放军代表。考虑到领导人工作繁忙,罗荣桓特别叮嘱,敬酒时由肖华同志代表大家向主席和总理敬酒。
这个特殊的安排本应成为整个招待会最重要的规矩之一。然而,命运却在不经意间为高玉宝准备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高玉宝随众人向主席台走去时,周恩来总理已经注意到了这位年轻的战士作家。总理主动拦住了他的去路,与他亲切握手。
这位曾经的矿工,如今的战士作家,站在了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道:"这是写小说《半夜鸡叫》的高玉宝同志。"
毛主席闻言立即站起身来,举起酒杯,幽默地说:"久闻大名,你把剥削阶级写的很形象嘛!来同战士作家干杯!" 在这突如其来的场景中,高玉宝来不及思考,便随主席举杯相碰。
这一刻,一个普通战士的文学梦想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肯定。这杯酒不仅饮出了个人的荣耀,更见证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杯美酒温暖将士心田
招待会结束后,高玉宝立即找到了肖华,向他汇报了与毛主席碰杯的"违纪"行为。这位年轻的战士作家,带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批评。
肖华听完高玉宝的汇报,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高玉宝说:"你做的很好,毛主席向你敬酒,这是你的光荣,也是全军的光荣!"
这句评价不仅打消了高玉宝的顾虑,更成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见证。在那个年代,一位普通战士能与最高统帅同饮,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瞬间。
肖华的赞许不仅仅是对高玉宝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人民军队文艺事业的褒奖。这表明在新中国的舞台上,普通战士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
这次碰杯的故事很快在军队中传开。许多战士都为高玉宝感到骄傲,这个来自基层的文艺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军人的风采。
在此之后,"战士作家"这个称号开始响彻中华大地。高玉宝的故事成为了激励无数军人投身文艺创作的标杆。
这次招待会的经历,为高玉宝的创作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全军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在随后的日子里,高玉宝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创作中。他要用手中的笔,讲述更多战友的故事,歌颂新中国的建设。
肖华的评价不仅影响了高玉宝,也影响了整个军队的文艺创作方向。这个评价表明,军队的文艺创作应该接地气、重实践。
军队的领导层开始更加重视文艺工作,支持更多基层官兵参与创作。高玉宝的成功经验,为军队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次碰杯事件之后,高玉宝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在他的一生中,共有23次与毛主席见面的珍贵机会。
每一次见面,毛主席都会关心他的创作情况,鼓励他继续写作。这种关怀让高玉宝始终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和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看似简单的碰杯故事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它象征着党和军队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怀。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军队文艺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告诉后人,只要真诚创作、扎根基层,就一定能得到组织的认可和支持。
高玉宝将这次经历铭记于心,化作创作的动力。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这段难忘经历的影子。
这个温暖的故事,成为了军队文艺工作者代代相传的佳话。它证明了在党的关怀下,普通战士也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坚守信仰六十载谱华章
1955年4月,经过多次修改和打磨,高玉宝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正式出版。这部作品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前苏联外长、作家费德林评价这是"一部真实的天才作品"。
出版事业的成功并未让高玉宝停下脚步。他继续创作了《高玉宝续集》《春艳》《我是一个兵》等作品,用笔尖描绘新中国的蓬勃发展。
1952年,高玉宝在北京东城绒线胡同小学做了人生中第一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这一天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使命,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里,他在祖国大江南北做了5000多场报告。
每一场报告,高玉宝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将红色基因植入青少年的心田。即使在晚年身体欠佳时,只要有人登门请教那段峥嵘岁月,他都热情接待。
高玉宝的清廉作风在文艺界广为传颌。他制定了"三收三不收"的规矩:只收红领巾、鲜花和聘书,不收酬金、礼品,也不接受吃请。
1988年离职休养后,高玉宝住进了面积仅90平方米的干休所。房间内除了一台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安装的空调外,陈设简单朴素。
在高玉宝的仓库里,一辆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自行车见证着他的朴素本色。退休后在大连本地做报告时,他总是骑着这位"老伙计"奔波。
有一次从南方做报告归来,他的儿子去码头接他,看到父亲将两个包前后背着,活似一个农民工。儿子提醒他是师职干部,他却笑答:"一个当兵的,哪有这么多讲究。"
高玉宝对自己的生活极其节俭,但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众却十分慷慨。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希望工程"和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达10多万元,赠送图书1万多册。
2019年,他还分别向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和湖南衡宝战役烈士墓捐款10万元和5万元。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心系革命传统教育事业。
2019年12月7日,这位92岁的"战士作家"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用毕生精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高玉宝常说:"党给我的荣誉,不是叫我去享受,也不是叫我高人一等,而是给我为人民服务的巨大动力。"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东北的矿工到解放军战士,从文盲到著名作家,从普通战士到革命传统教育的践行者,高玉宝的一生始终与党和人民息息相关。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高玉宝的事迹仍然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精神。
高玉宝的一生,是新中国发展的缩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典范,更是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见证。他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