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小哪吒”成70亿票房男主,但他最初竟是个捧脚大叔?
话说,3岁的“小哪吒”可真是风头正劲啊!
最近上映的《哪吒2之魔童闹海》可是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不少电影院的场次几乎场场爆满,连个座位都不好找。
你看,根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的统计,仅截至2月8日下午3点,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经突破了70亿大关。
不少人纷纷议论着电影里的哪吒,也是见证了这个经典角色的再一次回归和热度。
说起哪吒,大家心里浮现的画面,无非就是那个扎着冲天鬏的小男孩,手拿乾坤圈,脚踩风火轮,一副英姿勃发的模样。
但你可知道,这形象并不是哪吒的本来面目?
其实,最初的哪吒,还真是大不一样。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到唐代,那时的哪吒形象可完全不似如今的少年英雄。
在唐代的一些图像中,哪吒可是个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甚至有套盔贯甲的威风凛凛。
这种形象的转变,其实还和佛教密不可分。
当时,哪吒是作为一个佛教护法神被引入中国的。
武则天时期,菩提流志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就提到了“药叉大将”哪吒俱钵罗,这可是哪吒的本名。
至此,哪吒也就跟佛教里巡海夜叉的形象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还有个不得不提的佛教神——北方天王毗沙门天。
他可是托塔李天王的原型,而哪吒和李靖之间的父子缘分,也是从毗沙门天和哪吒太子的父子关系发展而来的。
在《毗沙门仪轨》里,明确提到天王的第二子独健和第三子哪吒太子。
而且,在唐代的一些绘画中,我们也能看到哪吒作为毗沙门天子代父托塔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哪吒逐渐从一个佛教护法神,演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魔童。
宋代时,法贤译的《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中,哪吒的形象进一步丰富。
经中描绘的哪吒,浑身肌肉发达,威风凛凛,再加上他那捉龙抽筋的传说,无不让人觉得这是个硬汉形象。
就算是这样的哪吒,与后来的童子哪吒相去甚远,但这段历史却是不可忽略的。
转眼到了少年哪吒的形象出现的年代,还得多亏了唐代名僧道宣的故事。
据说,有个夜晚,道宣在修行时不小心从台阶上摔了下去,结果被突然出现的哪吒托住了。
这哪吒跟道宣自称是毗沙门王之子,自那以后,哪吒的形象开始略为年轻化,但依然显得是个有威猛神通的成年护法。
总的来说,从唐到宋,哪吒的形象无论是壮汉护法,还是后来的少年形象,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化中。
而这些变化,还特别强调了哪吒与宗教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过,时间在推进,哪吒的形象也越发多样化。
北宋时期,哪吒的形象逐渐从护法神转变成了恶童、魔童的形象。
在元代戏剧中,哪吒的恶形象更是急剧巩固,直到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哪吒依然保留着他恶童的一面,这与佛教密宗里恶神和护法神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多变的哪吒形象背后,充分显示了佛教和道教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交织影响的痕迹,而这些融汇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多姿多彩的哪吒角色。
哪吒这一角色,虽然初始自印度佛教,但经过历代中外文化的洗礼,尤其是与中国传统道教的深层交融,已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最有趣的转变可能就是到了宋代禅宗经典中的哪吒形象。
当时流传着一个哪吒“割骨还父、剥肉还母”的传说。
这一形象,充满了孝道和重生的寓意,而且这种故事在佛教典籍中都有所记载。
这则传说更像是后期神话和民间传说的混合产物,不仅表现出孝子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禅宗的意味。
哪吒的故事还真是曲折多变的。
在某些元代之前的佛教经典中,哪吒被描绘得像个可爱慈悲的天真童子,但在后来的一些地方戏曲和小说中,他变成了一个顽劣、叛逆的小恶魔。
不能不说,哪吒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和矛盾中丰富和发展的。
到了元明时期,“割骨还父、还母”的故事被保持了下来,并传承到了《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大家熟知的经典文学作品中,进一步巩固了哪吒作为孝子和重生的象征地位。
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哪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魔童,他有着复杂的心理和更深层次的哲学寓意。
哪吒的形象转变还体现在一个细节上,那就是他的姓氏。
从最初作为一个印度佛教的神,哪吒与佛教关系紧密,但到了唐朝,哪吒的父亲李靖的形象开始被神化。
李靖,由于他的军事才能和传说,被神化成为道教神灵中的托塔天王,而哪吒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儿子,并在后来的传说中逐渐改姓李。
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相互融合和演变。
哪吒的形象最终在文化交融中定型,成为一个体现孝道、勇敢和重生的复合象征。
无论是护法神、魔童,还是孝子的哪吒,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这种演变和丰富性得到了充分体现,让哪吒这一角色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而我们所见证的这一切,恰恰是中外文化交汇碰撞下的产物。
哪吒,这个曾经的佛教护法神,从一个全副武装的壮汉,逐渐变成了一个叛逆但却不失温情的小子,这过渡和变化不仅仅是在形象上的演变,更是不同信仰体系之间文化渗透的见证。
总的来说,哪吒这一角色在中外文献和民间信仰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形象。
从最早的佛教护法神,到现在影视作品里的叛逆魔童,哪吒的形象在不断地被塑造和重构。
无论在何种形态和文化背景下,哪吒始终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寓意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样的哪吒,也让我们从中读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演变与发展的,这不但让传统故事焕发新的生机,也让我们对那些经典角色有了更多的理解。
哪吒的故事,还会继续在新的时代里被人们传颂和改写,他的精神与形象,也将在未来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