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田家英支持包产到户,毛:你个人的意见还是有其他人的意见

百年人物志 2025-03-30 10:18:39

在毛主席的五大秘书中,田家英可以说是其中最有才华的秘书。自1948年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以来,此后18年间,他一直紧紧跟随毛主席,并为他起草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稿和讲话。

田家英还曾给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当过老师,可见毛主席对他的欣赏和重用。田家英写文章,用词犀利准确,恰到好处,毛主席很是满意。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毛主席的要求,田家英仅用一个晚上的时间便写了一篇开幕式讲话稿,毛主席看后,十分满意。尤其是讲话稿中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在开幕式后,得到了广大与会代表的称赞。

毛主席笑着对众人说道:

“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此人名叫田家英,他是我的秘书。”

就是这样一位曾深受毛主席赏识和器重的秘书,却最终走向了悲剧的人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难之中。其实,早在1959年,党中央就已经察觉到了“左”的错误,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及时纠正,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农业严重减产。

就浙江嘉兴嘉善地区而言,与1959年相比,该地区1960年粮食产量减幅达到了惊人的32.58%,平均亩产量甚至比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这一年还要低。“三瘦”“五缺”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

“三瘦”:人瘦、田瘦、牛瘦。“五缺”:缺口粮、缺种子、缺资金、缺肥料、缺农具。

1960年11月,因农村发展的形势相当严峻,中共中央发出了“十二条”,要求各级领导机关纠正“浮夸风”等错误。

1961年1月,毛主席先后主持召开会议,就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发表讲话,多次指出“如果不做调查研究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他强调“今年将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月20日,根据中央决定,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前往全国各地,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毛主席致信田家英,要求他迅速组建赴浙江调查组。

为了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田家英率领中央调查组于22日便来到了浙江嘉兴农村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组成员每天白天出去开展调查、访谈,晚上回来后,大家便聚在一起交流,汇报情况。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调查组已经基本掌握了当地合作社的情况。

在这一过程中,调查组先后发现了该生产合作社的几个突出问题,一个是虚报粮食产量问题,“上面吹牛皮,下面饿肚皮。”另一个就是公共食堂问题。

3月2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当晚,毛主席指示田家英调查组要继续留在浙江开展调查。回到浙江后,田家英率领中央调查组积极推动“农业六十条”试点工作。

从1月23日出发,到5月3日结束,在这100天时间里,田家英参与起草的“农业六十条”是我党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文件。

期间,田家英在农村实行“农业六十条”期间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举扭转了合作社过去消极、沉闷的劳动氛围,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就连干群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起来。

浙江嘉兴嘉善的农业生产是最快重获生机的地区。1962年1月,当地县委书记来北京参加七千人大会期间,田家英还曾亲自上门询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得知该地农村已经发生了极大转变时,田家英十分高兴,并不忘叮嘱道:

“应该把‘农业六十条’的政策更深入、更具体地贯彻下去。”

田家英在浙江农村度过了一段忙碌、充实而又愉快的日子,在农业发展政策方面,他更是向毛主席提出了大量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毛主席多次称赞他“带出了一支好的调查工作队伍。”

这一年6月,“农业六十条”在全国农村试行。但三个月后,毛主席便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指出:

“我们对农业方面的严重平均主义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还留下一个问题。农民说,六十条就是缺了这一条。这一条是什么呢?就是生产权在小队、分配权却在大队,即所谓‘三包一奖’的问题。”

为此,田家英再次率领工作组来到了山西长治进行调查。在这一过程中,田家英和调查组成员再次发现了很多问题。“虚报粮食产量”的情况仍然存在,此外,大队一级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太多,他们不参加生产却要参与分配,这也令许多社员不满。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田家英发现,将基本的核算单位下放小队是好事,符合广大社员的意愿。

调查结束回到北京后,田家英起草了关于公社基本核算的相关问题,他提出将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改变了过去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情况。

同年12月,毛主席在包产到户这件事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找到曾希圣,询问他“已经改变了基本核算单位,是否还要继续搞‘责任田’。”

曾希圣并没有立即理解毛主席的深层意思,他表态希望再搞一段时间。尽管毛主席听后保持了沉默,但实际上,他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

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上,曾希圣受到了批判,被撤去职务。不久后,安徽省委便通过了会议决议,决定将“责任田”改过来。

早在1961年3月,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向毛主席汇报搞包产到户的情况时,他的态度是“可以小范围内搞试验”。

但不到一年时间,毛主席的态度便有了变化。

一方面与公社基本核算单位变化新做法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党内出现了“退就要退个够”的声音,认为将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还不够,甚至包产到户也不够,分田到户才够。毛主席得知后,态度大变。因为在他看来,分田涉及到了重大原则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田家英于1962年初来到湖南开展调查研究。此时,田家英对分田到户是有所顾虑,甚至可以说是不支持的。他曾在给毛主席的信中写道:

“工作是我们做坏的,在困难的时候,又要实行什么包产到户,把一些生活没有依靠的群众丢下不管,作为共产党人来说,我认为,良心上是说不过去的。”

然而,当他来到湖南农村后,却逐渐有了新的想法。

在湖南,田家英在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大家对“分田到户”的支持和渴望。随着调查越来越深入,田家英对分田到户也变得越来越支持。

于是,一回到北京,他开始起草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明确写道:

“现在或许可以尝试推行分田单干,等生产恢复了,再把他们重新引导到集体经济上来。”

毛主席对田家英在分田到户上的态度并不满意。1962年5月,毛主席就曾明确对他说过:

“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完全听群众的,比如搞包产到户就不行”。

虽然毛主席的态度相当明确,但田家英并没有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

因此,当毛主席回到北京,听到田家英建议让一部分农村试行包产到户的主张时,他态度十分严肃地问道:

“这个意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还是以个体经济为主?这些意见是你个人的意见,还是有其他人的意见?”

接连两个问题,田家英被问得有些措手不及。他稍稍定神后,才急忙回答说:

“主席,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是根据在湖南调查过程中反复思考、琢磨出来的。”

毛主席沉默片刻,不再追问,但却明确表态称“当下不宜推行包产到户。”

尽管田家英还想要继续争取,然而看着毛主席坚决的态度,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同年8月,北戴河会议召开,毛主席在会上公开批评田家英赞成包产到户,却不将精力放在修改“农业六十条”上。

此后,田家英的政治生涯陷入了低潮,而他也很少再起草文件了。

1965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受到毛主席赞赏。田家英却直言进谏,请毛主席多听一些不同的意见,这惹怒了毛主席。

这一年年底,毛主席与田家英等人开会,会后,田家英在整理会议纪要时,删去了毛主席评价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相关内容。他因此被冠上了“篡改毛主席指示”的罪名。

1966年3月,田家英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毛主席责备当初整理会议纪要时删去了关键一句,还怀疑他在“中南海秘密录音”事件中是知情的。

最后,毛主席说了“今后我不找你,你也不要来见我”这样的狠话,这让田家英备受打击。

5月23日,在被停职反省的第二天,田家英便自杀身亡,留下了一封遗书,他在上面写道:

“相信党会把问题搞清楚,相信不会冤沉海底。”

田家英的去世也令毛主席十分意外和遗憾。多年后,他曾感叹称“其实田家英也没有什么问题。”

参考资料:《毛泽东四大秘书》、百年潮2015年12期、党史天地2016年1期、红广角2018年5期、领导文萃2013年1期、《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党的文献》2014年第5期、文史杂志2009年6期、文史月刊2006年8期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