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赫什揭露的阴谋:前印度总理是美国特工,本拉登被击毙是演戏

小咪乌龙茶 2025-03-29 16:42:27

1937年4月8日,西摩·赫什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犹太移民的后代。

1958年,赫什从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五次获得乔治·波尔克奖。

2017年获得萨姆·亚当斯诚信奖,其作《权力的代价:尼克松执政时期的基辛格》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

赫什以深入调查和揭露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和丑闻而闻名。

在多次揭露美国政府的不当行为和丑闻,即使遭到政府的指责和诋毁,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调查和报道,始终坚守在新闻一线。

他善于挖掘独家新闻,对复杂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他提供了获取内部消息的渠道,使他能够在调查报道中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和独家信息,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如在揭露越南美莱村屠杀案、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真相以及美国摧毁“北溪”管道等事件中,都展现了他出色的调查能力,能够找到关键的证人、获取内部消息并将事件的真相公之于众。

被美国《沙龙》杂志评价为“全世界新闻人的榜样”。

【二、前印度总理是美国特工】

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次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一直试图在印巴之间维持一种平衡,以保障自身在南亚的利益。

在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国际局势紧张,美国政府密切南亚局势。

印度国内政治也处于复杂时期,莫拉尔吉·德赛在印度政治中有着重要地位且与当时执政的英迪拉·甘地存在分歧。

西摩·赫什在1983年出版的《权力的代价:尼克松执政时期的基辛格》中提到在1971年5月中旬,即西巴基斯坦入侵东巴基斯坦两个月后,英迪拉·甘地计划发动“闪电般的以色列式攻击以接管东巴基斯坦”。

而基辛格和尼克松曾私下表示,这信息是印度政府内部的“可靠来源”告知他们的,而这个“可靠来源”就是莫拉尔吉·德赛。

同时,赫什声称德赛是中情局的付费线人。德赛在林登·约翰逊政府时期,通过303委员会每年从中情局获得2万美元,是中情局的重要“资产”之一。

他还试图通过描述当时美国政府对于印度军事行动的提前知晓,来佐证德赛作为情报提供者的角色。

德赛表示自己不可能做出这种背叛国家的行为,他在印度政治生涯中一直以廉洁和正直著称,其政治立场和行为都是基于对印度国家利益的考虑。

莫拉尔吉·德赛称这一指控是“荒谬的、恶意的谎言”,并对赫什提起了5000万美元的诽谤诉讼。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和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法庭上宣誓作证称,德赛从未以任何身份为中情局工作过,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

赫什最后被宣告无罪。这一事件给德赛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和争议。

有人对赫什的报道方式和消息来源提出质疑,认为他在未充分核实的情况下就发布了这样的重大指控,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本拉登被击毙是演戏】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反恐战争仍然是美国国内外政策的重点之一。

2011年宣布本·拉登被击毙之前,美国国内对于反恐成果的需求和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威胁的都处于高位。

在“9·11”事件之后,本·拉登成为美国头号通缉犯。多年来,美国政府一直声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搜捕行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美国官方对“击毙本拉登行动”表示:通过追踪本·拉丹一名信使,又通过多年对本·拉登信使网络的追踪和情报分析,历经多年艰苦调查,最终锁定了位于阿伯塔巴德的本·拉丹藏身之处。

海豹突击队乘坐直升机深夜突袭大院,在与本·拉丹的武装人员激烈交火后,成功击毙本·拉丹,并迅速撤离。

在击毙本·拉丹后,迅速将其尸体海葬,且拒绝公布本·拉丹死亡的照片和视频。

民众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照片和视频是证明本·拉丹已死的有力证据。

但美国政府只公布了现场照片的部分模糊内容、参与行动人员的描述等。

政府拒绝公布详细信息,理由是可能会引起宗教极端分子的报复和对死者的不尊重等。难免让人怀疑事件真实性。

而赫什据他从匿名美国政府高官处获得的消息,早在2006年,巴基斯坦情报部门就已抓获本·拉丹,并将其秘密关押在阿伯塔巴德的一处大院。

美国情报人员是通过策反一名巴基斯坦高级情报官员,才得知本·拉丹被关押在这处大院,并非是官方所说的通过追踪信使。

行动当晚海豹突击队并未遭遇激烈抵抗。本·拉丹当时很可能已被巴基斯坦方面囚禁,且健康状况不佳,几乎没有反抗能力。

行动中,美方只是按计划击毙本·拉丹,随后将尸体带走。

赫什认为这出自政治考量,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奥巴马面临谋求连任的压力。

击毙本·拉丹这一重大“反恐成果”,能极大提升奥巴马在民众心中的支持率,对其竞选连任极为有利。

因此,奥巴马政府有动机精心策划这场看似惊险的“反恐行动”。

许多美国主流媒体和记者对赫什的说法提出批评。如Vox的马克斯·费舍尔和CNN的彼得·伯根等。他们认为赫什的文章存在消息来源不可靠、与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说法相矛盾、结论不切实际等问题。

白宫发言人内德·普赖斯称赫什的文章漏洞百出、毫无根据,是不准确和无端的断言。

前中情局副局长迈克·莫雷尔也表示,赫什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

一部分民众对赫什的质疑表示认同,认为美国政府在本·拉丹被击毙事件中有诸多可疑之处。如未公布死亡照片和视频、行动过于顺利等。

但也有许多人相信官方说法,认为赫什的言论是毫无根据的阴谋论。

面临诸多批评和质疑,赫什并未收回自己的言论,仍坚称美国政府在本·拉丹被击毙事件中存在隐瞒和欺骗行为。

【四、争议事件的迷雾】

回顾这两起事件掀起的舆论波澜,公众态度两极分化,引人深思。

有人坚定支持官方,对赫什的质疑不屑一顾。有人因长期不信任官方信息,对赫什的说法深信不疑 。

这种分裂,不只是信息真假的较量,更是公众内心对真相的热切渴望,以及信任危机的直观呈现。

从新闻价值看,赫什的坚持意义重大。其调查报道,无论结论是否被全盘认可,都像一记警钟,促使公众时刻审视官方信息 。

无论是涉及印度国内政治格局的前总理事件,还是关乎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与政治选举的本·拉丹事件。

官方与赫什所代表的民间调查之间的交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之争,其背后是各国、各利益集团间的利益权衡与势力角逐。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信息早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武器,而真相,往往被隐藏在权力的阴影之下,等待着无畏的探寻者去发掘。

《沙龙》杂志

赫什所著《权力的代价:尼克松执政时期的基辛格》

《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和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法庭证词》

3 阅读:5313
评论列表
  • 小白 11
    2025-03-30 10:58

    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美国这么讲究?不可能吧[吃瓜]

  • 2025-03-30 14:04

    本拉登的事情,他推测准确[点赞]

    大员外 回复:
    不是推测准确而是真实报道
  • 2025-03-30 12:19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首脑都是美国特工。比如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英国德国等等。这是美国可以做到,它不可能不做。

  • 2025-03-30 12:43

    这货习惯了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