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贸易战为何撼动航空业根基?全球产业链重组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两架新机返航的内幕
那架带着厦航蓝色飞鸟标志的波音737 MAX在早春的阳光下滑入停机坪,触地的轮胎扬起一缕薄雾。这本该是一场欢迎仪式的前奏,却变成了一场尴尬的告别演出。2025年4月18日,波音舟山完工中心,工作人员紧张地望着这架原本将交付给厦门航空的新机,却不得不为它准备一张返程票。
三天后,又一架波音737 MAX 8走上了同样的逆行之路。4月21日凌晨,这架刚抵达舟山不足一个月的飞机,在微弱的航道灯引导下,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中国,一路飞向关岛再返回西雅图。它的机身上,那尚未来得及改变的航空公司标识,犹如一段被匆匆中断的未完成承诺。
航空业内人士透露,这已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一场系统性的交付危机。这些崭新的飞机就像无法落地的空中流浪者,找不到它们的归宿。尤为戏剧性的是,厦航的发言人证实,这些飞机从未正式进入中国民航注册序列,换言之,它们从头到尾都没被中方接收,撇得干净利索,没留下半点交易痕迹。而这场高空返航的背后,是一场无硝烟的经济较量正在全球范围内激烈展开。
天价关税下的生死抉择
当两架波音客机如惊弓之鸟般逃离中国领空,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在中美之间酝酿。这场由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战,犹如一把锋利的关税刀,径直劈向全球最复杂的产业链之一——航空制造业。4月初,当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时,没人预想到首当其冲的会是这些价值连城的飞行器。
一架新的波音737 MAX市场价值约为5500万美元,加上145%的关税,其总成本将飙升至1.3亿美元以上。这不是航空公司能够承受的天价。中国民航局随即要求国内航空公司暂停接收波音飞机,并停止购买相关设备和零部件。中国这一反制举措,如同一记精准的回旋镖,直击波音的要害。自年初以来,波音股价已下跌超10%,关税消息公布后更是一路跌跌不休。
航空租赁市场的信任危机
一位欧洲银行的高管在内部会议上宣布,他们将重设对亚洲客户的波音抵押风险系数,提高50个基点——这听起来冷冰冰,但意味着融资成本暴涨不止,风险评估如临大敌,次级市场接受度跌入谷底。
资本市场最怕的不是退单,是不确定性。今天退两架,明天会不会退二十架?今天说暂停接收,是否意味着彻底清退美国制造?这些问题无人能答,波音也答不出。
国际航空咨询公司IBA预测,若关税战持续至2026年,中国航司可能取消超200架波音订单,全球二手飞机市场价格将暴跌25%,而中美直飞航班量或从目前每周320班腰斩至160班。
国产大飞机的战略机遇
当波音飞机折返西雅图之际,上海浦东的C919生产线却日益忙碌非凡。中国商飞抓住这一战略窗口期,加快了国产大飞机的交付节奏。
C919当前国产化率已达60%,目标在2027年提升至90%,其中机体部分将达到95%,航电系统达到70%。最具突破性的是,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已开始替代进口的LEAP发动机,这一关键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意味着中国航空制造正逐步摆脱对外依赖。
上海浦东的生产线已提升至每月6架的产能,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若按目前速度,2029年产能有望达到200架,足以应对国内市场需求。
随着C919的崛起,中国航空制造领域已形成总市值达1.4万亿元的产业巨舰。中国商飞的供应商遍布19个省份,全国航空制造相关公司已近5000家。
其中,中航沈飞负责C919机头制造,洪都航空作为前机身、中后机身的唯一供应商,航发动力为其提供动力系统支持。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一条自主可控的航空产业链,正在逐步填补被波音退场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这或许正是贸易战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发展——为了打压中国制造,却意外加速了中国航空业的自主创新进程。
结语
未来航空业格局将更加多元,中美欧三足鼎立或成新常态。各方能否在博弈中寻求合作,共创多赢局面?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