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真诚才是必杀技,这话不无道理,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大多都是讲诚信,待人真诚,很少有弄虚作假之人,如果靠投机取巧,溜须拍马上位的话,这样的人风光不了多久,尤其是历史上的那些朝臣们,没有实实在在的才学,不管他们怎样投机取巧,最后也难得善终,反观那些忠义之士,他们即便是仕途坎坷,即便是含恨而终,最后可能都会有人为他们平反,老百姓也都会歌颂这样的忠义之人。
寇准是宋朝的丞相,他从小就天资聪颖,是块读书的好料子,而且他又出生于名门世家,所以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他的起点是很多人的终点,不过他没有因为家庭的优越而放弃学习,这样的精神很是难得,因为有很多纨绔子弟不思进取,导致最后家道中落,而寇准站在家族的肩膀上,最后成为了一朝宰相,这跟他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跟他的高尚品格也息息相关,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寇准年少有为,他19岁参加科举考试就中了进士,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比今天的高考还要严格,而且最后能够考中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中,而一个19岁的少年却考中了,但是光笔试考中还不行,就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笔试过了还需要面试,面试才是最难的一关,而古代的面试官是当朝的皇帝,一国之君,多少人站在皇帝面前可能都吓得说不出话来,面试肯定已惨淡收场。
寇准考中了进士以后,接下来就参加了面试,面试之前,有人说他肯定会被淘汰的,原因就是他的年龄太小了,皇帝会觉得他没有阅历,难堪重任,所以那个人就建议他将年龄改大几岁,毕竟那个时候也没有身份证,年龄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可是寇准偏就不服气,他觉得自己有才华有能力,凭什么要弄虚作假,所以他最后也没有改年龄。当时面试他的是宋太宗赵光义,他见寇准身形高大,在他面前毫无惧色,对他出的考题也是侃侃而谈,最后决定录用他,给了他一个知县的官,19岁当知县,这在当时也是名噪一时了。
我们回头来看一看那位好心人的提醒,他或许是真的为寇准着想,但如果不是呢?如果他是想要陷害寇准,让寇准背上一个欺君之罪罪名的话,那么寇准这辈子恐怕都与仕途无缘了,甚至会小命不保,但是好在寇准拒绝了他的提议,并不是他觉得对方在害他,而是因为他的真诚成就了自己,而且为自己过滤掉了那潜在的危险。后来,寇准的仕途一路亨通,他在做知县的时候,将那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十分爱戴他,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他后来被一路提拔,最后官至一朝宰相。
还是那句话,真诚才是必杀技,且不说赵光义最后录用了寇准,如果因为他年龄小而讲他淘汰的话,那么以寇准的才华,以后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照样可以考中,年龄这种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他总会年长的,但是如果不真诚,投机取巧得到录用的话,即使不会因为欺君之罪被处罚,可能在后来的做官过程中不真诚没有实干的话,他也照样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人的品质与自己最后所站的高度是密不可分的,毕竟人生的路很长,没有好的人品做基础,是很难做成做好某件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