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的宿北战役中,粟裕指挥下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九师,活捉了副师长及副官庞白林。真正的重要人物——师长戴之奇却神秘失踪,粟裕多次催促寻找戴之奇的下落,却始终无果。随军记者胡奇坤意外闯入审讯现场时,胡奇坤脚上的黑亮皮鞋,竟是戴之奇的。随军记者胡奇坤为何会穿上戴之奇的鞋?
1946年夏,蒋介石突然宣布军事行动,背弃先前的和平协议,强攻中原解放区,战局陡然紧张,到了11月,蒋介石详细规划了一项为期两个月的攻势,目标是迅速解决苏北战场的抗争。他调动了二十六个旅的力量,分为四路向苏北和鲁南解放区发起猛攻。我军在泗城和淮阴连续失守后,陈毅和粟裕两位将军汇聚头脑,深入剖析先前的战败原因,归咎于作战指挥的不统一和协调不力。
陈毅和粟裕的搭档关系被誉为“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毅策略周密,掌控大局;粟裕则勇于实施决断,善于采取出其不意的战术。基于这种深度的合作,两人提议将山东和华中地区的兵力集中,共同策划攻取宿迁,发起宿北战役。
12月,蒋介石派薛岳将军领军,从盐城、阜宁、涟水、沭阳、新沂到临沂六个方向向解放区发起进攻。粟裕分析敌军分散进攻的布局,指出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存在明显矛盾和间隙,特别是向宿迁进军的部队,途中未遭重创,却因速度过快,极可能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深入敌后,对中原和鲁南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在多次权衡后,陈毅和粟裕一致决定,必须迅速反击,利用敌军的冒进态势,精准打击,挫败其锐气。
粟裕决定集中力量,优先攻打敌军中最具威胁性的一股——驻扎在沭阳的整编第十一师和第六十九师。这两支部队是国民党军中的主力精锐,整编第六十九师的师长戴之奇,更是粟裕必须重点对付的目标。
戴之奇虽然出身黄埔二期,但性格鲁莽,行事张扬,对战术灵活的粟裕始终抱有轻蔑态度,他认为解放军不过是杂牌游击队,还希望借此战役扬名立万。12月13日,他率领部队大张旗鼓地从沭阳出发,命令部队全速行进,意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粟裕的部队。殊不知,他的急于求成却正好掉入了粟裕精心设计的圈套。
粟裕深谙敌军心理,敏锐捕捉到戴之奇冒进的弱点,并秘密调动兵力设下了天罗地网,当戴之奇还沉浸在对战果的幻想中时,我军已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伏击布置。等到整编第六十九师的部队进入伏击圈,解放军迅速发起猛攻,战场顿时火光四起,枪声大作,敌军瞬间陷入重围。
戴之奇试图组织反击,面对粟裕指挥的精锐部队,他的抵抗很快变得支离破碎,眼看战局不利,戴之奇不得不请求增援。他向距离较近的整编第十一师指挥官胡琏发出紧急求救电报,此时的胡琏却选择了按兵不动。他深知宿北一带的战局凶险,为了保全自己的兵力,胡琏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戴之奇一再发出急切的求援信号,但胡琏仍然迟迟未能有所动作,直到蒋介石亲自下达命令,要求胡琏立刻驰援时,战局已然无法逆转,整编第六十九师被彻底包围,各部溃散,戴之奇的部队陷入一片混乱。
戴之奇在绝境中并未选择放弃抵抗,而是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指挥整编第六十九师的两个团在空中支援和重炮的掩护下,向由解放军山野第八师守卫的峰山进行了一次凶猛的突围尝试,希望能冲破包围,为自己创造一线生机。
如果成功,将使戴之奇摆脱围困,使整个战斗计划落空。解放军野战指挥部感受到了战局的严峻,遂发布了一项极端严格的军令:“山野第九旅必须在9月18日黎明前强攻并占领人和圩,否则将面临军法严惩。所有旅、团、营的指挥官若未达成战斗目标,将在战场上被立即枪决。
山野第二纵队、第九纵队以及第七师的指战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纷纷激发出战斗的极限潜能,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以全力之势冲锋人和圩,绝不容许戴之奇的整编第六十九师有任何突围的机会。
粟裕将指挥权委托给了韦国清,统一调度山野第二纵队、第九纵队和第七师,当夜10时30分,他们对整编第六十九师展开了一次精准致命的总攻。秦瑾雯是戴之奇的妻子,在目睹丈夫固执己见,坚决为国民党效忠到底的决心后,决定离开。她伪装自己,悄然离开了整编第六十九师驻扎的侍岭镇,逃至附近的庙宇。在那里,她向接近的解放军战士透露了戴之奇指挥部的确切位置,声称自己是一名潜伏的地下工作者。
这些战士迅速将情报传回高层,加速了解放军对整编第六十九师的围攻行动,戴之奇的整编第六十九师被彻底击溃。短短五天内,整编第六十九师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战斗中超过两万余人被歼灭。副师长饶少伟和师长副官庞白林在内的多名高级军官均落入解放军手中,粟裕严令必须找到师长戴之奇的下落,战后的搜寻却一无所获,仿佛戴之奇人间蒸发。
解放军的包围网布置得极为严密,戴之奇的踪影仍旧难觅,粟裕对此非常不满,他特别指示负责此次搜捕行动的第二纵队司令韦国清必须亲自审问俘虏,希望能从中发现任何可能遗漏的线索。
韦国清决定首先审问庞白林,这位师长副官在战前总是紧随其师长戴之奇身边,若有人知道戴之奇的下落,理应是他。庞白林的回答却是一片茫然,他声称自己在解放军发动攻击时已经丢弃了职责,独自逃亡,在途中被俘。
庞白林在审讯中显得非常慌张,支支吾吾,语无伦次,他的状态清楚地表明他对戴之奇的去向确实一无所知。韦国清对他的话半信半疑,认为他作为师长副官,不可能完全不知情,韦国清压迫庞白林,希望他能提供更多信息,一旦被认定为隐瞒情报,庞白林的命运将难以保全。就在庞白林因恐惧而面如土色之际,审讯室门突然打开,一位解放军军官走了进来。
在紧张的审讯室内,宣传部干部胡奇坤原本是来采访韦国清,以报道解放军在宿北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未曾想他的到来突然成为了焦点。庞白林突然指着胡奇坤的脚,声音颤抖地爆出重磅消息:“他!他穿的正是我们师长戴之奇的鞋子!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胡奇坤脚上的那双鞋上,胡奇坤有些困惑地解释道:“这双鞋是我从一具无名敌军尸体上取下来的。”他继续叙述了那天的情况,急于前往采访地点,却不慎踩入水坑,结果原先的鞋完全不能穿。由于战场上到处是碎石和玻璃,他不得不急需一双鞋保护受伤的脚。在助手的帮助下,他们从一具尚未辨认身份的国军尸体上拿下了这双鞋。
听完胡奇坤的解释后,韦国清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立刻组织人手,带领胡奇坤返回那个战场的具体位置。经过庞白林的确认,那具被认为只是普通士兵的尸体竟然是失踪的师长戴之奇。通过戴之奇身上的伤口和现场的情况,韦国清判断这是一起自杀。
张景华在宿北战役后的清理现场时,对戴之奇的尸体进行了简单的处理,给其盖上军毯并记录下了这一刻。戴之奇身上的个人物品,包括一枚胸徽、一本记录着战斗经过的日记,以及他的“中正剑”,随后被张景华小心翼翼地送往了粟裕处。粟裕接过这把代表荣誉的剑,沉思良久,感受着其中的沉重与历史的分量。随后他嘱咐道:“向陈军长汇报这里的情况,你们先为戴之奇准备一副合适的棺木,并立一木牌,以便将来他的家人能找到这里。
戴之奇来自贵州兴义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曾在潮州分校接受训练,从他战场上遗留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的自杀并非只是为了效忠蒋介石,对持续的内战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无力感。
宿北战役的胜利,以解放军8000人的伤亡为代价,全歼了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的2.1万余人,同时缴获了119门各式火炮和大量弹药。这场战斗虽不大,毛主席在延安得知这一捷报后,未待战斗全面结束便急忙发出贺电,庆祝这一重大胜利,并号召嘉奖所有有功的将士。
陈毅为此战役挥笔赋诗,诗中写道:“敌至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张景华在战役中负责记录的战地摄影师,后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文化工作者。他的职务包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长、政委,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等。他的生涯从战场到文化战线,见证了新中国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他的摄影作品和职业生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