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公子
编辑|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2025年2月6日,夜幕低垂,噩耗传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在武汉走完了他光辉而传奇的一生,享年99岁。
消息如同深海炸弹,在平静的水面激起巨大的波澜,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悲痛惋惜。
而根据报道,这位“国之重器”守护者的送别仪式,将于2月10日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庄重举行,各界人士都会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送别为国家奉献一生的黄旭华院士。
他的离开,意味着那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这位老院士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烽火少年,筑梦深蓝
1924年2月,黄旭华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那时动荡的时局并没有磨灭少年黄旭华心中的希望,反而让他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为了求学,他不得不辗转多地,在炮火声中坚持学习,在颠沛流离中汲取知识,这段艰辛的求学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在他心中播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1945年,黄旭华凭借出色的成绩进入了国立交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的就是造船专业,从此踏上了追求深海梦想的道路。
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积极接触进步思想,在实践中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也坚定了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1958年,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为了守护国家利益,核潜艇的研发刻不容缓,也就是这一年,黄旭华被悄悄派往了北京,加入了一个超级保密的项目。
他的生活从此大转弯,从一名普通的船厂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了承担国家重任的“隐秘角色”。
接下来的三十年,黄旭华的名字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他像一颗深海潜艇,无声地潜行,默默地奉献。
他告别了家人,告别了朋友,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黄绍强”,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核潜艇研制事业中。
对他而言,核潜艇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国家的承诺,然而万事开头难,当时中国要研制核潜艇,完全是从头开始,难度很大。
一缺人才,许多参与者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二缺知识,当时国内几乎没有核动力潜艇的相关资料,三缺设备,很多实验仪器都极其简陋。
面对重重挑战,黄旭华及其团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秉持着“愚公移山”的决心,迎着困难勇往直前,攻克难关。
他们提出了“骑驴找马”的工作思路,一边开展核潜艇研制的基础工作,一边学习、研究和验证相关技术。
通过对零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他们逐渐对核潜艇有了初步的认识。
至于在计算方面,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他们组织了三组人马同时计算,只有三组结果完全一致才算通过。
黄旭华至今仍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这把算盘见证了中国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无数个日日夜夜,许多关键数据都出自于它。
为了控制潜艇的重量和稳定性,他们想尽办法,甚至采取了称量所有上艇和下艇物品的“土办法”,精打细算,锱铢必较。
黄旭华团队一起努力,解决了多个技术难题,最终在核潜艇研发上取得了七个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被誉为“七朵金花”。
这七项技术,是智慧的结晶,是汗水的凝结,更是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的里程碑。
1974年,我国成功研发出第一艘核潜艇,并交付军队使用,这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都扑在潜艇事业上,有着“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美称,那么黄旭华院士究竟有多么醉心核潜艇呢?
深潜探龙宫,花甲显担当
黄旭华在研制过程中,大力倡导系统论思想和常规技术系统集成的设计理念,强调“在综合上发展就是创新”、“综合出尖端”。
他认为,核潜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专业密切配合,才能最终实现整体性能的最优。
这种系统思考对核潜艇的研发至关重要,同时也在推动我国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
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创造了中国核潜艇的奇迹。
他们的故事,生动体现了“自己动手、拼搏努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国科技人,他们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1988年,我国核潜艇进行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深度潜水测试,这项试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核潜艇的实战能力。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试验前做了周密的准备,但风险依然存在,参试人员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些年轻的艇员甚至写好了遗书。
面对这种情况,已经64岁的黄旭华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试验,要知道,全球尚无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海的纪录。
许多人劝他不要冒险,但他却坚定地说,他对自己设计的潜艇很有信心,只是还担心深潜时出现超出了现在认知水平之外的问题。
由此可见,黄旭华院士的这个选择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考虑的,他知道,深潜试验不仅是对核潜艇性能的考验,也是对研制团队信心的考验。
作为总设计师,他必须身先士卒,与参试人员共同面对挑战,才能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在深海中,他密切关注着每一个细节,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核潜艇顺利达到目标深度,然后又平安浮出水面,黄旭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勇气和担当。
黄旭华的“深潜精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勇气体现,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一种家国情怀的彰显。
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为国家奉献,无论生死,不计个人得失的伟大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国科学家,在2025年2月6日憾然离世,而他身上的荣誉依然不能展现其光芒的十分之一,黄旭华院士又都获得过哪些成就呢?
精神丰碑,永照后人
黄旭华是推动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他的人生历程闪耀着无数荣誉,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诸多荣誉。
2014年,他还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从此从幕后走到台前,让更多人了解了他和中国核潜艇的故事。
但他总是说,这些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整个核潜艇研发团队的,还有那些默默为我国核潜艇事业付出的人。
他将荣誉视为一种责任,一种鞭策,激励他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尽管年事已高,黄旭华仍然心系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
他提倡通过工程实践来锻炼人才,鼓动年轻人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他常说:让年轻人放手去干!
而把自己定位为“拉拉队”,为年轻人加油鼓劲,为他们撑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挑战中成才。
黄旭华不仅是位顶尖科学家,还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捐资设立了“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事业,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可以说,黄旭华院士这辈子都在默默无闻地做大事,就像隐藏了自己的名字一样,展现了一种高洁的精神。
他对核潜艇情有独钟,为了国家的安危和强大,默默无闻三十年,舍弃了个人的名利,全心全意地为祖国付出。
他“深潜”于科学研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科学家肩负国家重任,关键时候主动跳入深海实验,体现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勇敢和担当。
他“淡泊”于个人荣誉,将荣誉归功于团队,慷慨捐赠奖金,支持科技事业和教育发展。
黄旭华的精神,如同灯塔,照亮着中国核潜艇事业前进的道路;如同旗帜,引领着中国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他的精神会一直鼓舞我们,为了实现我国的强盛梦想而努力拼搏!
结语
黄旭华院士走了,这对中国科技界和整个民族都是一大遗憾,他的精神遗产将持续鞭策我们不断前行。
他是时代的巨人,是民族的脊梁,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史册上,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这句朴实而充满力量的话语,正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也将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爱国典范,也体现了科学家应有的精神风貌,他的精神也会一直鼓舞我们,大家一起加油,努力把中国梦变成现实!
在这里让我们为黄旭华院士沉痛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