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颇具影响力的广播协会(NHK)深入报道,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东电)在近期的新闻发布会上,以严肃且谨慎的态度对外宣称,随着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作业的持续、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些承担着长期储存核污染水任务的储水罐,如今已逐步被排空。这些储水罐在过去的岁月里,承载着因福岛核事故而产生的巨量核污染水,其储存工作一直备受全球瞩目,也承受着诸多争议。
自2023年8月24日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以来,这一排污进程就引发轩然大波。研究显示,福岛核污染水中存在60多种放射性核素,一旦排入大海,对海洋环境和人体健康会造成难以预估的危害。早在2011年福岛地震时,就有约520吨高放射性核污染水意外流入海洋。直至2019年,国际组织检测发现,福岛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放射性物质明显高于其他海域 。而这一次,日本主动排放核辐射水,预计将持续30年,其危害程度难以想象。2021年4月,日本政府不顾国内外的强烈反对,悍然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此决定一出,便遭到多方质疑。有日本学者指出,福岛周边的海洋不仅是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渔场,更是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核污水排入海洋会对全球鱼类迁徙、远洋渔业、人类健康、生态安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绝非仅仅是日本国内问题,而是关乎全球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国际大事。
2023年5月,福岛附近海域捕获的石斑鱼、黑鲉等海鱼先后被检测出辐射水平超标,部分海鱼体内放射性元素超标达180倍。若长期大量食用受放射性污染的海产品,孕妇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发育畸形,成人则可能造成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损伤。即便福岛核污染水经过处理,放射性物质浓度有所降低,但风险依然存在。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曾指出,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会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将蔓延至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也强调,日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可能造成基因损害。尽管核污排海计划一直遭到日本国民强烈反对,东电和日本政府却出尔反尔,违背在得到渔民等相关方面理解前不会排放核污染水的承诺,坚持推进排海计划。两年多来,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一直受到国际社会质疑,反对的声浪从未停止。鉴于储水罐已排空的现状,东电经过一系列内部研讨与评估后,最终决定从2月13日起,正式启动部分已排空储水罐的拆除工作。这一拆除行动意义非凡,据报道,自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工程启动以来,至今已历经约一年半的时间,而此次拆除作业是这段时间内首次开展的空罐拆除行动,无疑开启了福岛核电站后续处理工作的新进程。
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存放着数量庞大的储水罐,多达1000余个。这些储水罐如同沉默的卫士,见证了福岛核事故后的漫长岁月,也承载着福岛核事故带来的沉重后果。东电公司在制定拆除计划时,经过了深思熟虑,在2025财年,他们计划拆除12个空罐。这一计划的实施,不仅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团队参与,还需严格遵循一系列安全规范和环保要求,以确保拆除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环境和人员安全造成任何潜在威胁。日媒对此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追踪报道,进一步透露了东电公司对于拆除空罐后场地利用的详细规划。东电公司打算充分利用本次拆除空罐后所腾挪出的宝贵空间,着手建造用于清除核事故中熔化的核燃料熔块的相关设施。回溯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熔化的核燃料熔块便成为了横亘在福岛核电站后续处理工作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这些熔块在高温作用下,深入反应堆底部,其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周边环境和后续核设施处理工作都构成了持续且潜在的威胁。东电公司期望通过新建相关设施,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核燃料熔块问题,从而稳步推进福岛第一核电站后续的处理进程。
然而,这一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从技术层面来看,如何安全、高效地处理这些熔块,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和挑战;从安全角度出发,任何操作都必须确保不会引发二次核事故,保障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后续进展究竟如何,国际社会都在以高度警惕的态度密切关注着,毕竟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环境与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