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拒绝马嘎尔尼使团的谈判?

友易谈历史 2023-05-27 23:04:12

1793年,是中西方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嘎尔尼为正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以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祝寿为名出使中国,是西方国家首次对中国进行的正式外交。

而首次外交提出的全部要求皆遭乾隆否决,乾隆给乔治三世的回信甚至让英国倍感屈辱,认定为最屈辱的外交回信。

这是什么原因呢?

英使团访华的时代背景

满清入关以来,虽然一直奉行海禁政策,但是和西方之间正常的商业贸易是素有往来的。

在雍正年间,就保留了粤、闽、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是在乾隆年间因海关要员贪污克扣,东印度公司告状到了皇帝跟前,乾隆虽然处罚了涉事官员但也关闭了江浙闽三个通商口岸不再对西方开放,仅保留粤海关,西方对华贸易通关枢纽大受局限。

这里也可以看出乾隆在对外交流上既是高傲的,也是敏感的,总体来说是封闭的。

而中英两个也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从中国出口到英国的商品是瓷器、茶叶、丝绸,这些在英国中上阶层很受欢迎,而从英国出口到中国的钟表、八音盒等机械玩具都只是皇家把玩的器物,有些银器刀叉也不适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商品换回了大量的钱财而英国的商品始终未打开中国的市场,没赚到钱。

工业革命给英政府拓宽世界贸易市场提供了必要条件,而撬开古老东方的大门也是他们的政治意图。于是,英政府派出了马嘎尔尼。

马嘎尔尼在英国外交事宜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角色。在他尚28岁时就代表英政府与俄国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就结盟谈判,之后又出任爱尔兰事务大臣,加勒比群岛总督、马德拉斯总督,而这些地方都有英国管辖,可以说,马嘎尔尼不仅有丰富的外交谈判经验,对于殖民地管理也极有经验。

就在他出使中国的前一年,他刚被英政府加封为伯爵。

马嘎尔尼本是地主家庭出身,能被授予伯爵,其才能和影响力是得到了官方认可的。派遣有这样丰富经验的官员访华,英国政府贺寿只是表面,推动对华贸易是初衷,但背后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呢?

使团于1793年8月到达北京,到达之后受到了和珅为首的中国大臣的迎接,但紧接着双方就“叩拜礼”产生了分歧。最后在坚持下,马嘎尔尼只接受单膝下拜。在马嘎尔走访其他国家的经验中,这实属第一次。

而清廷的文化历史里,只认为对方是来表达归顺的,英人献上的各类工业革命的成果,比如火枪、钟表、水晶灯以及天文方面的精密仪器,都是贺礼,在清朝本国也并不显得多昂贵多精巧。

直到献礼贺寿结束,马嘎尔尼向清乾隆递交了真正的出访任务,提出六个请求,并且要签订条约以便履行。

这六个请求和客观解读如下:

1.增加开设英商船登岸经营商业的埠口:珠山、宁波、天津等。

这条要求不仅是增设,而且要由英人直接对国人交易。

2.请求允许在北京设洋行进行货物买卖。

这个要求令英国的贸易进行地点深入政府中心腹地。

3.请求将珠山附近划出一个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和居住。

清朝虽然多民族融合生活,但外国人直接在本土定居和交易还是前所未有的。

4.请求在广州得到同样的权利,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这层含义是:这样东南沿海地区都有外国人居住和交易,且不受清政府任何拘束。

5.要求个别地区免税或根据1782即十年前的税率进行减税。

对外税收是国家对外收入的一种,意思个别地区的英国商品贸易,不收取其一文税。

6.请求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外征收。

如果乾隆悉数同意,那他就不是自天下共主的文化里成长、整个人生正值康乾盛世的大国帝王。

这种看似请求实则明显带有主权分割、阉割本国贸易优势、包容不确定因素首次开启外国人在华居住先例的提议,他当然是全盘否定,并且要求大臣安排回礼,请对方麻利的离开。况且朝贡使者提出此等要求,他也是头一遭遇到。毫无战争,就要签订协议,谈判都懒得谈,索性大笔一挥,用他擅长的书法,写下了一封信回复给乔治三世:

你们的贺礼很一般,我国也有,远不如我预期的精巧,不足以为奇。对你一切要求严词拒绝。

回信带来暗流涌动

乾隆拒绝了英使团,此外交行为在中英史学界备受诟病。针对他拒绝的原因,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批判。

换言之,即便乾隆同意了,他能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将两国在境内关键城市的贸易管理、外人定居问题施行到位吗?

各路分析总而言之就是乾隆的态度导致了英政府下定决心要用大炮轰开中国紧闭的大门。

而实际上,乾隆在马嘎尔尼来华之前,就已经获悉,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两国边境出现的政治变革早就引起了乾隆的警觉,如果英国对中国有入侵意图,这种威胁来得非常近。

而且英国表面贺寿的糖衣之下是一系列不平等的要求,因为盛世,满清政府固然缺少外交谈判的经验,乾隆更是看出了英政府的祸心。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已持续了千年,突然要求定居并且割地,背后的政治意图是不简单的。

帝王之怒,跃然纸上。

在殖民各海岛、结盟大国的进程中顺风顺水的英国,一张脸被打得恼羞成怒。

马嘎尔尼在离开中国前,也很狡猾的没走最快的水路,他走了陆路。此行他带来了包括政客、经济学家、科学家、机械师、医生、画家等专业人员,一路上暗访各城市,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队、关隘、武器、物产、文化、宗教、地理、水文、测绘、音乐……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情报收集并汇集成册,各类人回去之后还写了访华回忆录,为英国对神秘中国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种暗访又能佐证马嘎尔尼使团的出访不只是为贸易拓展那么简单的。

回国之后,马嘎尔尼一行人大肆渲染清政府桀骜不逊,傲慢无礼,贸易无从开拓,也成为英国日后入侵中国的借口之一。

而实际上,清乾隆并没有一昧自认天下共主,在马嘎尔尼走之前,他就提防英政府会借此发动战争,命海关官员放行时不得搜刮贪污,吃拿卡要,给对方留战争借口。

还令沿海各地加强军训军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可见清乾隆拒绝马嘎尔尼使团的贸易要求,一是出于对自身主权的绝对维护,二是出于对自身统治权的绝对维护,三是杜绝任何未知的风险。

只是这种拒绝恐怕还有更好的外交谈判去进行,毕竟在这次出访中,英国带来的贺礼,是这个首次掀开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国家的科技成果,本来清政府是有机会赶上学习先进技术的末班车。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乾隆确实缺少思考,封建统治的弊端在此尤为暴露。

错过开智 遭遇战争

马嘎尔尼对华沿海城市的暗自观察,回英后总结为“至少在过去的150年没有发展和进步,甚至在后退,而我们科技日益前进时,他们和今天的欧洲民族相比较,实际变成了半野蛮人。”

中国民间生活贫穷落后,财富只掌握在皇家和官员手中,底层建筑空虚;在海防、水防方面,极为脆弱,缺少有利部署,只需要三艘船就可以切断海南关键的航线,摧毁水师部队,让其他附属国获得独立。

这还不是最难堪的,他们对中国的武器窥察也极为透彻。明中前期,中国的科技确实是先进的,但在中后期,尤其清廷,在科技方面毫无长进,这直接导致了军事武器的薄弱。

马嘎尔尼看到中国军事上仍在以冷兵器为主,英国部队早采用工业革命中他们改良的新式武器了,而清廷用的是西班牙淘汰的那种火枪。要命的是他们还有火药厂,全是士兵自己手工制作。等于一旦作战,火药是一定会紧缺的。

这次外交也是一次试探,马嘎尔尼试探出了清政府对世界发展毫无认知。确实直到后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爆发,这些弊端全部体现出来了。

国库空虚、军事落后,战争连连失利;鸦片毒害社会,民心涣散;改良派与保守派展开政治斗争,随后清廷惨淡走下历史舞台。变革阵痛虽迟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主张如果在乾隆时期,国家尚在盛世时就能逐步推行,中国落后的局面是不是可以被改变?

所以,乾隆拒绝了马嘎尔尼使团的谈判,原因虽可理解,但他错过了对世界认知的机会,至于这样巨大的损失,无疑是无法等价替换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