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真是“解药”吗?万斯抱怨:美国擅长的,中国也很擅长

玛超说 2025-03-21 10:02:34

最近,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美国活力峰会”上就公开抱怨,过去四十年把工厂全搬到国外,美国算是彻底栽跟头了。

这事儿有意思在哪呢?全球化原本是美国拿来控制全世界的"战略武器",原计划里面美国自己搞设计研发,让别国当廉价代工厂。结果现在玩脱了,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不仅会造东西,连设计专利都开始反超。有数据显示,2023年的时候中国消费电子专利占到全球38%,美国只剩22%,这脸打得啪啪响。

有朋友可能会问,不就是搬走工厂吗?至于这么严重?这里头有个关键逻辑——制造和设计实际上是根本分不开的。就像苹果公司,把生产线全扔给中国后,研发投入直接降到5.7%,创十年新低。麻省理工的一份报告里说得就非常透:离开生产线,工程师连改进产品的灵感都没有。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芯片产业,一直靠着台积电的代工,现在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技术出现了断层,这就是“设计和制造割裂”的代价。

那美国这帮精英是傻吗?为什么明知危险还拼命外包呢?看看这组数字就明白了:2001年到2020年的20年时间里,美国企业海外利润从1200亿暴增到1.1万亿美元,七成多都是从廉价劳动力国家来的。华尔街大佬们数钱数到手软,谁还管什么国家产业安全?五角大楼2023年的时候就在《供应链安全报告》里发出警告,说90%的稀土加工、75%的锂电池都得靠中国。但是资本根本不在乎,不愿在相关产业上投入资金。美国既想通过全球化收割超额利润,又想保持技术绝对优势,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最终导致战略失衡。

现在万斯这帮人把宝全押在人工智能上,他反对AI监管,希望AI能够成为美国突围的“救命稻草”,这招真的行得通吗?波士顿咨询的最新研究显示:AI虽然让美国服务业效率提升15%,却导致制造业自动化投资下降9%。为什么?因为企业更倾向用AI优化现有流程,而非重建生产线。更尴尬的是,美国AI训练数据63%都来自国外,这相当于技术命脉还捏在别人手里。也就是说,美国试图用AI绕过制造业短板,却陷入“数字领域的路径依赖”,反而加速实体产业萎缩。

美国精英将廉价劳动力比作制造业的“毒品”,那么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就真的是“解药”吗?在我看来用笑话来形容或许会更贴切。说是要逼企业回美国,结果87%中小企业被迫涨价,真正把工厂搬回去的只有12%。有研究显示,美国重建制造业需三个核心要素,一个是廉价能源,这个美国有了;第二个是熟练工,目前大概有500万人的缺口;第三则是产业集群,这一要素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培育。而关税只能解决短期政治焦虑。最讽刺的是,中美关税大战打得昏天黑地,导致到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暴增了22%,而这里头六成商品其实是中国零件过去组装的——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吗?

说到底,美国现在就像19世纪的英国,自己推自由贸易却养出了德美工业强国。现在他们关税大棒越挥,越暴露从全球操盘手沦落成赌徒的窘境。就像《孙子兵法》说的,真正能赢的都是先准备好再开打,而美国现在是先抡起拳头再想怎么收场。

这场全球化反噬大戏告诉我们,制造业从来不只是流水线和螺丝钉,而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根基。当资本短视遇上政治贪婪,再强大的帝国也难免栽跟头。关于美国这场战略困局,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2

玛超说

简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胸得宽广,格局要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