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南下支队渡江首次大捷歼敌五百人四种战法连克四座碉堡

2024-12-09 18:39:00

八路军南下支队渡江首次大捷 歼敌五百人 四种战法连克四座碉堡

1945年2月,八路军南下支队第一大队在大队长陈外欧的率领下,抵达湖北阳新大田畈。当部队正准备休整时,五百余名日军裹挟近八百名伪军突然来犯。面对这支来势汹汹的敌军,陈外欧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奋勇作战,将敌军打得仓皇溃逃。然而,部分顽固的日伪军退守东山四座碉堡负隅顽抗。由于南下支队为轻装行军未携带重武器,陈外欧带领将士们充分发挥智慧,巧用"辣椒战术"、"土炸弹战术"、"火攻战术"和"地道战术"四种独特的作战方法,连克四座碉堡。这场战斗不仅歼敌五百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更是南下支队渡江后的首次大捷,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八路军南征路 壮志战犯倭

1945年初,中国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在华北战场连续取得重大胜利的八路军,准备向华南战场投入一支精锐力量,以配合全国军民对日寇发起最后的总攻势。

这支精锐部队就是由八路军120师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而成的南下支队。经过慎重考虑,组织上选定了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奇功的359旅717团团长陈外欧,担任南下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陈外欧自参军以来,带兵打仗素有经验。他带领部队与日军作战数十次,每战必胜,在华北战场上打出了赫赫威名。组织上任命他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正是看中了他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南下支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在华南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为解放华南地区积蓄力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部队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为了提高行军速度,减少后勤负担,南下支队采取了轻装简行的方式。官兵们除了随身武器外,只携带了少量必需品,连重型武器都未带上,这为后来的战斗增添了不少难度。

1945年2月初,南下支队开始了向华南进军的征程。部队沿途采取昼伏夜行的方式,穿越敌人的封锁线,避开日军的重点防区。这支队伍以惊人的速度和机动性,在短短二十多天内就完成了数百公里的长途跋涉。

一路上,南下支队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们白天隐蔽在深山老林中休息,夜晚则抓紧时间赶路。部队严格执行军纪,注意与当地百姓搞好关系,得到了沿途群众的大力支持。

在这段艰苦的行军过程中,陈外欧始终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行军。他经常亲自带队侦察地形,研究行军路线,确保部队安全顺利地向南推进。

通过这种机动灵活的战略行军,南下支队成功避开了日军的多次围追堵截。到2月下旬,部队终于抵达了湖北阳新境内,为接下来在大田畈的重大战斗埋下了伏笔。

遭遇强敌战 震惊大田畈

1945年2月25日上午,南下支队第一大队抵达湖北阳新大田畈。连日的长途跋涉让将士们疲惫不堪,部队正准备在此地稍作休整。

就在此时,警戒哨发来紧急报告:从三溪口方向发现大股敌军正向大田畈推进。敌军约有五百余名日军,还裹挟着近八百名伪军,声势浩大。

陈外欧立即组织部队进入战斗状态,同时派出侦察兵对敌军进行监视。侦察兵很快带回详细情报:这支日伪军是日军第六师团的一个加强大队,配备了火炮和重机枪等重火力武器。

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陈外欧迅速调整部署。他命令部队占领有利地形,构筑简易工事,并向附近的南下支队第二大队发出请求支援的信号。

第二大队接到信号后立即做出反应,派出部分兵力从侧翼包抄敌军。两支部队形成合围之势,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日伪军显然没有料到在这里会遭遇到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他们傲慢地向大田畈推进。南下支队的将士们隐蔽在阵地上,静静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

当敌军进入预定射程后,陈外欧一声令下,南下支队第一、二大队同时开火。密集的火力打得日伪军措手不及,阵型顿时大乱。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午夜,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南下支队将士们凭借有利地形,对敌军实施多次突击,打得日伪军死伤惨重。

在南下支队的猛烈打击下,日伪军的进攻势头被彻底粉碎。残余敌军仓皇逃窜,一部分退守到东山的四座碉堡内负隅顽抗。

这场遭遇战充分展现了南下支队的战斗力。虽然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敌军遭遇,但部队依然打出了气势,打出了水平。

第一、二大队的协同作战也堪称完美。两支部队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进攻。

这场大捷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南下支队将士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是在敌后战场,八路军依然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但战斗还没有结束,退守碉堡的日伪军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碉堡构造坚固,火力配置充足,仅凭手中现有的武器装备很难攻克。

陈外欧深知,要想继续南下,必须拔除这些碉堡这个钉子。他当即召集各级指挥员,商议对付碉堡的策略,一场智取碉堡的战斗即将展开。

智取碉堡群 巧用四战法

战斗进入了关键时刻,东山四座碉堡的日伪军依托工事负隅顽抗。陈外欧带领南下支队的将士们展开了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南下支队缺乏重型武器,这给攻坚战带来了极大困难。陈外欧召集部队骨干展开讨论,决定采取"四种战法"攻克碉堡。

第一座碉堡位于东山制高点,是日军的重要观察哨。经过侦察,发现碉堡只有一个通风口,这成了突破口。南下支队战士利用当地农民晒辣椒的簸箕,在碉堡附近燃烧大量辣椒。

辛辣的烟雾顺着通风口涌入碉堡,日军忍受不住纷纷冲出碉堡。埋伏在四周的八路军战士立即展开攻击,一举拿下第一座碉堡。

第二座碉堡的攻克运用了"土炸弹战术"。南下支队的工兵利用缴获的炸药,加上煤油和其他易燃物,制作了一批威力巨大的土炸弹。

趁着夜色,突击队员悄悄爬到碉堡附近,将土炸弹投入碉堡射击孔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密闭空间内来回激荡,碉堡内的敌军死伤惨重,剩余投降。

第三座碉堡的日军火力最为凶猛,正面进攻伤亡太大。陈外欧决定采用"火攻战术",命令部队在碉堡周围堆放柴草,浇上煤油。

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碉堡内的敌军陷入困境。在高温和浓烟的双重夹击下,敌军不得不放弃抵抗,第三座碉堡也被攻克。

最后一座碉堡地势最为险要,前几种战法都不适用。经过反复观察,陈外欧决定采用"地道战术"。工兵队连夜挖掘地道,从地下突破敌人防线。

地道挖到碉堡底部后,工兵们又在基础部分埋设炸药。随着一声巨响,碉堡轰然倒塌,残余敌军被一网打尽。

这场攻坚战持续了整整三天,南下支队以独特的战术智慧,连克四座碉堡。战斗中歼敌五百余人,缴获了大量军需物资,创造了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

四种战法的成功运用,展现了南下支队官兵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善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条件,以巧取胜。

这场战斗不仅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更打出了革命军队灵活机动的作战特色。南下支队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想不到的办法。

战斗结束后,陈外欧立即组织部队总结经验,将这四种战法详细记录。这些宝贵经验后来在多次战斗中得到运用,成为八路军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

大田畈战斗的胜利,为南下支队继续南进扫清了障碍。这支英勇的队伍以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战歌,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胜利传捷报 威名震华南

大田畈战斗的胜利消息迅速传遍了湖北地区。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斗志。

南下支队在此战中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为部队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补给。当地百姓看到八路军的战斗力,纷纷前来支援,带来粮食和情报。

陈外欧带领部队继续向南推进,沿途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短短一个月内,就有数百名青年农民加入南下支队的队伍。

这支队伍所到之处,日伪军闻风丧胆。曾经嚣张的敌人不敢轻易出动,许多伪军纷纷投诚,当地的抗日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

南下支队在湖北境内连续作战,打死打伤日伪军千余人。这些战绩传到延安,毛主席特地发来贺电,称赞南下支队"为华南解放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大田畈战斗中创造的四种战法,被总结成教材在八路军各部队推广。这些战法后来在多次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八路军打击日寇的法宝。

陈外欧也因指挥有方,被上级授予"模范指挥员"称号。他在战后的总结中说:"革命军队要善于在困难条件下找到制胜方法。"

这场战斗的影响远不止军事层面。当地群众看到八路军的战斗力和纪律性,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更加信任和支持。

南下支队在当地建立了民兵组织,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民兵组织后来发展成为地方武装力量,成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力量。

大田畈战斗的胜利,为八路军在华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下支队继续南进,在广东、江西等地建立根据地,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

这场战斗也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典型战例。它证明了只要善于运用战术智慧,革命军队即使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也能打败强敌。

战后,当地群众在东山修建了纪念碑,记录这场战斗的光辉历史。每年清明节,当地百姓都会来此祭奠为国捐躯的英烈。

陈外欧后来在回忆这场战斗时说:"大田畈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革命军队的智慧。"这句话成为后人研究这场战斗的重要启示。

南下支队的战斗历程被写入党史教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大田畈战斗中展现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智慧,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

这场战斗也成为研究抗日战争史的重要案例。军事专家认为,大田畈战斗展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战术运用上的独特优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