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四人递补为中央委员,一位大将最先脱颖而出

文史茶馆 2024-02-14 14:47:20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有四人递补为中央委员。这其中有一位未来的大将,猜猜他是谁?既不是粟裕,也不是陈赓。

先来说一下,为什么要递补?那是因为之前的中央委员中有四位已经不在了。

第一位是陈潭秋,中共一大代表,革命资历非常老。1945年七大召开,选举陈潭秋为中央委员,当时大家都不知道,陈潭秋其实在1943年就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了。

还有两位是王若飞和秦邦宪。秦邦宪也就是博古。他们两位都是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在1946年由重庆乘坐飞机返回延安的途中,因为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最后一位是关向应,贺龙的老搭档,八路军120师的政委。七大上,关向应和贺龙一起当选为中央委员。关向应的身体不好,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不幸在1946年病逝。

陈潭秋、王若飞、秦邦宪和关向应都已经不在了,所以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了四位中央委员。他们又是谁呢?

第一位是廖承志,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之子,他在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毅然加入了共产党。红军时期被派到红四方面军担任总政治部秘书长,因为反对张国焘搞分裂,而被张国焘逮捕。

(廖承志)

红军胜利会师之后,周总理棋快一步,救下了廖承志,否则他有可能也成为张国焘的刀下之鬼。廖承志在七大中央候补委员中得票最高,排名第一,所以第一个递补。

第二位是王稼祥,王稼祥曾经的地位很高,他当过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曾经是政治局委员,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一票。可是七大的时候,大家认为王稼祥犯过错误,严重脱离群众,不适合当中央委员。

虽然毛主席亲自为王稼祥拉票,可是他最终还是落选了,成为得票第二的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是有功的,不能忘记他。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他递补为中央委员。

第三位是陈伯达,他在中央候补委员中排名第三,所以依次递补。陈伯达是谁?他是毛主席的秘书,起草了很多理论文章,是毛主席的好助手,建国后陈伯达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常委,官至正国级。

最后一位是未来共和国的大将。是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吗?不是,粟裕在中央候补委员排名第13,递补也轮不到他。那么是陈赓吗?陈赓也是中央候补委员。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陈赓成了候补,他可能有点情绪吧,薄一波比他年轻,是他的政委,居然当选为中央委员,而名气那么大、战功那么高,却只是候补,让他情何以堪?

陈赓就去问毛主席,什么叫候补?毛主席笑了笑,没有搭理他。陈赓却不依不饶地追问,有人就打趣说,屁股上插党参——候补。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没想到有人比他更幽默。

既不是粟裕,也不是陈赓,那是谁呢?他是黄克诚。黄克诚在中央候补委员中排名第四,所以第四个递补。七大召开在1945年上半年,当时粟裕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浙军区司令员。

黄克诚是第三师师长。粟裕的威望难道还没有黄克诚高?确实是这样。粟裕成名更多的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东野战军的副统帅。战功是一回事,威望又是另外一回事,粟裕的革命资历比不过黄克诚。

陈赓也比不过。十大将排名,陈赓位在黄克诚之后。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候,黄克诚被任命为天津市委书记,然后又担任了湖南省委书记,地位相当之高。

黄克诚在十大将中率先脱颖而出,递补为中央委员。粟裕和陈赓当选为中央委员,要到1956年,他们比黄克诚晚了7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建国之初,黄克诚能够身兼数职,成为地位最显赫的大将。

1 阅读:275